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天下的人都觉得老子所说的道是博大的,看起来似是而非,没有具体的形式,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博大,所以才无法去形容。如果道是能够形容或者有具体的形象的事物,那么时间久了它也就衰微而渺小了。老子在讲道的时候,很多人对他的道都很佩服,但是却又无法抓到道的那种具体的形象。就好像我们现在对道的理解一样,只是自我的一种体悟,这也正是道的伟大之处。如果说道是可以说清楚的,能够有具象的,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的,那么道就没有那么博大了,也就不能成万事万物了。道,存在天地之间,却需要用心去体念、去奉行,有句话叫作“天道酬勤”,这就是道的一种具体化,勤奋的人,总是受到眷顾,而那些好吃懒做的,得不到上天的回馈。道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化的,符合道的行为、准则,就是道的实践,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道。比如:“公道自在人心。”什么是公道呢,就是存在天地之间,在人心中普遍的价值。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所说的道,看似不肖,却也博大,因为博大所以能够长久,这正是因为老子的道是“道法自然”,和自然同在,“道”就是大道,天下人奉行的道。而要奉行天道。老子提出了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拥有这三件法宝,才能很好地奉行大道,才能勇,才能广,才能为大家所尊崇。如果说没有慈悲心,却一味地斗勇,不节俭,却追求大而不实,什么事情都要争第一,那么就会将自己陷入死地了。
老子所说的道,是弱的、不争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就是以弱胜强,以小博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同样体现了老子所说道的不争思想。慈悲是一种弱势,却能够保全,保全“道”。“弱者道之用”,要行道,就要以弱来行,因为刚强的容易折断,不能常保,“柔弱胜刚强”。慈,有悲天悯人之意,就是善,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心怀慈悲,才能勇武,才能战胜一切。勇武而没有慈悲,就是“穷兵黩武”,好杀戮。过于刚强,就会陷入死地。慈是柔弱的,是对勇武的一种限制,有了慈悲心,就算战争、混乱,也不会陷入死地。因而慈是王道。统治天下的君王,应该以慈对百姓,爱戴他们,这样就算是面临危难,也能够万众一心,能够让百姓拥戴他,这样才能够保全,能够战胜对手。慈爱,就如父母对儿女,君王对待自己的臣民也是一样。一个有德行的人,符合道的人,心中要有慈,要爱护万物,这样才能获得尊崇。
如果说,慈是对于他人的,是对于万事万物的一种善心的话,那么俭就是对自我的要求。俭能够积聚,积聚才能广大。如何做到俭,如何积聚自我的能量呢?在老子看来要俭就要克制自己,要静待时机。作为君王,应该以慈爱惜百姓,以俭治理邦国,不要轻言战事,要积聚力量,这样老百姓才尊崇君王。俭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美德,从小处说,俭能够持家;从大处说,俭能够富国。节俭,会使人少一些物欲,少一些占有心,这样人心会更平静,少了无谓的烦恼,生活也就自在了。和俭朴相对的是铺张,在今天,很多人为了面子和人攀比,结果弄得债务缠身,不堪重负。要做到俭,就要少一些欲望,要将生活从物质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在精神上有所追求。要懂得克制和忍让,要懂得节俭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处世思想的精髓,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符合道的。不争,就是要处处示弱,处处行在人后,但是老子又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可见老子说的不争,还是争的,老子的争是一种无为而争,就好像“无为而无不为”一样。不争,而无所不争。“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不争,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为了更好地处世,更好地积聚力量。人不管是在弱势,还是在强势,都应该懂得隐忍,懂得用心去做事情,而不是处处好强,处处与人争斗。台风来的时候,大树容易折断,小草却没有事情,正是因为大树处在上位,小草居于下处,树大招风,受到损害是很自然的事情。人如果不懂得低调,那么他的麻烦就会接连不断,他的生活和工作就举步维艰,因为处处争强好胜,处处都会有阻力,人人都会提防着,都会应付他。而那些平日里看着无所事事、低调处事的人,大家看着就会顺眼,不会为难他,这样恰恰造成了一种良好的局面,让人做事顺利。
不敢为天下先,除了不争,还要慎思而行,一切都要静待时机,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一马当先未必是好,处处都在人后也不一定有利,“不敢为天下先”虽然有隐忍的意思,但是该出手时还需出手,坐以待毙并不是老子所希望的。人要慈、要俭、要处事有度,临危不乱,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才能奉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