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开朗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百岁老人性格与精神心理的调查表明,这些百岁老人的性格分裂按贝兹氏分类,属积极开朗型者占51.14%;安静温和型者占44%、32%;孤僻忧郁型者仅占4.54%。说明绝大多数百岁长寿老人性格开朗乐观,可见长寿与性格开朗有关。我们应调整自己的性格,有利于健康长寿。
性格虽然是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本质的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但也因生理条件与环境条件等的改变而变化。
老年人应安详和缓,随遇而安,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长寿老人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和缓从容,有条不紊,豁达自爱,柔和谦让。古人说:“老迟因性慢,无病为心宽,红杏难禁雨,青松耐岁寒。”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国明代大医学家龚廷贤在其著作《寿世保元》中指出,胸怀宽阔,性格开朗,寿命自延。他在《摄养诗》中指出:“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丰饱无兼昧,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热乍变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老年人养生须切忌有非非之想与过高的奢求,才能达到“坦坦无忧愁”的境地。古人常说的“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老人要修性怡神,使自己性格豁达、情操高尚,找寻自己的精神寄托,将会性格开朗、情绪乐观,促进健康长寿。
情志舒畅
情志活动与人体内脏关系密切,正常的情志活动有益於身心健康,而异常的情志则会损害健康。中国古医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摄生要录》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而阳气内动,发则心下溃。”
国外学者也认为,情志舒畅是老年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苏联学者别伊林调查了许多长寿老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有96%的寿星说他们的长寿与他们的人生快乐情志舒畅有关。世界目前最老的寿星伊朗人阿巴斯·哈萨在回答长寿奥秘时说:“我的长寿是由于我有快乐的性格。”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年轻时身体不好,加之长期用脑过度,经常失眠头痛,多方求治无效。有一次找到一位名医诊治,这位医生对他进行详细询问并仔细检查后,未开药方,只叫他记住一个英国的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回味这个谚语,深解其中的奥妙。此后他利用休息时间去看滑稽戏,常被戏中丑角逗得哈哈大笑。此外他还常去观看马戏表演、下乡旅游等。因此健康状况逐渐好转,不但在科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活到76岁的高龄。
情志舒畅对人的保健作用表现为可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食欲旺盛,消化力增强,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使心血管等的功能得到保护。
愉快的欢笑可使人们的心情轻松愉快,排解心中的抑郁,克服孤独寂寞的心情,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
我国民间流传的谚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恼一恼,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其中有很深的含义。
怎样才能保持情志舒畅呢?一般说来,保持身体健康是情志舒畅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人们应当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注意饮食调养,讲究个人卫生,注意防病治病等等。此外,积极参加老年人的再学习,也是情志舒畅的重要条件。目前国内外不少老人,虽已退休还坚持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他们认为,要想情志舒畅,最好的医药就是学习。参加琴棋书画与旅游参观等活动,也是陶冶情操、保持情志舒畅的重要途径。
郁结排遣
在人的生命长河中,由于种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难免发生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应在不良情绪产生时,及时排遣它、克服它,尽量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一般而言,在生活中当人们遇到所怀不遂、失志伤感、事与愿违、寡欢悒闷、遇人不淑、经营失利、冤屈难伸等情况时,往往容易产生唏嘘愁怅、心灰意冷等消极情绪,以致终日苦闷,愁怅郁结。如不及时排遣,则将严重危害健康。明代大医学家龚居中指出:“夫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行压抑郁结,令其在心中集结而不外露,外表上似乎情绪稳定,实际上恶劣的心境却转入体内,加深其害。因此我们主张,如果不良情绪已经产生,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加以排遣和发泄,千万不可长期郁结在心中,以免危害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排遣和发泄不良的情绪。当人们在极度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深。如果这时体内激增的能量不能得到及时排遣,就会危害身体健康。这时有的人是采取有节制的发脾气的方法,有的采用从事重体力活或加大运动量等方法,把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当你精疲力尽时,郁结的怒气就会得到消解。
不良刺激导致你极度痛苦和悲伤时,可以痛哭一场。放声大哭也是排遣和发泄心中悲伤的一种方法。不少人在放声痛哭之后,痛苦和悲伤的心情就有明显的缓解。
不良情绪的排遣还有一种理智消解的方法,即通过理智的思考,消除种种误解引起的不良愁闷。忧愁者往往越是朝忧愁方面着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忧愁的理由,而事物的其他方面却被忽视了。由于狭隘的思路及对事物的片面认识,盲目产生了许多忧愁情绪。对这些盲目发展起来的不良情绪的理智消解,首先要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消除了这些原因或因素,郁结也就得到了消解。
