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组织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就教学质量、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应用价值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并达成共识,从而为学校运行贯彻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宣传,使学校的教职员工认识到实施ISO9000族质量标准,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实施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直接受益者是学校自身,当然也包括每个教职员工。并使学校的教职员工认识到,引入ISO9000族质量标准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并不是完全替换已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而是使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更加关注和满足顾客的要求、强调做好持续改进等工作。同时,培训一支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骨干和内审员队伍。
(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确定和提供
资源是体系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最高管理者应确定和提供体系运行和改进以及使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所需的资源,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与实施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硬件、软件资源。如成立一个由最高领导层、中层干部、编写人员、内审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和为贯彻标准进行教育及培训的措施、必要的设施及环境等资源。
二、能满足顾客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资源。如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关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要求的资源。
(第三节)高校教学管理中目标管理的运用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美国学者德鲁克在其名着《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自提出后,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产生反响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其它行业和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引起关注,并有学者提出将其引入高校的教学管理。
一、目标管理概述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是一种动员全组织参与的,以制订、实现和检测目标为全过程的管理方式。它强调目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还强调全员参与,重视人的个性,充分考虑组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管理的应用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企业目标可分为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任务等。一般来说,经营战略目标和高级策略目标由高级管理者制订;中级目标由中层管理者制订;初级目标由基层管理者制订;方案和任务由职工制订,并同每一个成员的应有成果相联系。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使经营计划的贯彻执行建立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把企业职工吸引到企业经营活动中来。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三)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管理学中的Y理论(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的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1.重视人的因素
目标管理是一种多方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
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了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也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较之基础教育具有更明显的产业特征。这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摄取更多先进的管理方式用于高校管理。作为高校教育一个重要子系统的教学管理也必须如此。那么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是具有可行性的,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一)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内部各种关系具有一致性
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它们涉及的对象是否一致决定着能否充分地运用目标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对象是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学生、教学资源等,因此,教学管理是管理对象的互动过程。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者、被管理者、资源之间围绕总目标的互动。由此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在这一最重要的关系上是一致的。这就完全可以肯定,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各因素是一致的,目标管理模式适合于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在教学管理的运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传统教育观念被打破的今天,引进目标管理去进行教学管理,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
以教学为主是组织学校工作的基本原则,它反映了学校工作的客观规律。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其它活动和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教学过程涉及所有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因素,并且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涉及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想把教学工作搞好,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就必须把握住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这就要做到对高校的环境、教学资源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教学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也必须是一个管理过程,只有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管理过程是目标实现的过程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总目标。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围绕总目标,通过具体环节的严格管理,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最终落实到总目标上来。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施
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做法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设置目标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它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1.预定目标
要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确定教学管理工作目标。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各级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工作目标是有差异的,每一所学校的目标既要有体现自身特点、符合本校实际又要体现总体目标的工作目标。
首先,高层管理预定目标,是一个暂时的、可以改变的目标预案。也就是说,可以上级提出再同下级讨论;也可以由下级提出,上级批准。无论哪种方式,必须共同商量决定。其次,教学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教学的使命和长远战略,估计客观环境带来的影响,对学校的教学现状能有清醒的认识。对组织应该并且能够完成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分目标都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因此教学管理者在预定目标之后,需要重新审查现有的组织结构,根据新的目标分解要求进行调整,明确目标责任者和协调关系。
3.确立被管理者的目标
首先,教学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的规划和目标,然后商定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在讨论中管理者要尊重被管理者,平等待人,耐心倾听被管理者意见,帮助被管理者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分目标要做到三点:一是具体量化,便于考核;二是分清轻重缓急,以免顾此失彼;三是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可能。每个教学教务人员和部门的分目标要和其他的分目标协调一致,支持本学校和组织目标的实现。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分目标制定后,教学管理者要授予被管理者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由被管理者写成书面协议,编制目标记录卡片,整个组织汇总所有资料后,绘制出目标图。
(二)落实预定目标,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但并不等于教学管理者可以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要进行定期检查,利用双方经常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自然地进行;其二,要向被管理者通报进度,便于互相协调;其三,要帮助被管理者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当出现意外、不可测事件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修改原定的目标。
(三)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总结和评估
高校的教学管理在达到预定的期限后,被管理者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报告;然后管理者预备管理者一起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奖惩;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循环。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切忌相互指责,以保持相互信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