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能言之士,口若悬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少能辩之士,伶牙俐齿,唇枪舌战,纵横天下;多少机敏之人,对答如流,出口不凡,折服众人。大凡能言善辩者,总能据理力争,以变应变,左右逢源,事事如意。巧辩是一种口才能力,更是一门说话艺术,只有掌握其精髓、灵活运用,在实践中才能应变自如,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巧辩——机智灵活妙用巧辩
用词语的衍生义巧辩
语词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既有继承性一面,又有演变性一面。
一个语词形成之初的意义,称为原始义;后来派生出或演变出新的意义,称作衍生义。
原始义和衍生义有时差异很大,若把二者混淆了,会造成混乱。
庄子书中所说以朝三暮四饭团喂猴子,猴子不高兴,乃改以朝四暮三喂之,猴子则欢喜雀跃。这个寓言是在告诉世人,猴子只顾眼前利,目光短浅。其实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都一样,所得饭团都是七。
然而,“朝三暮四”的这种原始意义已几乎不为今人所用。我们今天使用“朝三暮四”这个词时,是指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或心性好变,出尔反尔的意思。
有一位老先生和他的孙子赶路,二人走到一条小河沟前,老先生犯了难:这河怎么过呢?
孙子一看,小河沟宽不过四尺,便说“跳过去”。老先生半信半疑地双腿并拢,往前一蹦,“扑通”——正好落进水沟里,老先生很不高兴。
小孙子大笑不止,说:“你那不是跳,而是蹦,跳应该是这样的。”说着倒退了几步,然后猛跑到河边,一只脚先抬起来,另一只脚在地上一踏,便轻而易举地跳了过去。
老先生看了这一切之后,拉着长声说:“哎——,此乃‘跃’也,非‘跳’也。”
两脚并拢纵跃是“跳”的原始意义,但今人有几个晓得呢?
北京晚报曾发表了一篇很好的小品,题目叫《华佗再见》,说有一位翻译陪外宾到一所医院参观,医院里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华佗再见”4个大字。
对此,外宾不解其意,那位翻译不假思索地说:“再见吧,华佗!”
“见”的原始义是出现的意思,和“现”同音同义,“华佗再见”就是“华佗再现”。
把它理解成“再见吧,华佗!”这是以今度古所闹出的笑话。
曲言婉至灵活巧辩
在劝说中,有时要有意避开对方的忌讳点,绕道而行,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按照预定的迂回路线,步步靠近。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的时候,对方已经不自觉地向你的观点投降了,这也就是曲言婉至的妙处。
在古代,由于君臣地位的区别,使得处于臣子地位的士大夫们,在面对君王进行论辩时,不得不机智灵活,往往是先有策略地退,然后再进。这也正如拳击,伸直了胳膊去进攻,则出拳乏力,缺少灵敏度,亦不易击中对方的要害,如果缩回来再出拳,就会打得更有力。由于以上原因,曲言婉至之术往往被他们运用得淋漓尽致。
例如:战国时期,楚平王的东宫太子建,聘下秦哀公之长妹嬴氏为妻。当大臣费无极迎接嬴氏归来后,楚平王听说嬴氏是绝代佳人,遂生染指之意。费无极乃逢迎拍马之辈,便极力怂恿平王采取瞒天过海之法,将嬴氏纳入自己的宫中,又从赢氏的随嫁媵女中选一美女扮成嬴氏,送东宫以配太子建。事情虽做得隐秘,但平王、费无极总怕一旦败露,不堪收拾。于是,费无极又摇唇鼓舌,鼓励平王将太子建派出京城,镇守城父。平王自然言听计从,遂派遣太子镇守城父,命伍奢和奋扬辅佐太子,并在临行时吩嘱奋扬:“事太子如事寡人!”
平王得嬴氏后,处处讨好嬴氏。第二年,嬴氏生一子,平王许诺要立其为“太子”,以接王位。但因太子建健在,岂可随便废除,于是日夜思谋对策。又是那个专善奉迎平王的费无极看出了平王的心思,于是造谣说:“臣闻太子建与伍奢合谋勾结齐晋两国,要兴兵造反。”并以“太子衔夺妻之恨,正为此造反”为理由,使昏庸的平王相信了谗言,密令奋扬“杀太子受上赏,纵太子当死”,奋扬在正义与邪恶之间和生与死之间必须选择其一。我们且来看他是如何“起死回生”的。
奋扬得密令后,密告太子,并要太子速逃。太子逃后,奋扬自缚,求见平王,奏曰:“太子逃矣,臣来请罪。”平王听后大怒:“放出我口,入于尔耳,谁告建知?”奋扬并不回避,直奏曰:“臣实告之。”一句话把平王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立刻挥刀杀死奋扬,平王厉声喝道:“你既自纵太子,又敢来见寡人,不畏罪乎?”奋扬沉着自辩道:“臣去城父时,大王命‘事太子如事寡人’!是臣奉您先前之命救太子如救大王!无罪何怕?如大王责备不尊后来之命,罪我而杀我,我为救太子而被杀,死而光荣!光荣而死,又有何怕?何况太子没有反状,我没屈杀无罪之人,即使我无罪而被杀,死不愧心,又何怕?”一席话深深感动了平王。平王说:“奋扬虽违命,然则忠直可嘉!”于是赦免了他。
照常理,奋扬临死不惧,满可以指明小人费无极陷害太子和平王做事太绝,是丧失天良的。但试想,一旦那样,奋扬还活得了吗?他很聪明地换了一个角度,先是自缚至京城请罪,承认自己有罪,这是先退一步。平王质问其为何不怕,给他制造了自我表白的机会。换言之,平王进了奋扬的伏击圈。奋扬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连珠炮式地道出3个不怕的理由来,既忠且义,深深感动了平王,使之恢复了良知,从愧悔之中认识到奋扬“忠直可嘉”,不仅不能妄杀,还要官复原职。
妙用假设投石问路
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时碍于面子,有时把握不准,这时可以用假设句去表达。甲有两个朋友乙和丙,不料这二人反目成仇,一天乙对甲说,丙在众人面前说甲的坏话并揭其隐私。甲听后半信半疑,骂丙吧,怕冤枉好人;不骂吧,一来怒气难消,二来怕乙尴尬,他琢磨了一会儿,说了一句两全其美的话:“如果那样,丙这人可不咋样!”
