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实在是世相的准确描写。三国期间,袁绍实力最强,称得上是霸主之势,曹操渐渐壮大起来,当然不买账,于是,章 在章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群蜂起,莫不假其名。""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因此在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个人魅力,民情舆论上也比曹操有号召力。正因为如此,袁绍知道曹操是个枭雄,不过,并不太把他放在心上。曹操虽然看不上袁绍,了解他并非宣传的那样了不得,实际是很凡庸的。但对他的实力,心底里是有点怵怯的。
章 在群雄互斗、征战不已的格局中,曹操说过:"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从只占六分之一的弱势出发,他可以对刘备、吕布、袁术、孙策、刘表等,不那么在意,但对袁绍,他不敢不认真对待。所以,他在许都立下脚来,第一件事,就是拉拢袁绍,用献帝的名义,封官许爵,赶紧封了一个太尉的职衔给袁绍。袁绍偏不领章 两强相峙,各不相让,操、绍决战,势不可免。
曹操以七万兵力和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对阵,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攻多,以弱击强的战役。官渡一战,对曹操来讲,至关重要。秦、汉之际,得中原就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必先取中原。袁绍不除,中原不稳定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就是他一个永远的心腹之患。而且,袁绍在实力上占压倒优势,你不把他吃掉,他就会把你吃掉,章 面对强大敌人,曹营内部上上下下的心理压力很大,有的人私下与袁绍方面输诚纳款,有的人则散播失败情绪。对于作为统帅的曹操来讲,以弱胜强,以寡敌众,能不能打赢章 他的谋士郭奉孝的十胜十败说,其实是在理论上巩固曹操的心理优势。而荀文若批驳以孔融为代表的畏袁思想,也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真实情况。政治章 在黎阳相峙,廷津交手以后,曹操便有信心寻找战机与袁绍摊牌了。
章 从发兵声讨董卓开始,袁绍就未有任何才禀的特殊表现。章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章 袁绍依靠的是实力,他的本钱就是地盘和兵马。曹操知道自己实力远不如他,但他懂得利用天下的智力,和实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政治的称之为道的无形财富。结果,曹操赢了。
所以,那些重物质,轻精神的,或太相信自己的权势财富,却不大在乎思想精神文化素养政治品质的人,倒是应该吸取一下三国时期章 权谋三国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教科书。因此,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论述袁绍时,说他"短于从善",章 袁绍因为家族的关系,曾经是一个很有号召力的人。《三国志》说他,"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他手下的一些谋士,其实是很有真知灼识的。但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一个人要有了章 "沮授、田丰俱忠臣也。"孔融章 官渡之战,曹操以七万兵力对抗袁绍七十万大军,章 章 初时,审配、郭图为一党,造成沮授死,田丰杀,许攸走,张邰、高览奔,袁绍大败的局面。后来,袁绍死,袁尚、袁谭兄弟厮杀争斗,审配、逢纪一党,为袁尚出谋;郭图、辛评又一党,为袁谭献计。除了一个王修,说了一番手足道理外,所有章 君子不党,章 不过,外国人搞派别活动,有阴谋者,也有阳谋者。公开亮出旗帜,毫不掩饰观点。章 朋党,是一种腐蚀剂。如果是公开的话,多少还能起到一点制衡的作用,或许不无益处。如果是地下活动的话,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所以,袁绍之败,除了他个人因素外,章 火烧赤壁
曹操章 他在翦除袁绍以后,一鼓作气,平定乌桓,肃清残寇,招徕贤才,拓边安民。至此,冀、青、幽、并、辽,西到大漠,东到渤海,整个北方中国,一统于曹操手中。对汉王朝一个最挠头的问题,也就是北方匈奴频繁扰边的积患,总算解决了。终曹操一生,平定的北方边界,没有使他再担忧分心过,章 他赢了,不树碑,不立传,不要人们对他山呼万岁,而是做诗。就是毛主席在北戴河写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了,章 很显然,他从山东进军洛阳,掌握住汉献帝以后,一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是要除掉袁绍章 诸葛亮出山时的隆中决策,实际上对三国的政治轮廓,重新划分,虽未尘埃落定,但也是基本成型了。在历史上的曹操,和在《三国演义》里奸诈枭恶,残忍嗜杀的曹操,不完全尽似,他实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今,已很难于史料中发现曹操对诸葛亮章 于是,曹操几乎是不容间歇地挥师南下,大概有其对诸葛亮决策的反弹意义在内。否则,他不会不顾谋士多次建议休整,把曹仁派驻樊城,准备夺取刘表的荆州,更主要是防范有强烈拓展野心的刘备。起用章 其实,也有人建议曹操,东吴更是心腹之患。但他很清醒,虽然孙权实力远胜刘备,但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政治上提出三分天下的主张,军事上,出新野,攻樊城,烧博望,势不可遏。在取得刘表的荆州土地,也已到了瓜熟蒂落,坐享其成的地步。因此,对曹操来说,刘备比孙权,有更大的危险性,章 章 现在,弄不懂曹操为什么那样执迷于一举而下江东的雄图大略?一个领袖人物,他的性格因素,感情作用,常常左右他的决策。一个太相信自己的领袖,最怕脑袋发热,自信自尊加之偏执,无不给国家人民造成灾难。而在历史上,功高之主,容易发热,功并不高的主,也同样发热,甚至有的其实无功,只不过是虚火,照样热得发昏。热的结果,便是胡来,胡来的结果,便是老百姓遭殃。章 很可能曹操在拿下荆州以后,功成业就,心满意足,开始头脑发热。置酒汉水之滨,庆祝克捷大会,那个说服刘表之子刘琮降操的文人王粲,捧起酒来,吹捧曹操:"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尽力,此三王之举也。"
