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母亲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寒窗苦读,终成大器。在他初任知县时,生活还比较节俭,但随着官位的升高,直至宰相后,逐渐变得奢侈起来。
有一年,寇准做寿,想派人去苏杭一带采购山珍海味,准备大摆酒席。这件事传到了寇准母亲耳朵里,寇母便叫家人捎来一幅画和一封家书。寇准打开画屏,见是母亲画的《寒窗课子图》,并题诗说:
孤灯课读苦合辛,
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
寇准看了这幅画,读了这首诗后,感慨万分,再看那封家书,上面也写着四句诗:
一人站前一人卧,
两个小人地上坐,
家中还有两口人,
企盼娇儿细琢磨。
寇准看后,陷入了沉思,他悟出了母亲的字谜,是个“儉(俭)”字,顿时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便下令停止准备寿宴。
昌咒赋词为歌妓
吕渭老,又名吕滨老,字圣求,嘉兴人。宋代词人。
有一天,他跟朋友一起喝酒,席间,有一个排行老四的歌妓边唱歌边跳舞。歌声婉转,舞姿婀娜。吕渭老目不转睛地盯着她,聚精会神地聆听,朋友们见他这副样子,就打趣说:“吕兄为此痴迷,何不赋词助兴呢?”于是,他就击掌吟《河传》词一首:
双花对值。(四朵)
似黄封和了,龙香难敌。(四和香)
闷抱琵琶,试把么弦轻枥。(四根弦)
算行家才认得。(四行家)
朱窝戏捻骰儿掷。(四只骰子)
唯有“烧盆贡菜”偏难觅。(四只满红名)
常把那“目”字横写。(四字)
谢三娘全不识。(俗云:谢三娘不识四字,罪字头)
刚吟完,朋友们便大声喝彩,称赞道:“吕兄的词谜太妙了,每句都隐一个‘四’字,简直是极品!”
四姑娘一听这首词是为她吟的,且每句都有一个“四”字,非常高兴,就又献歌一曲。
据考证,这首《河传》是所见最早的词谜。
二人巧作亚字谜
宋代有个学者叫陈亚,字亚之。他性格诙谐幽默,和书法家蔡襄是好朋友,蔡襄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就拿陈亚的名字跟他开玩笑说:
陈亚有心终是恶。
陈亚便反击蔡襄说:
蔡裹无口便成衰。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
陈亚曾经为“亚”字作过一则字谜:
若教有口便哑,
且自无心为恶。
中间全没肚肠,
外面任生棱角。
蔡襄继续说:
明为首恶,居心不善,
生女为哑,有口难言。
两人一时兴起为“亚”字作谜,该谜是令人拍案叫绝之作。
才女诗谜救老父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自幼聪慧,喜读能诗,很早就有了诗名。
有一回,她的父亲骑驴进城,不小心撞倒了州官,州官大怒,命衙役把毛驴牵走充公,把老人抓起来要重打和罚做劳役。朱淑真闻讯,急忙跑进衙去为父求情。州官早已知道朱淑真是个才女,便想当场试试她的才学,便说:“听说你很会作诗,你若是能作一首诗,说出八个‘不打’,但又不能说出一个‘打’字,我就对你父亲免打,把他放回,并把驴子还你。”朱淑真点头道:“就请大人出题。”当时天已黄昏,州官就说:“就以‘夜’字为题吧。”朱淑真捋发敛襟,略加思索,便吟道:
月移西楼更鼓罢,
渔夫收网转回家,
卖艺之人去投宿,
铁匠熄炉正喝茶,
樵夫担柴早下山,
飞蛾团团绕灯花,
院中秋千已停歇,
油郎改行谋生涯,
毛驴受惊碰尊驾,
乞望老爷饶恕他。
州官一听,不禁连声夸赞。这首诗,不但前八句每一句里都隐着“不打”的意思,最后所加两句也隐着‘不打’的意思。州官说道:“果然不愧才女之名!”便传命立即释放朱淑真的父亲,并归还他的毛驴。
父女对赋算盘谜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她自幼就非常聪慧,读书也很勤奋,文章写得很优美,人们都称她为才女。她的父亲曾经在浙江一带做官,名望很高。
有一天,朱淑真的父亲从衙门回到家中时,忽然听到闺房里传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他便把女儿招呼出来,说:“女儿能诗善词,很有才思,老父赋词谜一首,你猜猜。”说完就吟道:
一宅分成两院,
五男二女当家。
大家打得乱如麻,
打到清明方罢。
朱淑真听后,很快就猜出父亲要说的是什么,就莞尔一笑说:“小女也有一首。”然后吟道:
一院两家同姓朱,
隔栏打闹谁甘输?
