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后自号“东坡居士”,是古文运动中“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纵横奔放,诗飘逸不群,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俱佳。他不仅在文学上卓然成家,为政上亦多建树。
苏轼任开封府推官时,决狱断案精审敏捷,惠及百姓,声名远播。宋神宗在上元节时诏令低价购买浙江的花灯以取悦两宫太后,这影响到百姓的衣食,苏轼及时劝谏,使皇帝取消了买灯的诏令。他在任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时,体恤衙吏疾苦,修订了筏运木材的办法,使衙吏运输时比较安全,把风险降低到最低。他在任密州(今河南密县)知州时,对危害百姓的一项法令向朝廷提出意见,朝廷采纳后废除了这项法令。兵士在搜捕盗贼时,乘机残害百姓,苏轼巧妙地安定了多数,查出肇事的元凶后立即处决,百姓拍手称快。他在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时,率众防御决口的黄河洪水,自己搭小屋住在将被淹没的城墙上,指挥抗洪,路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全了徐州城。他在任杭州(今浙江杭州)知州时,适逢大旱,饥馑与瘟疫并发,便上书奏请减免当地的贡米,并设法筹集粮食药物,做成稠粥和药汤,并派衙医到街坊为民治病,救活了很多人。他还兴修水利,修复了为百姓提供饮用水的唐代“六井”,疏浚两条河道,以治理西湖,并用挖出的泥土修筑了三十里长堤,堤上栽上木芙蓉与垂柳,景色优美,人行其上如置身图画中,杭州人称为“苏公堤”,与唐白居易修的白堤媲美。诸如此类的爱民德政不胜枚举。
苏轼后来要求外任为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此时定州军政治理败坏,纪律松弛,兵士骄惰,不服管教,军官们侵占士兵的口粮与财物,前任地方官不敢处置,苏轼到任后,把犯有贪污罪行的军官发配到更边远的地方,同时修缮营房,禁止军中饮酒赌博,改善了士兵的衣食供应,并注重训练与阅兵,提高了边防军的战斗力。
苏轼在朝还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还曾拟任吏部尚书,由于敢言与政见不同,苏轼受到权臣排挤,一再被贬谪,有时主动要求外放到地方,苏轼不论在外或在朝,必定以爱君为根本,忠规直论,正直守大节,大臣们没有谁能超过他。但是被人妒忌排挤,不能安处朝廷为官,贬谪在外时,他规定日用不过一百五十钱,以竹筒贮存,未用完的作待客之用。他说:“贪图美食,哪有止境?节俭朴素乃惜福延寿之道。”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还书面规定:“从今以后,早晚饮食只需一酒一荤,有贵客到,可加到三道菜,只少不多。受邀吃饭,也预先以这个规矩相告。”过去,苏轼曾对刘攽讲,他与其弟苏辙在准备应诏殿试期间,每天享用三白饭,其味甚美,吃后竟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山珍海味。刘攽问“三白”是何物,苏轼答:“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刘攽听了哈哈大笑。很久以后,他下帖子请苏轼来家吃“皛饭”。苏轼一时不知其用意,便对别人说:“刘攽读书多,此语必有出处。”等到了刘攽家,见桌上只有盐、萝卜、饭而已。相与大笑,方知刘攽开了一个优雅的玩笑。(按:刘攽是协助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著名学者。)由此可见,苏轼一贯是自奉十分俭约的。而他在救济杭州灾民时,却慷慨捐出了多年积蓄的黄金五十两。他在《前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的一生,实践了这个自律的要求。
(见《宋史·苏轼传》、明·皆春居士《食色伸言·饮食伸言》)
赞曰:读到东坡似遇春, 倡廉德政喜逢辰。
三杯老酒吾言志, 一个穷儒自在身。
不做昙花枝上蕊, 甘为雪地火中薪。
布衣幸有寒窗趣, 鬓白尤知晚节珍!
※诗作者:涂怀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