一般说,失败的后遗症,是畏缩;胜利的后遗症,是狂躁。此刻的曹操,比在渤海边,碣石旁,更不可一世了。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他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宿愿,立万世基业了。
胜利接着胜利,在乘胜之威的追击途中,从统帅到士兵最易出现的倾向,一是急躁情绪,二是轻敌思想,三是由急躁、轻敌而形成的迷恋武力解决问题,但求速战速决;对于武力以外的克敌制胜之法,往往被急功近利者因其不能立见成效而疏忽摒弃,以致求快不快,反而忙中有失,章 从魏武挥鞭的胜利,到火烧赤壁的失败,曹操的章 不过,他输得起,他给自己下台阶,他说,我自己要烧船的,周瑜不过徒得虚名罢了。然后,带着人马,杀向潼关,扑灭马超、韩遂在后院燃起之火,巩固阵脚去了。
是真英雄,赢是好汉,输也是好汉。只有苍蝇,碰了壁,才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诗人曹操
历史好比一座出将入相的舞台,生旦净末丑,各类人物都是少不了的。所以,耍笔杆子的,自然也要走出来亮一亮相。尤其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翻开二十几史,文化人在章 在有皇帝的封建社会里,歌舞升平的随班唱和啊,文修武治的山呼万岁啊,歌功颂德的封禅加冕啊,皇恩浩荡的树碑立传啊,没有文人的帮衬,那许多场面的色彩,就怕不会那么精彩了。因为,数千年来,章 章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写了那么多的帝王将相,笔锋之余,描绘了三五个文人雅士凑趣,也是理属正常的了。现在看起来,魏晋文人,特别是建安时期的几位作家和诗人,也许是中国最早意识到作为文学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独立个体,他们作为文学家的个性,更为突出了。在此以前,像司马迁、班固、班婕妤、司马相如、枚乘、邹阳之流,他们的身份,主要还是附庸于帝王贵族的官员,清客,幕僚,侍从,或者竟是医祝巫仆的三教九流之类,章 在中国文学史上,管章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真正称得上为诗人的,曹操得算一个。他的诗写得有气概,有声势。而且,他能花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单于手里赎回来,就因为她的诗把他感动了,章 曹操在平定吕布、陶谦、公孙瓒、袁绍、袁术以后,公元196年的许都,有了一个初步安定的局面,才使得他有可能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加之他手中汉献帝章 当时驻镇在荆州的刘表,是一个志大才疏式的人物,号称八俊,喜以风雅自命。章 项羽烧阿房宫的时候,不会想到做诗,到了乌江四面楚歌的时候,就唱开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来了。凡无出路,无出息,在仕途上晋升无望,拓展无门,但天性不甘落寞,不肯归田,情不自禁犹想一搏,然而无气力、无奥援的吃政治饭者,就只有附庸风雅,作斯文状,为最佳的保持心理平衡之计了。亦文亦官,似官似民,有名有实,亦下亦上,说在位又不在位,说不管事又管事,说退了还很忙,说忙吧,忙里偷闲还能跳跳舞,唱唱歌,看看戏,指导指导创作,是中国官场中的落魄者和即将落魄者的最能接受的处境。
外国人不大搞章 其实,像刘表章 荆州的平稳假象,使得刘表错以为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可以与曹氏父子一埒高低。人通常缺乏自知之明,有一定实力的人物,尤其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章 文人的不肯安生,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曾经在荆州呆过的,那位很自负的青年才子祢衡,大概觉得刘表不过是个浮泛虚靡的人物,到底打了个铺盖卷,不远千里跑到许都,想在那里一鸣惊人,结果没想到送了一条小命。写《登楼赋》的王粲,命运比祢衡强多了。刘表死后,劝他的儿子刘琮依附曹操,也随之来到许都,跟着立了功。章 此其时也,许都的文学气氛达到了高潮。《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活动着许多文人墨客的章 所以,建安文学得以勃兴,很大程度由于曹操削平袁绍,北征乌桓,统一中原,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安定局面的结果。如果仍同吕布,刘关张没完没了地打,和我们文革期间没完没了的斗一样,除了样板戏,就搞不出别的名堂了。加之他本人"雅爱诗章 《文心雕龙》说到建安文学的特点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变,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所以,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具有强烈现实色彩的诗篇,便成了建安文学的主流,也就是文学史所说的"建安风骨"了。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到章 建安文学的主帅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动乱与安定的关系至大。东汉末年,先是黄巾农民起义,九州暴乱,生灵涂炭,后是董卓那个军阀折腾,战祸不已。洛阳夷为平地,中原水深火热,章 但到了建安时期,因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乱,接触到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实景,加之当时一定程度的社会思想的解放,文人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所以,"慷慨任气",便成了章 由建安文学的发展看到,乱离之世只有遍地哀鸿,而文学确实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和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适宜的文学气氛,才能繁荣起来。建安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于相对安定的中原环境,也得益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个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