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司马光在政治上强调民心,崇尚务实,反对虚夸;在治学上,态度严谨,勤奋认真,一丝不苟;在品格上,洁身自好,光明磊落。他十分憎恶当时社会上阿谀逢迎、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的庸俗风气。他在做宰相执掌大权时,为了抵制这种歪风,杜绝门生故吏及亲朋好友的馈赠请托,想了一个妙法,写了一篇榜文悬挂在客厅里,榜文言简意赅,全文如下:
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奏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以私书宠渝,终无所益。
(大意:凡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请直接奏报朝廷,给我个人写信是没什么用的。)
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号简吩咐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身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
(大意:若是对我的批评,请写好封上叫门吏传进来给我,我当检讨改正。至于职务任免、伸雪冤情有关个人身家利益的事,也请正式具状,我好与同事们商量着办,到我私宅访问时,也请不要谈。)
这篇榜文悬挂在客厅中客座的上方,故名“客位榜”。客人来访,见到“客位榜”,自知走后门无望,也就没人提了。这样巧拒走后门非常有效。
明代名臣王恕,字宗贯,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人。在朝廷内外为官四十多年,刚正清廉,始终如一。他在担任吏部尚书时,曾在门前贴上字说:
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收受礼物)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受贿的礼物)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初见尊长时送的礼品),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我难道不以之为耻吗?)
后以中丞巡抚两浙,卸任后,朝廷允许他坐驿车还乡。他每行至驿站附近,先要夫人等家属到百姓家借宿,然后自己一人单身赴驿,地方官员坚决请求他们一家人都住驿舍,王恕婉言谢绝,而且一切馈赠全不接受。原先王恕巡抚云南赴任时,不带僮仆,唯带可移动灶具一个及装食物的竹筐一个。每日食用仅猪肉一两、豆腐两块、蔬菜一把而已,佐料及用水皆取自主人。此外,再也没有其他供应物品。到了云南,迎接他的官员见他孤身一人前来赴任,都很诧异,百姓更是议论纷纷,一时谣言四起。为了把真实情况公之于众,就出告示说:
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怕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
王恕一生直言敢谏,反贪爱民,当时歌谣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王恕终年九十三岁。
张伯行,字孝先,清代仪封人,康熙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他在任督抚时写了一篇禁止馈送的檄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考其生平,确乎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赵,字阆仙。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督学江南,他力矫时风,清廉自矢。渡江南下时,曾击楫(敲击桨叶)自誓说:
某(我)若一毫自私,不能生渡江北矣(不能活着返回江北了)。
在任期间,极力倡廉,于是请托行私之事不行,孤寒有志之士扬眉吐气,贪污贿赂之风为之一变。
从网上得知,据传中共中央领导曾给两副古楹联以好评。一是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前的一副: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另一副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藩司大堂上贴的楹联:
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带锁
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以上两联,给人以很深启示。
(见《中国历史秘闻逸事》、焦竑《玉堂丛语卷五》、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
戒贪杂咏
莫忘本
百官原百姓, 百姓百官根。
官吏黎民养, 黎民父母亲。
思源能忘德? 入仕务铭心。
贪墨残根本, 自戕自葬身。
制心魔
清廉岂在口悬河, 杜墨务须行不阿。
知耻知羞拒邪辟, 人前人后制心魔。
※诗作者:陈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