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老化首先要从预防成人病做起。
预防成人病,关键在于能否长期保持日常生活习惯的健康形态。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饮食习惯。
年轻的时候,碰上好吃的东西就拼命吃。年轻人即使一次进食大量含有高脂肪的食品,其大部分也会在体内得到消化,剩余部分最终还可被排出体外。
但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和基础代谢量会不断降低。如果不及时改变年轻时的饮食习惯,多余的脂肪、糖分、盐分等便会在体内蓄积,为日后发展成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种下病因。
有人说,现代是饱食时代,我们处于营养过剩的环境之中。特别是日本的中年男性,家庭生活以外充斥着社交和迎来送往,各种宴会聚餐应接不暇,接触高热量食品的机会极度增加。
不但吃得多,喝的也多。一小壶清酒、一小瓶啤酒、一杯双份威士忌的热量,都同一碗米饭的热量相近(160卡路里)。酒席上多喝几杯,立刻就会超出人体所需热量。
另外,现在的水果不但个头越来越大,含糖量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水果吃多了,同样会摄入过多糖分,这同过量食用点心、暴饮暴食、咖啡内加入过多砂糖没有区别。
人体由无数细胞构成,为满足这些细胞支撑生命活动的需要,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补给不可或缺。
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在不断减少,每食每餐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热量。
如果单纯在量上进行减少,很可能会导致营养失调的状况,有些人体必要的营养成分反而得不到有效补充。
所以,老年人应该讲究“小碟主义”,每次进餐的时候,量要少但种类要多,这样才能达到平衡进食的效果。
好在日本人的饮食本来就是“小碟主义”。
西餐中寻常的大盘子加大块肉食是绝对的高胆固醇食品,对老年人有害无益。由于日本料理是小碟主义,即使某一道菜对身体不好,因为量少也没有太大关系。
另外,由于种类多,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定包含在哪道菜里,这便可进行有效补充。
这些都是日本料理的好的特征。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好的特征,把高质量的饮食生活持续下去。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由于以前的日本过于贫穷,饮食生活中日本人不擅长脂肪、蛋白质以及钙质的吸收,而且食品中含有大量盐分。
日本人日常食用的食品中,现在依然缺乏钙质。小鱼虽然富含钙质,但却不容易被吸收。含钙丰富且最容易被吸收的是牛奶。以前人们总说牛奶对儿童和妇女有好处,其实牛奶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都有好处。
老年人容易患骨质疏松症,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此种疾病。钙质的摄取不足是其根本原因。在日常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小鱼的食用量的同时,将大豆制品、蔬菜和海藻类食品合理搭配起来尽多食用,会对预防成人病产生显著效果。
人体内先天性的遗传基因在人生中扮演着最基本的角色,但比之更重要的是生活过程中环境因素对我们的深刻影响。
包括饮食在内的环境(饮食习惯)的形成场所在哪里呢?在家庭!
一百多年前,福泽谕吉(1834~1901)在他的《教育论》(1878)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儿童出生后每天都呆在家中,家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位教师,儿童在(家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外乎父母的言行和家庭风气……家是学习生活习惯的课堂,父母是教授生活习惯的教师,教授生活习惯的学校比教授文化知识的学校更加重要,且更加富有实效。”
老年人应该把什么留传给下一代呢?是漫长人生中积累下来的生活智慧,与人交往时应具备的礼节,同时还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食盐与疾病
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日本的脑溢血发病率最高。
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日本人长期大量食用咸味食品有关。同时,尽管日本盛产各类谷物,人们却不清楚如何有效摄取蛋白质。
根据我的调查,东京人平均每天摄取12~13克的食盐,而美国人的平均摄取量约为8克。显而易见,日本人的盐分摄取量数值过高。
为什么日本人在食品中如此大量地使用食盐呢?
这和日本人过去“粗茶淡饭”式的生活习惯有关。当时的人们认为盐是最好的佐饭材料,加上在调味料中盐最便宜,于是在饭菜中频繁使用食盐。另外,日本气候潮湿,为了不使蔬菜和鱼类变质,主妇们对盐渍食品情有独钟。
尽管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冷藏箱或冰箱,但这些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怎样才能使盐分摄取量降下来呢?
其中一个有效手段是在日常烹饪中使用淡味酱油(低盐酱油)。
普通酱油每百毫升的含盐量约为15克,而同单位低盐酱油的含盐量仅为8克。这样,在菜肴中加入与往常同量的酱油,盐分摄取量将会降低一半。
如果在全日本发起普及使用低盐酱油的运动,高血压发病率将大大降低。这样既节省了医药费,也不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何乐而不为呢?这项运动将为日本带来一场关系身体健康的革命,而这场革命仅仅依靠医生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
顺便提一句,美国国家卫生部最新建议的日均食盐量为5克。(1茶匙约为4克)
假如日本人对目前这种食用高盐食品的饮食习惯执迷不悟,同时还盲目模仿美国人大量使用黄油、砂糖的饮食习惯,等待我们的将不是好事成双,而是全身是病。
白糖与疾病
有些人喜欢每天大量饮用咖啡。且不说咖啡对人体的好坏,这里单说加入咖啡的白糖。
大家都知道爱吃甜食的人容易肥胖,并且容易患糖尿病。
在国外,因糖分摄取过量而引起的疾病有一个“白糖病”的绰号。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甜食病”一样,指的是那些因摄取过量白糖导致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日本人的白糖消费。
1935年白糖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千克。
二战前后,由于物资匮乏,含糖食品骤减,日本人几乎吃不到白糖。
战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白糖消费也不断增加,到1985年,年人均消费量已达到23.9千克,换算下来每人每天平均消费65克白糖。
美国人均每天消费83克,是日本人的1.3倍。所以美国人动脉硬化、心脏病的发病率更高。
认为文明国家什么都好的概念是错误的。
事实证明,由于欧美各国国民大量食用白糖,他们很容易患心肌梗死。甜食的过度进食可导致中性脂肪增多,这同过度摄取高胆固醇食品一样,会加速动脉硬化,使人易患心脏病。
也许有人会认为“将来的事情很难说,与其担惊受怕,还不如现在趁着大好时光吃好、玩好,即便得了心脏病,现在的好药多得是,没什么可怕的。”
但遗憾的是,世上没有那些人想像的那种好药。能把心脏病完全治好的药还没有研究出来。部分药物可以使不规律的心脏搏动稍微趋向正常(所谓抗早搏药),但这些药物不能除去病根。所有药物仅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首先应每天测量体重,自我控制饮食的质与量,保证体重不能比标准体重(厘米身高减去100,得出的数值后加公斤)高过一成。其次,控制三餐以外的零食。最后,保持运动、锻炼。
防治动脉硬化、心脏病等众多心血管疾病,除改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外,没有其他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