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很多时候,会患得患失,进退两难。这是人的心性,很难克服,不过总是要在得和失之间有所选择。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不管是受宠还是受辱,不管是高高在上,还是地位低下,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如果宠辱的得失像生命一样被重视,那么宠辱也就是大祸患了。人要做到宠辱不惊,风轻云淡,这样心才平和,才不会因为宠辱而影响自己,失去自己的原则。
老子认为,身才是人的根本,如果宠辱和生命一样,那么人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尊严。恩宠虽然会使人获得地位,获得财富,但是受宠同样也会使人失去自身,“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有权势、有地位的时候怕失去,没有权势、没有地位的时候又渴望得到,人在宠辱之间苦苦经营,就是为了能够保全权力,获得富贵。一个人如果为了富贵和权力,而不重视生命的本质,不爱惜自己,不珍惜人的尊严……,一味地以得失来衡量,那么祸患也就随之而来了。有些人为了利益,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有些人为了目的,可以赴汤蹈火,可以火中取栗。而这些宁可舍弃自我的行为,都是冒风险的,都是对自身的一种轻视。为了物欲放弃自身,这样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占有欲,好胜心特别强。当顺风顺水的时候,或许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过得比较安稳,但是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被打击,甚至铤而走险,放弃自我。人的平常心很重要,把一切都看开,能做的做,不能做的放下,该属于自己的争取,不该属于自己的也别羡慕,更不要绞尽脑汁地去算计人家。一心为善,则处处有善,一心向恶,则处处是恶。人不能没有善心,更不能为了利益而放弃自我,阿谀奉承的人虽然能够得一时之利,却往往招来大家的鄙视。在历史上,溜须拍马的人很多,往往位高权重,但是又有几个有好下场呢?依靠的大树倒了,顺便把阿谀奉承的人也压倒了。或者失去了宠幸,没有了依靠,从此便像进入了地狱一样。和珅是清朝第一大贪官,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皇帝就把他的家给抄了,和珅则被打入大牢,最后被赐死。
有些人面对得失无法调整自我。人不会一直顺利,特别是一些位高权重的人,一到退休,真是有人走茶凉的感觉,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实就是这样,没有利益,没有价值了,谁还有心思鞍前马后地讨好。这个时候,那些习惯了被奉承的人很难调整自己,毕竟被捧了好多年,一下子好像从高山上摔下来。不过既然已经下来了,就要有心理准备,要懂得调整自己。“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应该珍视自己,不该过分地看重宠辱,这样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不爱惜自身的人,很难爱惜他人,也很难真正有善念,他们的一切行为不过是为了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贪腐的人面对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考虑法律,不考虑结果,唯利是从,就是刀子架在脖子上,他还在想着捞一把,真可谓是利欲熏心、财迷心窍。如果能够将利益看淡点,将宠辱看得轻一些,那么人就会自由点,就会想着自己,不会因为利益而冒大风险,不会置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于不顾。
贪念是人生的大敌。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要克服贪念是很难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风气本已经不好,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都是为了钱。钱成了万能的主,而没有了钱,则寸步难行。很多人因为钱放弃自我,放弃尊严,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已经很少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更要安下心来想想,什么才是重要的,“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物欲面前,人应该多一分宁静,多一些恬淡,平静有时候能让人豁达、超然,而心的自由,也能让人的思想、精神获得更多的力量,让人看得更远,走得更好。
人们太看重名利,太看重宠辱。其实得失也好,名利也罢,没有谁能够事事如意,就是君王都要有臣子来辅佐,需要他们来治理天下,更何况普通人。得失是很自然的事情,患得患失,不过是庸人自扰而已。人赤条条地来,有一天又赤条条地离开,什么也带不走,而留下的,只能是人的精神,人的气魄,而这些和宠辱无关。坦坦荡荡做人,开开心心生活,“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这才是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