郁结排遣的另一种方法就是亲友疏导法。即当人们心里有了沉重的忧愁或烦恼时,不应仅仅把自己关在个人狭隘的感情圈子里冥思苦想,而应找自己贴心的亲友交谈,倾听他人的劝解和疏导。俗话说:“快乐有人分享,便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就可减轻痛苦。”因此当人们有了极大的痛苦与忧愁时,切忌一个人闷在心里,而应找亲人、同事、朋友、细细去倾吐苦楚,以便得到劝解、安慰和帮助。
郁结情绪的排遣还可采用自我鼓励法来加以消解。即用某些生活哲理或一些明智的思想来鼓励和安慰自己同逆境和痛苦作抗争。
环境调节法也是排遣郁结情绪的一种方法。安谧而宁静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松弛恬静。因此当人们忧愁烦闷时,可以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散散心,以摆脱郁结情绪。
调神养生法
古人说:“仙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情多。”中国医学认为神在于调养,情在于节制。调神养生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清静养神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包含了虚静守柔可以延年的思想。庄子进一步提出把“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可以长生。”作为清静养神延年益寿的原则。
老庄学派的清静主张,在调养精神保健延年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后人根据清静延年的机理,从形神与阴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发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可以“形与神俱”,邪不能犯。由于精为阴,神为阳,若“积精全神”,即可“阴平阳秘”,从而健康长寿。
《内经》也多次提到精神咽气与独立守神的静功,认为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手段。
后世许多养生学家对于清静养神亦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养生论》指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医钞类编》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指出了凝神敛思乃保持清静的良好方法。
《万寿丹书·安养篇》说:“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天下莫我知也。”《遵生要旨》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神能守形,形乃长生。”
由此可见,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很注重清静养神,认为这是重要的抗老延寿良方。
我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调神养生,主张强身先调心,护形先护神。《道藏·至言总养篇》说:“伪道养形,真道养神。”《杂病源流犀烛》也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这都表明,单纯注意饮食营养,体育锻炼、药物滋补等增强形体的健壮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注重调摄精神,才能健康长寿。
清静养神的首要方法,就是使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中国医学清静养神的主张虽有消极的地方。但在养生保健方面却有独到之处。中医认为,万事万物,传感於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处于躁动而难静状态。如果心神过於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就会扰乱脏腑,损耗气血,从而苛疾丛生,减寿早衰。因此养神之道,贵在清静。我国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楝认为“清静为摄生首务。”故保持思想“清静”就要凝神敛思,排除杂念,驱逐烦恼,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清静养神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减少个人的各种奢望。元医学家李束垣在《脾胃论·省言箴》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候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说明身体远比名利重要,不能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惟名利是务,以免损伤心神,危害健康。中国医学认为,忧心忡忡,欲壑难填,胡思乱想,永不满足,就会使心神处于混乱之中,导致功能紊乱,影响健康。古人说:“妄想一病,神仙难医。”《太上老君养生诀》主张“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是清静养神的重要条件。《寿世青编·养心说》指出:“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此养心之法也。”
清静养神的第三种方法,就是练习静功。庄子提出了“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的调息行气法,指出静功是清静养神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内经》也一再指出,“独立守神、静神咽气”的静功是清静养神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节制情感法
在人的生活中,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难免有时发生,但七情过激往往严重损害健康。因此养生保健必须节制情感。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跟,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又说:“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因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导改正之。”
养生著作《陈确集》指出:“古人云:克己可以活怒。所谓怒亦有不同,有公怒,有私怒。私怒决不可有,公怒决不可无,公怒为天下国家,私怒只为一己。凡遇事有可忍,切莫轻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发展,做到适可而止。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措施。
七情过激轻则引起疾病,重则导致夭亡。在历史上,气死人、笑死人、吓死人的例子举不胜数。我国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杰出军事家周瑜,在军事上是奇才,但在思想修养方面却气量十分狭窄,对胸怀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妒火中烧,终被气死。他在临死前还怨恨“上天不公”,哀叹着“既生瑜,何生亮?”
