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突然会想,年轻人怎么理解“老化”这个字眼。
“老化”的“化”很像“化石”的“化”,这使我联想起老人死后用石膏套取的僵硬的面型(death mask)。
事实上,“化”这个字给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冷冰冰的。
比如说“绿化”的“化”就有一种新鲜、水灵的感觉,“孵化”的“化”更能使人觉察到生命的喜悦。
但如果换成“石灰化”这个词,“化”的前缀不是代表生命的绿色,而是无机物的钙,整个词语马上会让人感到死气沉沉。“老化”就有这方面的倾向,它会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树干干裂、枝条折断、树皮斑驳的老树。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年轻人认为,与其硬撑到年老体衰、人见人嫌,还不如活得差不多了就早点死掉。
不少年轻人、包括中年人经常说,“戒烟、戒酒、戒高胆固醇的食品,想多吃一点好吃的都不行,活那么大年龄还有什么意思。不长寿也没有关系,只要活得快乐就行了。最好哪天倒下了就突然死去,这样不受罪。”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这样,倒是有不少人老了以后半身不遂,在床上一病不起。
有一次,我向圣路加看护大学新入学的女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希望活到多少岁?”
“只希望活到30岁的人请举手。”——当然,没有一个人举手。
随着年龄增加,当问到45岁的时候,有人开始举手了。
“希望活到50岁的人请举手。”——又有几个人举了手。
问到60岁的时候,大部分人举起了手。
问到70岁的时候,举手的人已经很少了。
“那么,希望活到80岁的人请举手。”——仅仅只有两个人举了手。冲着这两个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目前,日本女性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活到90岁的人也绝非少数。活到80岁的愿望本来再正常不过,但那些不谋求长寿的学生却对两个人投去了不解的目光,仿佛在问“你们真的希望活到80岁吗?”
年轻人似乎普遍无意活到平均寿命以上,他们倾向认为应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充分享受人生,而过了这一时期后活不活都无所谓。
有时,我告诫有的患者说,“你要是不改变现在的生活习惯,可能60岁以后身体就垮了。”可不少人回答很干脆,“我根本没有打算那么长寿。”
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认为“老年”还有“死”都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所以他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极个别情况除外,几乎所有人都能活到那个年龄。
等到了那个年龄才开始考虑今后该怎么做的话,结果只能是狼狈不堪。
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在珍视现在分分秒秒的同时,必须提前将目光投向正朝我们走来的“老年”和“死”。
对那些即将迎来“人生下午”的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歌德的密友席勒(1759~1805)曾这样说过: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姿态
未来以缓慢的步调向我们走来
现在像离弦之箭飞逝而去
过去的好日子则一去不复返了
……
如果祈求被命运垂青并能贤明地走完人生之旅
那就倾听步调缓慢的人(未来)的忠告吧
这是席勒36岁时写下的一首诗,诗名为《孔夫子的金言》。(据说西勒有感于《论语》中的词句,并按自己的理解把它们写成诗篇,所以有此诗名。)
虽然未来朝我们走来时步调缓慢,我们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呢?我们将在谁的启迪下度过剩余的人生呢?
年轻的时候,我们最关心像离弦之箭飞逝而去的现在,没有工夫顾及未来。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将逐渐体会到西勒的话语意味深长。
总有一天,我们会不得不思考“我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呢?”
那一天是什么时候,进入老年之前?进入老年之后?甚或是把那一天搁置起来直到生命最后……你可以自己选择。
必须自己付出努力,人生才会有完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