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历史上也确有夫人干政成功的例子,不能一概抹煞。但中国人被夫人干政干怕了,就索性全盘否定。女人为什么不能干政?武则天当皇帝,不比她丈夫强上百倍?由于封建礼教桎梏了人们(也包括女人自己)的思想以后,便把走出厨房外的女人,视为不守妇道。而身居权力中心的女人,又极易生出愈来愈炽的野心。章 凡夫人干政,一、必有一个握有权柄,而又被她明里暗里能够掌握操纵的男人。章 章 蔡夫人最后把荆州献给了曹操,不能说她不对。如果她支持刘表信任刘备,依赖他反抗曹操,难道就正确吗?后来,刘备入蜀,没几天,就把其实也是收留他的刘璋给干掉了。章 千古丞相属诸葛
诸葛亮一生最光辉处,莫过于舌战群儒,挫败东吴投降派,促成吴、蜀结盟。在赤壁鏖战中,以少击多,以弱击强,打退曹操八十三万人马,终于出现了他所期盼的鼎足三分的局面。
章 孔明到东吴,一个劲地用激将法和拼命做反面文章 东吴虽主和者多,但皆是书生议论,其实,诸葛亮明白,与群儒舌战,不过是和站在幕后的旁听者舌战,章 虽然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但若无鲁肃对孙权的人皆可降独孙权不可降的一席话;若无主战派周瑜举足轻重的分量;若无从内心里不甘向曹操俯首称臣的孙权决断,舌战也就是舌战罢了。宣传是对民众的,对统治者来讲,最能动其心的,是利害关系。
不过,话说回来,动不动哭哭啼啼,智商不高的刘备,能办成章 所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盼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更盼望有一个大贤大能的丞相。对于管仲、乐毅、张良、萧何章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当皇帝的人,挨个儿数一数,称得上圣明者很少,而昏庸者,荒淫者,暴虐者,好大喜功者,作践百姓者却很多很多。因此章 楚、汉相争之际,鸿沟划界,刘邦欲归,若非张良劝止,天下属项属刘,又当别论了。刘备若非诸葛亮,新野、樊城一败,走投苍梧吴臣,也就穷途末路了。所以,相之举足轻重,由此可见。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的超人才智,治理能力,远见卓识,应变才干,构成了贤与能的高度统一。作为一个相,光贤不能,不行;光能不贤,也不行。孔明就是章 所以,自古至今,哪朝哪代没有"丞相"章 尤其对长期在李林甫、蔡京、魏忠贤治下的中国人来说,"丞相祠堂何处寻"的"寻",不也意味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心声吗?
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但赤壁到底在哪里,其说不一。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据考古家说,倒不是进行那场大战的场所。无论是真是假,章 公元208年,取得荆州的曹操,大军压江,志在必得,根本未把对手周瑜看在眼里,但想不到章 曹操从公元184年讨伐黄巾起家,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他不是没有失败过,但进军洛阳以后,到统一中原,北征乌桓,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尤其是在他军事成就的顶峰之作,官渡大捷以后,又取得了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把刘备撵得个屁滚尿流,紧接着,他就要发动章 章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横槊赋诗,踌躇满志,气势非凡,不可一世,章 败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兵员疫疠,不习水战,降卒贰心,火烧连营。若从决策者主帅个人察究的话,习凿齿所说的"骄",是赤壁失利的根本因素。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弱点的障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成了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曹操章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连参谋长章 公元210年(赤壁之战刚过去两年),周瑜给孙权的信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由此可知,他对于刘备,乃至对关、张,都不敢掉以轻心的。独对诸葛亮的作用,只字未曾提及,也许在赤壁,时年三十岁的诸葛亮,还不够资格与比他长六岁的周瑜,来共同指挥章 但《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却从此成为气量狭窄、毫不容人的典型,章 曹操在荆襄之役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东吴。因为,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所以,曹操和孙权的章 犹如角力,力气大的,总是要占优势,章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章 仗是周瑜打的,但功劳全算在诸葛亮身上。章 可历史上的许多糊涂账,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曹操的用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章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章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章 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椹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章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章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阮?,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琰,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章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章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章 从此,章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章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章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章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章 如何达到章 章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章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章 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章 从此,章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章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章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章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章 如何达到章 章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章 所以,有了章 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