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小时候沉着机智,砸破水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宋仁宗宝元初年(1038年),刚满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他生性不喜奢华,在朝廷钦赐的“闻喜宴”(即专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祝捷宴)上,唯独他开始不戴红花,同伴们说,“君王赏赐不可辞”,他才勉强插上了一枝花。
司马光直言敢谏,宦官麦允言去世,朝廷要赐给仪仗队;后来充媛(皇帝身边比嫔妃地位低的侍妾)董氏去世,仁宗也要赐仪仗、定谥号,司马光以不合礼仪力谏不可。大臣夏竦去世后,被赐予谥号“文正”,此人生前名声不好,生性贪婪,积累家财巨万,蓄养很多歌女,生活非常奢侈,对下残暴,动辄诛杀、杖杀,人们说他奸恶邪佞,司马光与刘敞等坚持要求给他更改谥号,为朝廷所采纳。宋仁宗患病,而皇位继承人却迟迟不定,人们忧虑但不敢作声,唯司马光一再冒死直谏,说明立嗣有关社稷安危,仁宗受到感动,终于选立赵曙(英宗)为太子。
英宗即皇帝位后,疾病缠身,皇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这时主持谏院工作,上疏请求接受过去章献明肃皇太后亲用外戚小人、受到朝野非议的教训,建议说:“现在正是摄政之际,大臣中忠实厚道的如王曾、清正纯明的如张知白、刚果正直的如鲁宗道、朴质正直的如薛奎等人,应当信任重用;猥琐庸俗的如马季良、谗言谄媚的如罗崇勋等人,应当疏远,以收天下人心。”司马光直言评议褒贬朝中大臣,不惧权贵,不畏人言。以后又谏曹佾无功而任使相,任守忠大奸而升职,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任守忠贬官,天下为之大快。他还弹劾王广渊、高居简等人奸诈邪恶,不论皇上是否听取,都直言不讳,甚至有时五上奏章,坚持自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同时司马光很爱才,苏辙对答皇上的制书策问恳切直爽,主考官胡宿准备黜斥,司马光说:“苏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斥。”皇帝于是下诏把苏辙放在末等录取。
司马光后来因为不同意王安石变法而去职,请求判西京御史台而回洛阳,从此绝口不论国事。但皇帝求言诏书下达后,司马光为之感动,想沉默又不忍心,就再上书提了六点建议。后王安石罢职,司马光入朝为相,很受朝廷器重与照顾,他的德行政绩很受崇敬,都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称之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都知道宰相是司马君实。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朝,沿路的人相聚高呼说:“委托您感谢司马相公,请他不要离开朝廷,深加自爱,以救我们。”辽、西夏国君敕命其边吏说:“如今中原朝廷用司马光为相,你们在边境不要轻易制造事端。”司马光见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决心以身许国,于是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亲自处理各种大小事务。左右的人见他身体虚弱,便举诸葛亮食少事繁的例子来劝他节劳。他回答说:“生死乃命中注定。”于是工作更加努力,终于积劳成疾,致使在神志不清时的呓语,也都是有关朝廷天下的大事。
司马光对物质生活淡泊无所追求,居官非常清廉。过去仁宗皇帝去世,遗赐钱物一百余万,司马光带领同僚们多次奏请说:“今国家有大忧患,内外困窘贫乏,如果先帝遗赐不可以辞谢,应当允许臣下向上进献金钱,以佐助山陵之用。”朝廷没同意,司马光就用他所得珠宝作为谏院公款,另把黄金送给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财。司马光在洛阳之时,与当时的许多耆宿贤人相聚,他与范纯仁等人都好客而家中清贫,于是相约为真率会,只吃小米饭,喝几杯薄酒,以诗酒自娱,洛中传为美谈。
司马光领班撰写《资治通鉴》,只是在十几间简陋的平房里工作,与某些达官贵人高楼深院的豪华府第,形成俭与奢的鲜明对比。北京留守使王宣徽建有豪宅,高楼敞厅,夏天登高纳凉,而司马光却于土屋内挖一地下屋以避暑,洛阳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百亩,妻子辞世时,就卖掉这些田产来办丧事。司马光生活俭朴,不论官职高低,一生都是粗衣薄食。
司马光一生忠君忧国,他曾上疏论修心的要旨有三条,即仁义、明智、武略;治国的要旨有三条: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他这一主张很有见地,他说:“我得以事奉三朝,都是以这六句话呈献,平生历学所得,全部都在这里头了。”
他还常常担心历代史籍浩繁,皇帝不能全部阅览,于是根据历代史籍,写了《通志》八卷,呈献英宗。英宗很高兴,命令在秘阁设置机构,续修这部书。后来,神宗给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给此书写了序。神宗对此书非常重视,让司马光每天进读,认为它胜过了荀悦的《汉纪》,多次催促司马光尽快完篇,并赐给颍王府旧书二千四百卷作为参考。司马光为著此书在洛阳就住了十五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协助他分工编写的有刘攽、刘恕、范祖禹。此书体裁为编年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采用之书除十七史外,杂史多至三百三十二种。一共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外加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共三百五十四卷。书成后,上疏自述,对前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厘……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可见司马光忠君爱民之心,竭其后半生之精力,成就了中国史学上的一部鸿篇巨制,后世得益者良多。据说毛泽东一生浏览过《资治通鉴》十七遍之多,其价值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见《宋史·司马光传》及《资治通鉴》书末附表)
赞曰:甘于淡泊藐私肥, 通鉴编修咏壮飞。
贤士力推嫌不避, 直言敢谏礼能违。
图强治国忠心献, 匡正为民青史晖。
已矣斯人高格在, 清明一世亦崔巍。
※诗作者:高家贤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