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老子的理想国度。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社会模式,老百姓保存传统的风俗,安居乐业,“甘其食,美其服”,不与外界交往。要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在君王治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在经济方面,老子提倡自然无为的社会经济,对人们要求节俭,去除奢华,少私寡欲。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在老子看来,没有欲望,百姓就能够守本,就能够不争,而不争的社会,也就是“无不治”的社会。而要实现这样的状态,需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些都是弱化社会、弱化仁义礼智信等社会规范,让人回归到淳朴的社会状态。老子的经济思想就是为这样的社会所准备的,也是服务于这样的社会的,因而,老子的经济观点应该是放任的、无为的、自然的,或者说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老子看来,节俭是社会稳固的根本,在战国时期,农业是天下的基础,君王要想把天下治理好,就是要把农业搞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百姓“实其腹”。在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老百姓要能够做到“实其腹”并不容易。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谁有足够的粮食,谁就有军队,就有前来效命的勇士,也就能够争霸天下。在战国时期,黄老学说作为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子的治国之道,能够让国家富有起来,而强大了的国家又必然走向侵略的道路。不过春秋战国时期,也没有不变的霸主。那么一个诸侯国,一两个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出现后,国家盛极一时,但是都很快地衰弱下去,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霸主是轮流坐庄的,今天是齐国,明天或许就是赵国或者楚国了。
老子是不提倡用兵的,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用兵是不得已为之的,是“不敢进寸而退尺”后的行动,但是大兵过后,必有大灾,“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很显然,打仗对社会的破坏是巨大的,战争过的地方,荆棘丛生,而战后“必有凶年”。一场战争过后,不管是战胜还是失败,最苦的还是百姓。那些战死疆场的勇士,还有那些残疾回家的人都是普通百姓,而且战争的耗费巨大,往往会使百姓不堪重负。从经济角度上说,战争就是耗费财物、耗费人这一最宝贵的资源。
老子反对物欲,提倡节俭,希望通过节俭来实现民富。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间万物自化,一切都符合自然之道,这也就是老子的自然经济的思想来源。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少一分欲望,多一分自然,应该以身为贵,而不是贪图虚名,贪图财物,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应该知足,知足常乐,才能使民安身立命,过好日子,只有这样才能长久。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节俭、知足,对于现在来说同样重要。节俭是一种美德,也是普通人积聚财富的最好办法。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需要节俭,节俭能使国富民强,而知足则能使人快乐,不为贪欲所左右。有人说,欲望是魔鬼,贪念是罪恶的源泉,而要使民不贪、不争,就需要让人提高觉悟,认识自我和社会的人。一个人不懂得自己,也不接纳社会,是很难融入社会的。以俭治国,对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来说是现实的,诸侯们多少还是可以接受,但是俭是不是能够落实,是不是能够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王。一些君王开始的时候俭朴,能够使国家强大,但是国家强大了,自己也就奢靡腐败了,因而没过一代,国家就又没落了,甚至成了人家的附庸国。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在老子看来,无为不争的社会就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切都不放在心上,以德服人,或者说,以德治理天下。“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其中,厚德载物是说要有德行,天下才能大治,才能孕育众生,而要至善则需要有益一切而不争。因而无为的经济社会,需要的是不争,而让自己的品德高尚则需要以德服人。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里的啬有人认为是穑,就是庄稼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提倡农业,农业是一切的根本。老百姓丰衣足食了,也就不争了,天下也就安定了。啬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节省,爱惜自我。节俭是积聚财富的根本,奢侈不但散财,而且会让社会形成不良的风气。
老子的经济思想是以服从自然为前提的,因而一切有为的、进步的在老子看来都不可取的,他觉得无为才能无所不为,才真的有为。而使民风淳朴、民无欲望,是让社会保持安定,让这种小国寡民的自然经济存在的前提。老子在经济上并没有提出以商业来富国的策略,可以说老子的经济观是围绕它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国度而设立的,他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社会纷乱、战争频发提出的一种理想性的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很显然这种经济是很难全面实现的。不过在历史上,老子的经济思想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乱必大治,一个国家在战乱过后,需要与民休养生息,而老子的自然、不干预、任其发展的经济模式则很适合饱受战争创伤的社会的恢复,在汉朝初年,还有清朝的康熙时期都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