欢乐过分的狂笑也可笑死人。在古代传说中号称“混世魔王”的程咬金,活了一百多岁,最后是由于哈哈大笑而死亡。此外,人们还目睹过一位歌剧表演家死于一片热烈的喝彩声中;一个赌徒因赌博获胜而喜极丧生。
严重的惊吓也能致人于死。著名学者伊本·西拿,把两只小羊放在不同的位置:一只羊近旁拴着一只狼,使其处于长期惊吓的状态,因而不久死亡。另一只羊放在一个看不到狼的地方,因而成长得很健康。
节制情感的第一种方法是和情治气,所谓和情治气,即是协调七情活动,不过喜、不大怒等等,以致体内气机调和。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这就是说,血气刚强需要以心平气和去中和;深沉而近于险诈则以平易善良去代替;勇猛毅戾要诱导使其不越正轨;敏捷而不慎需要以规范行为加以节制;心胸狭窄则需帮助其开阔;意志卑下贪利则需建立高尚的志向;驽钝散漫需要师长约束等。即是以良好的情绪克服不良的情绪,以积极的心理克服消极的心理。
节制情感的第二种方法是避免和让步。对于日常生活中易于激发情感变化的生活事件与无意义的纠纷要设法避免,切忌卷入。对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要主动自觉让步。事实上理智地让步不仅对事情的解决有益,而且还会赢得别人的爱戴,即后退一步,天地自宽。
宋代文人苏洵曾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是有深刻启迪意义的。
节制情感的第三种方法是理智冷静。凡遇到生活中的严重事件或刺激时,要理智冷静。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愤怒时往往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狭窄,只注意一点,不及其余,使行为变得简单和粗暴,因而可能出现许多愚蠢的行为,把事情弄坏。因此要用理智战胜感情。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因此,我们要善于自我节制情感,不做没有理智的行动。要学会在感情激动之前先作一番冷静的考虑,比如想想过度的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烦恼等,切忌恶语伤人和鲁莽的行动。
精神寄托法
人的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才会踏实,精神才会振作,充满活力。假如人生毫无寄托,就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空虚感和老朽感应然而生,这对身心都是极为不利的。英国著名学者法朗西斯·培根说:“设法找到时间娱乐的人,迟早会被迫找到时间生病。
(1)寄托于事业
人的一生寄托于事业和工作,就会使生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身心健康。世界上勤劳的人长寿,懒惰的人短命是很常见的事。我国民间谚语说:“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从小爱劳动,老来药不用”。“劳动养人,懒惰损人。”“脑怕不用,身怕不动。”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由于他们寄托于事业,生活充实,很多人活到了高寿。有人对400多名科学家做过调查,那些献身科学事业埋头工作的科学家平均年龄高达79岁。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活到84岁,米邱林活到80岁,巴甫洛夫活到86岁,罗素活到98岁,福克雪活到114岁,柏拉图活到80岁,伏尔泰活到84岁,康德活到80岁,牛顿活到85岁。
(2)寄托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