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道,就要一切都要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如果过多的干涉,或者脱离自然的发展,那么就会造成破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应该审慎,应该守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是清虚无为。奉道而行,并不容易,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统治万方的君王,都有私心,都难以做到“上善若水”。因而,天下纷争不断,困境不断,这些都是人自身所造成的。老子推行无为而治,君王却四处征伐,唯恐自己的国家不够大,自己的军队不够多。普通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也都在争。因而,冷静地看待这个社会,是不是应了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在争而又无果的困局中,老子提倡“不如守中”这样的设想。守中很难,因为要不自利、不偏颇,将自己的欲望放下。
言为心声,语言是个人意思的表示。“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言行中去了解。一个人说话过多,不懂得静默,就会显得虚浮、不可靠,就好像农村里的老妇人一样,唠唠叨叨,却总是那么一个意思,或者根本没有意思。有句俗语叫作:“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往往因为太爱说话,吐露心声,被别人看透,被别人利用,闯了祸端自己却不知道。“莫逞口舌之勇”,嘴巴厉害,得理不饶人是最要不得的。吵架的时候,往往什么话都会说,舒了郁气,占了便宜,却招来了嫉恨,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而,少说话或者不说话,在很多时候比能说话更重要,说多了总不是好事情。人能够守中,守住自己的根本就好了。不要因为人家的言语、人家的怒骂改变自我,平常心对待才好。
除了言语之外,处世也应该抱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心态。人一出生后,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吸引,而欲望更是让人不停地追求,并为之努力。不过却很少有人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通常人们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合适的目标和方向,我们总是在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愿望、心态、行动。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轻的时候,我们很难把握自我,或者说,很难“守中”,过多的欲望让我们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因而,孔子提出了三十而立的思想。人到三十,应该立身处世,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应该不为外界干扰了,也就应该清静下来,好好想想,为什么自己会混乱,会无所适从,并且从困境中走出来。或许有的人三十岁已经小有所成,或者说有一定的地位了,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很少。能够保持自身清明、静虚,能够看见自我并不容易。因而,人到了而立之年,就应该守静,要思考,解开各种困惑。到了四十不惑之年,人才能够坦荡,才能够更加的清净、纯正。如果人生是一场酝酿的酒,那么三十之前是发酵,三十到四十将自己从酒糟中析出,去其糟粕,而后是沉淀,接受岁月的洗礼,变得香醇。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在老子看来,天地孕育万物,生生不息,并不是因为天地仁德,而是天地本身的法则,“天生天杀”一切顺应自然,就好像生老病死,四季更替一样,也好像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最终归于大海。圣人教化百姓,也应该和天地一样,顺应自然,不应刻意地推行仁德,不强求百姓顺从,这样虽然百姓被当作草扎的狗一样,不被重视,但是却能够顺其自然地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并不是一种弱民的政策,只是希望统治者少一些干扰而已,不过当社会脱离了上古“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美好境界的时候,尔虞我诈,国家混乱的时代已经来了,而要想再回归过去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不管是国君还是百姓,都不再是无欲无知了。在这个时候,老子提出无为的思想,大趋势上已经行不通了,而在后续的几千年发展史上,这种无为的治国之道,也只能用在一时,或者和别的思想配合,就好像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治国,其中也有法家的思想,一方面与民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则用法约束人,使民众不敢越规矩。
老子的无为思想虽然博大精深,有很深刻的哲理,但是在处世之道上,这样的思想在很多时候只能作为思想的补充,并不能作为行为的准则;只能是对自我的教益,并不能一味地去效仿。因为无为的思想需要有大环境才能有为。或者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之下,无为,只能是对有为的一种补充。人要有为,也要无为,首先要有为,就好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向着太阳生长,在不断地争取能量,不停地吸收水分和滋养,这样才能长大,才能存在。而那些得不到水分,得不到阳光的种子,则不会发芽,更不会成为参天大树。人也是一样,虽然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但是一味地守中,却不懂得去表达自己,也同样会处在弱势。君王如果不懂得发号施令,不懂得管理国家,一味地放任,天下也将大乱。因而,在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时候,应该一分为二,用辩证的方法去理解,才能为我所用,才能不落在老子思想的窠臼里。有一句话,叫作进得去,出得来。读书,特别是读《道德经》这样的思想巨著更是要懂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