但愿旧账理清楚,
二五分明各所需。
父亲听完后,点头会心地笑着说:“我的女儿才思敏捷,父亲甘拜下风!”
(谜底大揭密:算盘)
包拯作谜考爱子
包拯(999-1062),宋朝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做清官的化身。
包拯中年喜得一子,取名包繶,包拯夫妇视其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有一天,包拯散朝回到家中,领着儿子到后花园玩儿。他一边走一边给包繶讲古代名人的故事。他说:“孔子原来是鲁国大贵族手下一个主管仓库的小官,他每天守在库房里监督财务出入。后来,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贵在理财’。”
讲了一会儿故事,包拯便想考考儿子,就是说了一则四句诗谜:
一宅分成两院,
五男二女当家。
两家打得乱如麻,
打到清明方罢。
然后又提示说:“孔老夫子在世时,还没有这个东西,但是现在到处可见。”包繶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平日也喜欢读书,他一昕便知道了答案,但是他却没有直接说出谜底,而是调皮地吟诗一首:
古人留下一座桥,
一边多来一边少。
少的要比多的多,
多的反比少的少。
包拯听后,乐得直捋胡须。原来他们的谜底也都是“算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王安石和刘攽是多年好友,二人相遇经常互相戏谑。有一次两人见面,王安石就戏拆刘攽的名字说:
刘攽不值分文。
刘攽也不相让,便也把安石两字拆开说:
失女便在宕,无一真是妬(妒)。
下交乱真如,上头误当宁。
把安石二字上下左右拆拼,又嘲弄王安石乖戾妬(妒)人,误国误民,弄得王安石十分尴尬却又无言以对。
有一次刘攽见了王觌的名字开玩笑说:
汝何故见卖?
哪知王觌也不示弱,马上反唇相讥曰:
卖汝值甚分文?!
刘攽这次竟讨了个没趣。
你谜我谜是一对
王安石,字介甫,他有个好友吕惠卿,字吉甫,在学术和政治见解上都很能迎合王安石的意见,得到王安石的信任,事无大小,他们都在一起商量,曾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
一次,王安石出了一个谜语:
画时圆,写时方,
冬时短,夏时长(打一物)。
写出来送给吕惠卿看。吕惠卿看后,略一思索也写了一个谜:
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
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
王安石一听,此谜不仅回答了他的谜,且所作谜语更高他一筹,便连连叫好。这叫以谜解谜,两个谜虽然谜面和制谜的手法不同,但谜底是一样的,都是“日”字。
王安石接着又出了一谜:
左七右七,横山倒出。
吕惠卿不愧是谜坛高手,不假思索,仍以谜语作答,说道:
一上一下,春少三日。
你谜我谜,恰成一对。
吕惠卿刚说完,王安石便大笑不已。原来王安石的谜语是个“婦”(“妇”的繁体)字:左七右七是个“女”字,山字横放,出字倒写是个“帚”字,合起来为“婦”字;吕惠卿的谜语是“夫”字:一上一下是“二”字,春去三日余“人”字,合为“夫”字。用“夫”字对“婦”字谜,恰成一对,饶有风趣。
诗谜题壁刺变法
王安石推行变法时,有人在相国寺的墙上题道:
终岁荒芜湖浦焦,
贫女戴笠落柘条,
阿侬去家京洛遥,
惊心寇盗来攻剽。
一直没有人能了解这四句诗的意思。苏东坡来访王安石,王安石将壁上这首题诗指给他看。苏东坡看了之后说:“终岁,十二月也,十二月为‘青’字;荒芜,田有草也,草田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去为‘法’字;女戴笠为‘安’字;落柘条为‘石’字;阿侬是吴言,吴言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字;‘寇盗’为‘贼民’也。”王安石一听,这分明是说:“青苗法安石误国贱民”,是反对变法的话,他心里十分恼怒,却又不得不承认苏东坡解释得对,一肚子气,无处发泄,只好憋在肚子里。
待谜巧定开门处
