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脚是承载人体这个“舟”的“水”,那么脚趾头就是会聚成这条“水脉”的涓涓细流,没有细流的常流常新,那脚将是一团没有生机的“死水”,人体也会欠缺活力,出现疾病症状。
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位年轻时尚的小姑娘说起她的装扮之道,她说买衣服可以买差一点的,但鞋子一定要买好的。当时甚感惊讶,心想现在的孩子果然不简单,连穿衣服都开始注意养生了。结果却发现,原来在她的观念里,买双好鞋子不过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非出于健康的考虑,心中大失所望。
经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那些汗流浃背的民工们,蓦然间发觉,脚其实和老百姓之间有着不尽的相似之处,一样地处在最底层,承担着最辛苦的体力劳动,除非出现问题,否则很难引起人们地关注。现代人疾病丛生,或许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厚此薄彼,重上轻下了?
中国文化与养生一脉相承,在古人眼里,并不认为人有高下之分,孟子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朝宰相魏征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中医也从没有将脚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医看来,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所以,古人大力提倡泡脚、散步、按摩脚部穴位等关注脚部的养生方式。事实上,比起人来说,身体也是最为和谐公正的,《黄帝内经》有言曰:“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不相慕”不仅指出了做人的道理,也是人体各司其职的典型写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脚是承载人体这个“舟”的“水”,那么脚趾头就是汇会成这条“水脉”的涓涓细流,没有细流的常流常新,那脚将是一团没有生机的“死水”,人体也会欠缺活力,出现疾病症状。
中医理论也证实,脚趾头虽然距离心脏最远,但每一个点都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小趾头对应着人的小脑,第二、第三脚趾头对应着人的肠胃……正所谓十指连心,身体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很快地反应到脚趾上,中医“望诊”就经常通过脚趾头的情况来诊治疾病,比如脚趾甲青紫,很可能是身体经常出现循环系统的障碍;而身体贫血的患者,大多脚趾甲苍白;脚趾经常发麻的人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很多病症表现的部位在常人看来完全不相干,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会有“上病下治”的说法。古人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小脚趾的一点动作,都会导致身体的变化,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运动脚趾头,原本对于青年人来说是一项极好的活动,不管是坐在电脑前,还是躺在沙发里,或者车上,都可以随便转动几下脚趾头,或者用手捏几下。可惜我认识的年轻人,若非“志存高远”,便是对于这种“雕虫小技”不屑一顾,因此,虽然常常告诫,却是收效甚微。
倒是有一次遇到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老者喜气洋洋地告诉我说,自从练习脚趾操之后,血压平稳了,整个人平衡能力也强了很多,非但走路不会气喘吁吁,而且前段时间还和老友们一起去爬山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已经多年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了,退休之后,身体状况呈直线下降,家里人什么都不让我做,都快成老年痴呆了……”
看着老人兴奋如孩童般的面貌,听着他不绝于耳的感激之声,我暗自惭愧,这些原本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我不过是借花献佛,举手之劳罢了,哪里敢受此赞誉之辞。在此,将这一运动方法提供出来,但愿能够让更多的老人身体健康,脸现笑容。
1.先左腿站立,右腿抬平大腿,小腿自然下垂,以踝关节为轴,用脚趾向上翘同时带动脚部向上翘、再向下压,一个回合为1次。12次之后换腿。
2.做踢毽子动作,一条腿站立,另一大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以踝关节为轴,脚部向里拐踢,然后再向外拐,一个回合为1次。12次之后换腿。
3.以踝关节为轴,先用左脚带动足部向内旋转,之后向外旋转,一个回合为1次。12次之后换腿。
这个运动主要针对上了年纪的人,人老之后身体机能会逐步下降,所以一定要多多运动脚趾头,刺激小脑,因为人的平衡中枢在小脑,如果小脑萎缩,人就容易摔倒,这也是为什么老人运动脚趾头之后,平衡能力增强的原因。
脚趾操不用刻意为之,平时没事可抓起脚来捏几下,在早锻炼或者傍晚活动时,先找一颗粗大的树或者平整的墙面作为扶手,运动几下脚趾头,后面的锻炼也会进行得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