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则缺,水满则溢,是自然存在的现象,它揭示了过犹不及的一般规律,人生处世也往往易过、易满。老子说:“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贪念是人的大敌,人总是不知足的时候多,知足的时候少,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另一个欲望又随之产生,不休不止。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贪欲中苦苦挣扎,有多少人败在自己的贪欲中,克服自我,做到知足常乐,就需要放下过分的贪念。少一份欲望就多一份满足,多一份平静,心平静了,自然人生就有幸福感,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不知足,人心则被欲望左右,心灵就不会平静下来,人生也就不会有多少幸福感。老子说:“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不要让自己太过、太满,只有这样心灵才会有空间,才会有新的生机。这里的“不盈”,就是让人放下欲望,不要过分地追求,不要事事追求圆满。人生百年,不过白驹过隙,有幸福,也有苦涩,从来都没有完美的人生,或者说,这个自然的世界,只有自然而然的存在,圆满只有一瞬,而残缺却是永恒。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一次次地实现自我、证明自我,而我们却在不断地实现中发现,自己离圆满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的心越大,我们心中的世界就越大,我们无法企及的事情就越多。过大的欲望会让人空乏,过多的心思会让人劳累,过分的要求会丢失自我。很多人都在自我的欲望中迷失路途,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无法辨别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贪念是恶魔,不知足有时候是人生的大敌。有人或许会认为,不知足,人才有动力,才能持之以恒地去追求,才能“苟日新,日日新”。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分“不知足”就容易让人被欲望所摆布,失去理性。因而,不知足应该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些都是让人失去理性,让人心怀贪念的事物,人要不被这些物欲所左右,就需要“为腹不为目”。在今天,老子所说的“为腹不为目”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或者说已经是不合时宜了。在我们看来,精神和物质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不过过多的外因,会让“人心发狂”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为了满足自我的贪欲,铤而走险,出卖灵魂。我们常常说痴迷,就是人过分喜欢,守财奴痴迷于钱财;追星族痴迷于明星;有些当官的人,则痴迷于权力、金钱、美女。人若是不懂得满足,不懂得放下一些东西,特别是自我的一些欲望,那么人就会“贪”,而且永远都满足不了自己。那些贪污的官员,在得到小利益的时候,希望大利益,得到大利益的时候,希望更大,十万、百万、千万,不管是多少,都满足不了他们,这就是“魔”。心着了魔,就会明明知道不可为,知道危险,却乐在其中。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富不过三代。”这就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因而老子说,功成身退,才是天道,但是又有多少人懂得功成身退呢?当人站在高处的时候,人会被高处的风光所左右,却不知道高处不胜寒,脚下已然是万丈深渊。要富贵不骄很难,在今天富二代里,又有多少能够不骄,能够守好祖业,能够继往开来呢?老子说,过满,就容易溢出来,过分尖锐的东西则容易折断,富贵了,人就会骄横起来,而这些都不是好现象,也都是败落的开始。佛家说,有果必有因,因果是常常存在的,我们常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成功何尝又不包含着失败呢?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容易弯曲的,往往能保全,就好像小草一样,台风来的时候,大树易折断,而小草却能够保存,这也就是树大招风,因而懂得隐忍,懂得柔弱的,就能够保存。有弯曲,才会有直,弯曲和直是相对的,是互为转化、相互依存的,我们看到事物的一面的时候,应该看到另一面。在低凹的地方,水会满起来,而旧的过去,新的就会来到。我们的欲望少一些,我们得到的满足感就多点,而过多的满足,本身就会让人心生疑惑。知足常乐,需要我们懂得“不盈”的道理,“不盈”才能知新,才能有更多的空间留给自己,才能心有余地,放开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人要做到“不盈”,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要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并不容易,这里的足,需要智慧。什么时候足,如何足,让自己能够止。很多人不懂得这个“足”,也不懂得“止”。俗话说,适可而止,这个适可,就是要合适,要恰到好处,人生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状况才算恰到好处呢?那就是“不盈”,水满则溢,要做到不盈、不溢,需要平常心,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生何尝不是一样,过多了我们也就“穷”了,再也拿不出什么来了,因而要知足,要守中,而要守中,则要懂得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