“原文”
太宗曰:“朕与李勣论兵,多同[1]卿说,但勣不究[2]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陈法[3],出何术乎?”
靖曰:“臣所本[4]诸葛亮八陈法也。大陈包小陈,大营包小营,隅[5]落钩连,曲折[6]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7],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注释”
[1]多同:大多相同。
[2]究:考究,探求。
[3]六花陈法:李靖根据诸葛亮八阵法而创的一种阵法。据下文,六花阵法的画地方法是:“大阅,地方千二百步者,其义六阵,各占地四百步,分为东西两厢,空地一千二百步为数战之所。臣常教士三万,每阵五千人,以其一为营法,五为方、圆、曲、直、锐之形,每阵五变,凡二十五变而止。”
[4]本:根据。
[5]隅:指阵的四方。
[6]曲折:互相对称。
[7]内环之圆:里面中央军阵呈示为圆形。
“译文”
唐太宗说:“我和李勣讨论兵法,他的见解大多与你相同,只是李勣他没有研究出处罢了。你所创制的六花阵法,是根据什么而来的呢?”
李靖答道:“我的六花阵来源于诸葛亮的八阵法。其基本原则是大阵包容小阵,大营包含小营,四方四角互相衔接,一曲一折互相对应。古八阵法本来就是这样,我创制的阵图继承了这一原则。因此我的阵法外面六阵呈示为方形,里面中央军阵呈示为圆形,因其总体形状像六角花瓣,所以俗称六花阵。”
“原文”
太宗曰:“内圆外方,何谓也?”
靖曰:“方生于步[1],圆生于奇[2]。方所以矩其步[3],圆所以缀其旋[4]。是以步数定于地[5],行缀应乎天[6]。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陈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注释”
[1]方生于步: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方生于步,步必方,折旋中矩也。”
[2]圆生于奇: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圆生于奇,奇必圆,周旋中规也。”
[3]方所以矩其步:方用来规范战场范围。矩,指画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矩,所以为方之器也。矩其步,使之方也。”
[4]圆所以缀其旋:圆用来连接各方路线。缀,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缀,联属也。缀其旋,使之圆也。”
[5]步数定于地:意思是规定战场范围的步数要像大地一样固定。
[6]行缀应乎天:意思是确定的路线要像天体运转一样灵活。
“译文”
唐太宗问:“内圆而外方,这是为什么?”
李靖答道:“外面六阵是正兵,所以显示为方形;里面的中央军阵是奇兵,所以显示为圆形。方形规定战场的范围,圆形连接各方的路线。因此,规定战场范围的步数要像大地一样固定,确定的路线要像天体运转一样灵活。步数固定,回旋整齐,就可以随意变化而不会混乱。从八阵到六花阵,仍是出自于诸葛亮的布阵原理。”
“原文”
太宗曰:“画方以见步[1],点圆以见兵[2]。步教足法,兵教手法,手足便利,思过半乎?”
靖曰:“吴起云:‘绝而不离,却而不散。’[3]此步法也。教士犹布棋于盘,若无画路,棋安用之?孙武曰:‘地生度[4],度生量[5],量生数[6],数生称[7],称生胜。胜兵[8]若以镒称铢[9],败兵[10]若以铢称镒。’[11]皆起于度量方国也。”
“注释”
[1]步:这里指士卒进退的步法。
[2]兵:兵器。
[3]绝而不离,却而不散:见《吴子·治兵》。意思是说虽然军队陷入绝境,阵形却没有不乱;队伍虽然在后退,行列却仍然整齐。
[4]度:土地幅员大小。
[5]量:物质资源数量。
[6]数:兵力多寡。
[7]称:比较双方实力状况。
[8]胜兵:胜利的部队。
[9]以铢称镒:轻重悬殊,比喻力量差别很大。
[10]败兵:失败的军队。
[11]“地生度”七句:见《孙子兵法·军形篇》。
“译文”
唐太宗说:“外画方形可以用来显示士卒进退的步法,内画圆形可以用来显示兵器的运用。步幅要准确,就得加强步法训练;兵器要运用应手,就应训练手上功夫。手巧足捷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古人用兵布阵的道理就算掌握了一大半了吧?”
李靖说:“吴起曾经讲过:‘虽然军队陷于绝境,阵形依然不乱;队伍虽在后退,行列仍然整齐。’这就是指步法训练有素而言。训练士兵犹如在棋盘上摆放棋子一样,如果不事先画好棋路,棋子怎么走动呢?孙武说:‘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大小度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兵力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力多寡数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军事力量强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力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胜利的军队对比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比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比胜利的军队,则就像用铢比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些都是根据国家的幅员和地形出发对战争作出正确的判断。”
“原文”
太宗曰:“深矣,孙武之言!不度[1]地之远近,形之广狭,则何以制其节[2]乎!”
靖曰:“庸将罕能知其节者也。‘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3]臣修[4]其术,凡立队[5],相去各十步,驻队[6]去师队[7]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8]。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9]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10]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11]敌之变。马军[12]从背出,亦以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13]敌来,伺隙捣虚[14]。此六花大率[15]皆然也。”
“注释”
[1]度:计算,审度。
[2]节:军队的行动。
[3]“善战者”五句:见《孙子兵法·兵势篇》。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形势就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就短促有力。险峻的形势像张满的弓弩一样,快速的节奏像发弩机一样。弓广,弩弓张满。机,弩机。
[4]修:研究。
[5]立队:部署军队。
[6]驻队:暂停前进的部队。
[7]师队:指大部队。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师队,疑即前所谓跳荡骑兵也。”
[8]战队:战锋队,即准备战斗的军队。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战队,疑即前所谓战锋队,步骑相半者也。”
[9]角:号角。
[10]笼枪:举枪。
[11]制:掌握。
[12]马军:骑兵队伍。
[13]邀:引诱。
[14]捣虚:乘敌空隙反击。
[15]大率:大概。
“译文”
唐太宗感叹道:“孙武的话,讲得十分精辟啊!不考虑距离的远近、地形的广狭,那怎么能正确地指挥军队的行动呢?”
李靖说道:“庸将是很少懂得根据距离和地形来指挥军队行动的。孙武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险峻逼人,他进攻的节奏短促有力。险峻的形势就像张满的弓弩,快速的节奏就像发弩机。’我曾研究过这种战术:凡是部署军队,每队之间以相距十步为宜,驻队与大部队之间应保持二十步的距离,每隔一队设一准备战斗的军队。每次前进,以五十步为一节。第一次角声响过后,各队都要就地立正,彼此的间隔不得远过十步。待听到第四次角声,各队都要保持持枪跪坐的姿式。于是击鼓向前,三次呼喊,三次击刺,前进到离敌人三十至五十步时,要掌握敌军阵形的变化。同时,骑兵从阵后向前,也是前进到距敌五十步时停止,然后布阵,前阵排列正兵,后阵布列奇兵,借以观察敌人的动向。再次击鼓为号,把前阵变为奇兵,后阵变为正兵,再次向敌挑战,把其敌人引诱出来,乘敌之空隙,攻击敌人的虚弱之处。六花阵法的战术运用大概就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