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曹操派邯郸淳去看望曹植,据《三国志》裴注引《魏略》曰:"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文章 从曹丕的诗《于谯作》中:"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和曹植的诗《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可以看到他们的宴游燕集,豪饮小酌,斗鸡胡舞,高谈畅啸的快乐情景。《文心雕龙》曰:"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章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里,具体地描写了他们的一次出游,也是很令人神往的:"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尽,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章 所以,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国较早从绝对附庸地位摆脱出来,以文学生存的一群作家。他们追求自由不羁,企慕放任自然,赞成浪漫随意,主张积极人生,并对礼教充满叛逆精神,成为中国非正统文人的一种样本。鲁迅先生认为章 然而,文学的每一步,总是要付出不大不小的代价。因为任何新的尝试,总是要打破过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定引起旧秩序维护者的反扑。倘若探索实验,一旦越出了文学的范围以外,被视作离经叛道,逾轨出格的话,就要以文人的脑袋作抵押品了。
"建安七子",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有一个,被曹操送到采石场去劳动改造的,那就是刘桢。还有一个不属七子之列的杨修,也是曹操杀掉的,至于文学新秀祢衡,虽然不是曹操杀的,但事实上是他用借刀计让黄祖杀的。
曹操作为文学家,写诗是一把好手,作为政治家,杀作家也是一把好手。但掉脑袋的章 杨修的职务要差一点了,在曹操的指挥部里,只当了个行军主簿,大概相当于参谋,而且不是作战参谋,连行军口令还从别人嘴里听说,显然是闲差了。所以杀他不像杀孔融那样颇费周章 老实说,文学家玩政治,和政治家玩文学,都有点票友性质,是不能正式登场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曹操章 就看曹操对付那个自视甚高的刘桢,就可知道文学家永远不是政治家的对手。他把刘桢送去劳改的理由,就在于章 《三国志》裴注引《文士传》中讲述了章 过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如何?'桢因得喻己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 被政治家章 因此,以后听到有些不知世事深浅的年轻人,不问具体环境,具体条件,动不动指责一些作家,为什么懦弱,为什么不说真话,为什么不顶着枪口上,为什么不杀身成仁?看似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其实不过是站在干岸上,说风凉话而已。且不说鼓吹别人去当烈士,那居心之险恶,而自己碰上章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来祭刀的,应该算是祢衡,公元198年就让黄祖杀了。公元208年孔融弃市。杨修是公元218年,被曹操以军法处死的。在章 数千年过去,如今谈起建安文人,章 所以,懂得章 但继而一想,衮衮诸公的心有外骛,不在文学上争一短长,而忙于文学外的建树,很大程度由于创作力的衰退,已如阉鸡,无振翅一鸣之雄风,才在章 于是,作为一名观众,不妨莞尔一笑,且看诸公如何把戏演下去就是了。
曹操唯才是举
世界上还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三国演义》,讲了章 领导靠谋士出主意,谋士为领导想对策。
我们读《曹操集》,其中有《遗荀攸书》一文,信中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章 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不能忍受压迫,揭竿而起,铤而走险者,简直太少太少了。中国没有一个像普希金那样决斗而死的作家,也没有像海明威、法捷耶夫、茨威格那样壮烈自杀的作家,文化革命迫害了中国的绝大部分作家,但也只有老舍先生、傅雷先生,才采取断然结束生命的做法。章 刘邦是流氓无产者,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儒生的帽子拿来作尿壶用的,章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现在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现在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章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他同荀?商量,章 曹操在章 另一位年轻的谋士郭嘉,也是为曹操立了大功的,在击败袁绍,击败袁谭,袁尚、袁熙西遁乌桓蹋顿以后,力主乘胜追击,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所谓"智士劳心",就是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动乱不定,变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当,进退适宜的决策,而且应该能够高瞻远瞩,在看到今天的同时,看到明天和后天,来作出与现在相衔接,而又与未来相吻配的正确决断。
当时,曹操部下对郭嘉的谋略,不以为然,是有争论的。认为在取得如此辉煌的讨袁胜利之后,挥师南下,图刘表荆襄之地,不失为佳计良策。因为袁绍败后,唯刘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倒有可能受到刘表、刘备袭击之虞。章 然而郭嘉却敢于悖众出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置刘表于不顾,章 郭嘉敢提出来,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像章 所以,更关键的是要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成果得到应有报偿的曹操式的决策者。韩愈悲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毛泽东同志讲,"路线确定以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也就是章 走出南阳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章 在所有的章 诸葛亮隐居在南阳卧龙岗,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所有认识他,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承认不及他的万一,把他看成是周之吕望,汉之张良。章 当时,天下纷争,群雄竞起,正是汉王朝所谓气数已尽以后统一局面的结束,分化瓦解的开始,因此,合后之分,是一种必然,治后之乱,也是一种必然。《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眼人看得出,在新一轮"分"的角逐中,若不经过长期而反复的,严峻而痛苦的较量,争斗、火并、厮杀,一个能够领袖群伦、重新构筑"合"的人物,是产生不出来的。诸葛亮站在旋涡外,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济世良才,能力挽狂澜吗?在他回答徐庶说的话中:"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表明了他对无望中挣扎的拒绝心理,正是章 汉末的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一次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的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放逐,就是远遁,即或侥幸能在长安居住者,也是永不叙用。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章 诸葛亮不想入世,诸葛亮的朋友也不赞成他入世。他知道,他朋友也知道,他入世未必于世有补,不得其时,徒费心力的悲剧在等待着他。可他终于难逃章 章 诸葛亮之憾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章 诸葛亮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章 章 回顾刘备二十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就隆中决策,奠定西蜀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
就从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也未见章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致命的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也曾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想把诸葛亮的章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
屏风后的蔡夫人
夫人左右一切,对丈夫,可能是好事,也可能并非好事。尤其丈夫拥有权力,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夫人起到好的作用,也许并不显著,但一旦起不好作用的话,则必然要酿成悲剧。在家庭范围内,怕老婆,顶多名声不雅。但朝廷可不是家庭,后妃要插手朝政,影响所及,后果严重。那么,当皇帝的,被后宫左右,恐怕就英明不了的了。
汉末,荆州的刘表,雄踞一方,号称八俊,不是很著名的怕老婆者。他受到枕头风的影响,但对太太的话,也并不言听计从。她对他说,刘备章 《三国演义》章 蔡夫人善于躲在屏风后,听她丈夫与客人的谈话,她大概算得上搞窃听的情报前辈。为什么要窃听,就是要干政。为什么要干政,就是要维护她和她儿子以及其党羽的权位。应该说,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女人,要比感兴趣者多得多。因此,太太从厨房走进客厅,插手丈夫的事务,有时并不一定她有很强烈的染指欲望,而是她个人的利益和周围人的需求,推她走到台前为代表,来"牝鸡司晨"的。
夫人干政,不光是国货精品,洋人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相比之下,中国要热闹些,厉害些,闹腾的后果也严重些罢了。唐代的杨贵妃,把好端端的盛唐,弄得从此败落。明代有个名叫客氏的皇帝奶妈,和魏忠贤勾结起来,把朝廷上下,搞得个乌烟瘴气。清代有个西太后,差点把中国卖掉,则是人尽皆知的了。所以,中国人对于夫人干政,特别敏感,也特别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