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教学方法,这是一般教育工作者都能领会的问题,在理论界,比较确切的解释是: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和工具,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对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
要想深入地了解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学。简单地说,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上课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它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其中包括教材编写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使学生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一般指狭义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归属
从归属上看,教育理论中一直有一个没有定论的古老问题是:教学方法究竟主要属于科学范畴还是主要属于艺术范畴?历代教育思想家对此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说法。在当代教育实践中,从许多教师的思想可以明显地看到或感受到把教学方法主要归于科学或主要归于艺术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无论对于教学实践还是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都具有重要影响。
1.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如果我们把教学方法主要看作是科学范畴,那么改革方向就是如何使高校教学方法科学化,同时为此制订一些评价标准,并把改革着眼点放在推广那些“最优化的”、“规范性的”或“科学性强的”教学方法上。
2.如果把教学方法主要看作是艺术范畴,那么改革方向就必然鼓励广大教师去创造性地结合自己学科、自己的特点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倾向各有偏颇:前者只强调了共性,后者则又偏重了个性。其实,在教学方法的归属问题上,不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掂量科学与艺术的轻重,它们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方法中既有科学成分,也有艺术成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起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就其性质而言,科学在其中属于主导或核心地位,而艺术则是这种主导、核心地位的外显形式,因此,两者缺一不可。
2.教学方法中的艺术是科学基础上的艺术,脱离了科学的艺术,如同无源之水,就会没有了方向性。
3.教学方法中的科学性必须通过艺术来体现,没有艺术体现的科学,会变得死板、教条,而且规行矩步,难免引向格式化和陷入僵化。
4.科学具有共性、普遍性和规范性,艺术则在于体现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规范性与创造性相互统一的程度。
由此可知,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改革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要让教师在掌握教学方法的共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原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追求个性、特殊性和创造性,而不是相反。
(三)教学方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的性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第一,无法断定某种教学方法是绝对优于另一种方法的。因为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教师所教学科内容不同,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差异,在使用中就可能产生一些效果上的差别。
第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定作用或功能。因为对于某个教学目标或教学环节来讲,甲方法可能较佳,而对于另一个教学目标或教学环节来讲,乙方法或许较合适。
第三,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而产生不同效果。在教学方法中,有些是传统的,如讲授法、讨论法等,也有一些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产生或完善的,如模拟法、程序教学法等。传统方法若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可以避免其弊端的影响,发挥出最佳功能,达到最佳效果;而现代教学方法若在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使用,即使再先进,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要过河就必须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2.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程度不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与效率也就不同。现代高等教育不仅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力求做到质量与效率的统一,这就使教学方法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本质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方法的特殊本质,而同其他学段(中、小学)的教学方法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方法,应该既包括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的方法。不应把教学方法仅仅理解为教法,或者只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这正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因此在深入研究教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法的研究。
2.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
从广义上讲,科学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的一般研究方法;二是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内所特有的一般研究方法;三是某一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由此构成人们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模式、程序、途径和手段的系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科学领域及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交叉日益加强,科学方法的作用也愈加显着。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如上所述,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两方面的基本属性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要以科学认识的方法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只有透过师生联系的方式,才能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学方法乃是教学形态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方法在教学条件下的运用。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二)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结构
由于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而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于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因而构成教学方法的系统。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特有的作用与局限性,因而不能离开教学方法的系统而孤立地存在或起作用。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教学方法的一般结构以及各个学段所具有特殊的教学方法结构。
1.教学方法的一般结构
教学方法的一般结构反映了教学方法系统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与教学认识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激发学生认识活动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组织教学认识活动的方法;教学评价与控制的方法。
(2)与学生认识独立性程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按学生在教学中独立性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传习性、独立性、研究性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①传习性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复习、练习的方法。
②独立性教学,也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③研究性教学,则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科学研究。
这三种方法的相同点是都须教师指导,不同点是学生的独立性程度不同。
(3)教学认识活动中的智力方式和方法。包括一般逻辑思维的方法及各学科所特有的科学认识方法,它既渗透在前述两类方法之中,又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结构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结构除了具有教学方法的一般结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相统一。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是相互融合的,某种教学形式也就是它相应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学不可能也不必要象普通教育学那样,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分开来阐述。
(2)教学方法与学科研究方法相统一。在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结构中,教学方法与学科研究方法是融合在一起的,因而表现出鲜明的学科特点。虽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在总体结构上有着共同的规律,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其教学方法的具体结构是不同的,或者是不完全相同的。
(3)以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在按学生独立性程度划分的传习性、独立性、研究性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中,应以独立性教学方法为主,这是由高等学校教学对象的特点,即大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由于高等教育与其他学段的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即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加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高等学校的教学处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最前沿,是在科学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探索的,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具有着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和探索性。
其次,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趋于成熟,他们不是简单地吸取知识和形成一般能力,而是要深入到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构成思想基础的方法。因此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更接近于研究方法。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高等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怎样的层次、类型和基本规格。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组织和进行的。高等学校的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才能按正确的方向有效地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客观现实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主观认识以及之于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教育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把人类世代积累的文化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智能和品德,以使其身心素质得以发展,成为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目标,关涉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样的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始点、中点和终点,是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各个国家和民族,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或以国家、社会需要为中心来规定教育目的,往往受其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诸因素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只单纯强调一方面,忽视或抹煞另一方面,都会失之偏颇。其结果必然影响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使教育不能真正体现它的社会职能。
规定教育的目的,在考虑人的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需要;重视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人的发展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违背规律的。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导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结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加深而有所修改、补充,有所发展,如补充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把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修改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把全面发展概括为德、智、体、美几个有机组成要素。各个要素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各自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任务:
1.德育的任务在于形成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
2.智育的任务在于积累知识,发展人的智能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实践能力。
3.体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培养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4.美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艺术才能。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种要素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实践证明,在教育实践中,不论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文化科学教育,或者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以及放松体育,忽视美育,都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实践还证实,全面发展教育的这些要素在人的发展中体现着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对人的全面发展起整体推动作用的系统的有机结构。任何一种素质的提高都会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任何一种素质的缺陷也往往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因此,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予以重视,只有促进各育的充分、统一、和谐的发展,才能保证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和活动所遵循的总的方向,而高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以不同的学科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哲学性陈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基本素质的大致规定,高校培养目标则是一种对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的具体的描述。
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相对的统一性,而高校培养目标则因专业领域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
4.高等教育目的既指向教育者又指向受教育者,而高校培养目标则更多地指向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