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劝说延氏兄弟起兵勤王无果,在肃宗至德元载(756)的秋天,踏上了避乱之路。沿着大江,李白夫妇一路西上,前往庐山避难。
到了庐山,李白夫妇见到了当地的一个姓王的判官。在他的帮助下,他们得以在庐山屏风叠落脚。秋风扫落叶,李白感叹自己无法力挽狂澜,不免失望: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赠王判官,时余隐居庐山屏风叠》如果说李白在“避地剡中”时,诗文中的放浪形骸、不问战事还是故意掩人耳目的话,那么这次他的“且隐屏风叠”则是心灰意冷,无心出山了。半夜,李白思绪纷杂,难以入眠。披了衣服走出屋门,向天空望去,却没有看到明月。“忆君思见君”,再也不仅仅是对月、对故乡的思念,更是对明君、对盛唐的怀念。怀念,但无法相见,李白心中惆怅,他想,倘是如此,明天一早我就拂袖而去,和那天边的海鸥作伴,再也不过问世间之事。
在庐山避难时期,李白还写了《菩萨蛮》、《忆秦娥》等词。其悲惋哀创更胜一筹。
虽然身在庐山,虽然赌气般地声称自己不再过问天下事,但在李白内心深处,他依然对国家有着深切的关怀,随时都想出山报国。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永王璘的谋士韦子春来到李白的住所,他以为,永王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匡国济世的靠山。韦子春邀请李白出山,希望李白能够为永王效力。
面对能够出山济世的机会,李白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韦子春入幕。他看到韦子春的时候,简直可以用“拨开云雾见太阳”来形容。不过,也就是因为此次欣然出山,才为他自己埋下了隐患。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六月便攻破潼关,进入长安城。与此同时,玄宗一行皇室成员从长安城西门落荒而逃,在马嵬驿发生兵变,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之后,他要离开马嵬驿,此时数千名当地老百姓聚集到马嵬驿,请求玄宗留下。玄宗在马背上驻足良久,最后还是决定抛下老百姓不管,先躲掉安禄山的追杀再说。他先行一步,让儿子在后面说些安慰老百姓的话,没想到太子的马被团团围住,哪儿也去不了。过了很久,玄宗见儿子还没有追上大队伍,就拨出两千士兵给太子,自己奔亡逃命了。也就是从马嵬驿之后,父子俩一南一北,分道扬镳。在情感上,看到父亲如此对自己不管不顾,可能也使太子与父亲的隔阂更加扩大。
分别之后,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自行即位,改年号为至德,由于唐玄宗尚且在世,便尊封玄宗为“太上皇”,可享受皇室成员的待遇,但手中毫无权力。由于交通不发达,第三天,玄宗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并安排各地将领举兵抗安的部署才到达肃宗的手中,而此时木已成舟,肃宗派去通知玄宗的使者在他即位十天以后找到了玄宗,无奈之下玄宗只好拿出玉玺,写下传位诏书,派使者送回至灵武。
为了牵制肃宗,玄宗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管割据,但盛王琦、丰王珙都不肯听从父亲的旨意,只有永王璘肯出马。在父亲的默许下,永王璘开始了军队的招募,也就是在此时,李白接到了永王使者韦子春的邀请。
至德元载(756)九月,李白仍然和妻子宗氏在庐山中避难。这时,永王璘已经在出镇江陵的途中。他知道李白向来拥护唐玄宗,便派自己的亲信韦子春前去拜访李白,请李白出山。
韦子春去找了李白三次。前两次,宗氏极力劝阻,不希望丈夫冒这个风险,李白也因此犹豫不决,一边是远离喧嚣的优哉生活,一边是可以匡扶玄宗的好机会,这让李白左右为难。韦子春第三次造访的时候,李白已经下定决心。尽管他不清楚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但他知道出山总比在山里躲着强。大概已经预感到即将发生的祸事,要出门的时候,妻子牵着他的衣服不想让他走,还一个劲儿地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李白对她说:“苟无济代心,独善又何益?”之后李白便跟着韦子春离开了庐山。
王室的内斗远非李白这样单纯的诗人能够驾驭的。他虽然知道帮助永王就等于和肃宗作对,但从未想过此次出山,会为自己招来这么大的灾祸。
肃宗听说永王璘出镇江陵的事,很是生气。他让璘马上归朝,但璘并不听他调遣。这时,颇具军事才华的高适在朝中任职,肃宗找来高适询问,高适为他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后,预言永王璘必败的趋势。年底,肃宗派高适出征,和江东节度使韦陟一同对付璘。
十二月二十五,永王璘正在沿江巡逻,虽然军事阵容很强大,但并没有流露出要割据的倾向。随后,永王璘的探子告诉他,肃宗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已经派高适等人对付他,听了这话,永王璘不禁大怒,才有了反抗肃宗的行为。
永王璘突破了李希言、李成式的防守,杀了丹阳太守,并迫使江淮一带投降。就在他得意的时候,高适一行从安陆集结了大量兵马前来征讨永王璘,永王璘失利,在至德二载(757)
的二月二十战死,而这一切原本和李白并无关系。
看到朝廷宗室内斗如此恶劣,李白终于明白自己上了当。谁知他正准备从乱战中脱身,回庐山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的时候,却在彭泽境内被人发现,锒铛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