王安石晚年罢相,在江宁择丁一个地方隐居下来,请了一个叫鲁慧的工匠,为他设计一所宅院。这天,鲁慧将设计好的宅院图样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了,不住地点头称赞。鲁慧是个聪明的匠人,他画设计图故意画了一围完整的院墙,没有画出开门的地方,把图拿给王安石看,正是要请教他愿意将门开在哪里。
王安石看了图,也了解鲁慧的心意,却不明说,只题了四句诗谜。在图样的院墙空白处选了一个地方写了下来:
借阑干东君去也,
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
闷悠悠少个知心。
鲁慧一看,便明白了,诗句都分别暗隐一个“门”字,原来王安石是想在后花园再设一个门。鲁慧一边点头表示已经明白了,一边吟道:
有口能请教,有耳能听到,
有手能摸索,有心便烦躁。
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夸奖道:“知我者,鲁慧也!”鲁慧又重新修改了图纸,王安石一看,大为满意。于是在正式动工建造宅院时,在通往后花园的墙壁正中处,增开了一个月亮门。
半山园中猜字谜
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之后,在南京建了一座“半山园”,安度晚年。
有一天,别号湖阴先生的好友杨德逢来到半山园,王安石为他满斟一杯酒,然后说:“老夫新制字谜二个,先生如能猜中,敬酒一杯。”然后口占字谜:
目字加两点,
不作贝(貝)字猜;
贝(貝)字欠两点,
币作目字猜。
杨德逢乃是饱学之士,不过王安石这个字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开始,他闭目沉思不得其解,后听到王安石在旁提醒:“加两点,欠两点。”杨德逢顿悟,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即提笔写下谜底。
原来,“目字加两点”指“目”字、“加”字和两点“八”,合为“賀(贺)”字;“贝(貝)字欠两点”指“贝(貝)”字、“欠”字和两点“7”,合为“资(資)”字。王安石看了之后,点头笑道:“我知道难不住你。”然后又取来两只大杯,说:“我们索性一醉方休。”
杨德逢道:“慢!我也有一谜,猜出再喝。”接着说:
兄弟四人两人大,
一人立地三人坐
家中更有一两口,
任是凶年也好过。
王安石略一思索,便道:“这难我不住,是‘儉(俭)’字。”两人过完了谜瘾,这才痛饮起来,直喝到尽兴,大醉不起。
字谜巧对留书童
王安石住在半山园,要找一名书童,家人把几个十四五岁的孩子领到王安石面前,让王安石挑选。王安石问了书童的姓名、年龄、家境状况和读书识字情况等等,便想试试他们的智力,遂在纸上写了几句话:
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流水之川,
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
这其实是则字谜。其中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看后,略一思索,便在纸上提笔写了个“用”字。王安石一看,非常高兴,说:“就用这个孩子了。”
果然不负王安石所望,这个孩子非常机灵聪慧。有一天,王安石与朋友一起喝酒吟诗,不知不觉已经夜幕降临。虽然诗兴未尽,但也只好依依惜别。王安石把朋友送到门外,见外面漆黑一片,便想打发书童回去取样东西,他没有直接说,而是又吟了一首诗:
焰畏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黑夜它挨打,光明引路人。
孩童听完,顽皮地笑了一下,转拿着一个东西,王安石的朋友一见,不禁拍手称赞。
(谜底大揭密:灯笼)
怎知秀才像和尚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在钟山之麓过着隐居生活,常到附近的定林庵散心,这里的僧人便给他收拾一处专门的房舍,供他憩息和读书。他在这里编著了有独特见解的《字说》。
一天,著名书画家米芾前来拜访他。二人品茗论文,十分畅快。米芾乘兴说道:“听说老相公正在编写一部《字说》,对文字的结构研究颇详,我曾听人巧借《莺莺传》赋一字谜,久思不得其解,想当面求教。”接着便吟道:
莺莺小姐去上香,
香头插在几案上,
远看好似张秀才,
近看却是一和尚。
