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强调扶植和发展“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视手工业为农业的副业,显示出自给自足的特征。但是,手工业对于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
■纺织业的勃兴
汉朝纺织业发展有长足进步,丝、麻、毛的纺织品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棉纺织品在边远地区也有所发展。缫车、纺车、络丝工具等纺织技术的广泛应用,脚踏纺织机的发明及迅速普及,是推动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纺织业规模的扩大,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也大大刺激纺织品种类、花样、数量的激增。汉中央政府设立织室,直辖各地的官府纺织工场;各地大工商业者经营的纺织私营工场,也具有一定规模;而民间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纺织业很是普遍,富有活力。作为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丝绸长久占据主导地位。“丝绸之路”的得名,正可见汉代纺织业的勃兴。汉代丝织品,精美绝伦,不仅技术高超,而且绚丽多姿:有的轻巧,如素纱单衣仅重48克;有的显贵,如风行一时的彩锦;有的织法特殊,如出土所见的“菱纹绮”;有的织法细密,如出土的精致的刺绣制品等。印染技术的发展,已经脱离纺织业,而成为专门的行业。印染工匠已掌握多种植物、矿物染料的印染方法,新增黄色和红色的植物染料及墨黑、金银粉等矿物染料。这些颜色是汉代流行的主体色彩,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
■冶金技术的飞跃
汉代钢铁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在古代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规模的冶铁竖炉技术,炒钢、灌钢和百炼钢技术的发明等,遥遥领先世界达千余年之久。当时,官营手工业和大规模的私营手工业,主要从事冶铁、铸造等行业。这些行业不仅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而且产品丰富、工艺精湛。武帝实行盐铁官营,虽然不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但对冶铁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断言,实行官营,才能够扩大生产规模,聚集诸多的工匠,推动冶金技术的跨时代变革。伴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铁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推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种类日渐多样。汉代其他冶金行业,如炼铜技术,与以前相比,也有所进步。
■漆器技术的发达
两汉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漆器技术的繁荣期。漆器的主要原料,是漆树中产生的生漆。漆树又多见于南方,故一般的漆器工场多设立于南方出产漆树的地区。当时漆器的生产分工日益细密,稍好的漆器至少要经过8道工序,即“素工”(制胎)、“髹工”(涂漆)、“上工”(镶嵌饰件)、“铜耳黄涂工”(镀金)、“画工”(描绘纹饰)、“雕工”(雕刻工)、“清工”(清理打磨),最后由“造工”(工师)检查通过。漆器具有轻巧、美观等优点,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汉代漆器,多以黑、红两色为主;漆器纹饰多样,各具风格,尽显典雅华贵之气。出土漆器,多为生活用品,特别是王侯贵族上层社会的生活用品,器形有鼎、盒、勺、奁、耳杯、案、盘等。因多为贵族使用,故其装饰技术多样,或镶嵌金银、珠宝,或堆漆(即使用堆叠料,在漆面上堆叠种种花纹)。漆器的普及,冲击并逐渐取代青铜礼器的地位,又走入寻常百姓家。东汉以后,漆器的实用功能渐被瓷器取代,向工艺观赏品转化。
■瓷器的发明
先秦时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是陶器;到秦汉时代,陶器技术有所发展,最为重要的成就是瓷器的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已经在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出现,但随着越国的灭亡,原始瓷突然消失。西汉以后,原始瓷窑场不断出现,尤以今浙江上虞地区尤为显著。当地不仅窑场数量多,而且烧制技术有一定的延续性,到东汉中晚期终于出现具有转折意义的越窑青釉瓷。那里的瓷器,不仅产品质地精良,釉层丰厚,而富有晶莹光泽,从胎质到釉质都摆脱了原始青瓷的性质。瓷器的发明,是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