王安石听到“香头插到几案上”便已猜出此字,及至听到后边两句,不觉大笑称妙。他指着庵中远处走过的一个僧人,低声对米芾说:“我在此中天天相见,岂能猜不出来?此谜妙在后两句。从字形上看,‘秃’的确与‘秀’字相似,而从字义上讲,却又的确是个和尚。”说罢,两人都是哈哈大笑,拍手称快。
竹鞭打狗却成笑
王安石的《字说》出来以后,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他的《字说》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但是因着重于字的结构,而常常把一些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来解释,穿凿附会之处颇多。
苏东坡看了《字说》,就发现不少漏洞。有一次苏东坡见到王安石,就对王安石说:“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为什么是笑呢?”王安石一时想不出说辞,便不好正面回答,便反问苏东坡:“鸠字从九从鸟,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这本是个形声字,但苏东坡却也用穿凿解法以回王安石:“《诗》云:‘尸鸟鸠在桑,其子七兮。’七个儿子加父母不正是九个鸟吗?”说罢,二人哈哈大笑。
王安石三题筷子
有一次,王安石和几位同僚一起游历汴京,当他们到管仲鲍叔牙庙时,王安石便挥笔题了一首诗:
两个伙计,同眠同起,
一块用餐,谁见谁喜。
写完后,大家继续向前走,到了伯夷叔庙时,王安石又题了一首诗:
两个兄弟,为人正直,
贪吃商粟,不为自己。
等走到哼哈二将庙时,王安石又题了一首诗:
两个同伴,终身孤凄,
进门出门,都为他人。
有个人问司马光说:“王丞相这是什么意思呀?”司马光随口答道:“他不是在作诗,他是在作谜语。”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王安石在三座庙前题写的诗句,谜底都是同一个。
(谜底大揭密:筷子)
王安石洞中赏美景
有一次,王安石和诗友一同游览褒禅山,他们举着火把进了一个深深的山洞。开始道路很平坦,洞中景色也一般,但越往里走越曲折坎坷,步履也艰难起来了,不过景色却越来越漂亮。他们一直走到了人迹罕至的深邃之处,那里的景色简直是雄伟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王安石不由得感叹说:“真可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啊!”
走出山洞后,王安石仍觉得余兴未尽,感慨之时,便想作一诗谜让众诗友一猜,他吟道:
日月一起来,不把明字猜,
冒字更不是,闷煞老秀才。
众诗友都沉思,认真地想谜底,其中有一个人说出了谜底。王安石点头称赞道:“猜对了。没有胆识,可很难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呀!”众人也赞许地大笑。
(谜底大揭密:胆)
赋诗先猜谜
在南京中山门外,有一个名叫半山园的清幽之地,这里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晚年的故居。王安石自号“半山老人”,他在这里度过了最后十年的隐居生活。
王安石住在半山园时,有一个经常往来的邻居叫杨德里,别号湖阴先生。
有一天,王安石去拜访老邻居,正好看到一位丹青妙手赠给湖阴先生的三张条幅,有画无字,湖阴先生请王安石在每幅画上各题一首诗。
王安石打开三幅画,见是岁寒三友——梅、竹、松,便笑着说:“老兄要我题诗,这个不难,但是得先猜个字谜。”原来王安石为了排解寂寞,正在编著一部《字说》,只见他略一沉吟,含笑而赋:
四个口,尽皆方,
十字在中央;
不作田字道,
不作器字商。
湖阴先生也是位饱学之士,对汉字历来颇有研究,于是很快就破解了这个谜语,王安石连连点头称是,立即挥毫为他题咏了三张条幅。
(谜底大揭密:圖(图))
夫妻喜作战鼓谜
梁红玉,南宋女将,韩世忠之妾,封安国夫人,后改杨国夫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与丈夫在黄天荡共同阻击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