有时,与师长、上级辩论,你认定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不能让步,可是出于礼貌又不能坚持时,假设句可说是最好的解围方式。一个学生和班主任争论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门,老师一口咬定绝对不能。学生很长时间不能说服老师,又见老师似有怒意,为了结束争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他巧妙地说:“如果老师说得正确,那我肯定错了。”这本是一句废话,它并没有肯定老师的观点,然而这位老师听了却不再争执。
有时,对猝不及防或不愿、不好回答的提问,也可采用这种句式。如问:“你爱王小姐吗?”回答一:“如果她爱我,我就爱她。”回答二:“如果她可爱,我就爱她。”回答三:“如果我爱她,那就是爱上了她。”
由于附加了假设的条件,使表达变得婉转,所以问话人、说话者和涉及对象都能接受。
顺水推舟以理服人
有时我们面对挑衅,不妨来个顺水推舟,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克扣长工的工钱。
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天请大家吃饭,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也喜庆喜庆。”并说:“为了庆祝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二百两白银,只是有个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有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但也没办法,只好一个个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7个蛋,3个‘双黄’的,4个……”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就一摆手说:“别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10个蛋哟!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6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呢!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白银给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只好拿了二百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奶妈把银子分给大伙儿,大家算了算,比原来的工钱还多好几倍!
这里还有个例子,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尿!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不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
以谬制谬不攻自破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用“以谬制谬”最为恰当。
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即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得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
以谬制谬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做正面反驳,而是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用,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的结论上去,再由结论的荒唐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第二便是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使荒谬升级,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效果,例如:
高玉宝的小说《高玉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恶霸地主周扒皮在长工们辛辛苦苦地为其干了一年之后,要想得到工钱,就必须回答3道题。3道题答对了发给工钱,答不对,按数扣除。其实,他是无理取闹,故意刁难。其一是让长工到墙头上去种地,如不能种就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其二是把屋里的地搬出去晒一晒,办不到扣三分之一工钱;其三更为荒谬,问问他的脑有多重?答不上来也要扣除三分之一工钱。就这样,他多年来不知算计了多少老实巴交的穷苦人。
然而,这一年又新来了一位长工,他照样为周扒皮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过年了,想要领工钱回家,这时周扒皮又故伎重演,照样提出了以上3个问题。这长工爽快地答应了,然后对周扒皮说:“好吧,上墙头种地可以,不过你得先把牛给我牵上去,你若牵上去我就能种。”周扒皮听了后,张了张嘴没说出什么。接着他又拎起镐头爬上了房,上房后就扒房子。周扒皮急了:“我让你把屋里的地搬出来晒一晒,你为什么扒我的房子?”长工说:“不扒房子怎么能晒地。你能搬的话给我做一做,让我看看。”说着继续扒房子。周扒皮急忙阻止:“算你对,算你对。”长工才停止扒房子。然而周扒皮还不甘心,马上又搬出他的第三道题对长工说:“那你说我的头有多重,说对了给你钱,若说不对,要钱,没门。”这长工不慌不忙地说:“三斤六两。”周扒皮狡猾地一笑说:“这你可错了,明明是四斤二两嘛,你怎么说三斤六两,这工钱不给了。”说罢洋洋得意地要走,这时,只见长工拿把菜刀,一下子把周扒皮拉过来说:“我说三斤六两,老爷说四斤二两,老爷不相信,割下来称一称。”说罢就要动手,这时周扒皮就像被捆宰的猪似的嚎叫起来:“算你对,算你对,给你工钱不就得了吗。”于是,长工拿着工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了。
相传,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院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你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秦王不知听了谁的话,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3天内找不到,大家都要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你别着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让我替他上朝。”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本来公鸡下蛋已经是够荒谬的了,为了说服秦王,甘罗从谬就谬,将两个同样荒谬的事并列在一起,秦王承认后面一个是荒谬的,那自然也证明前面也一个是荒谬的,所以秦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二、趣辩——幽默风趣显才智
幽默机智巧装傻
有个相声叫《歪批三国》,其中有这么一段:甲问乙:“刘备卖过草鞋,张飞卖过肉,你知道赵云卖过什么?”乙说:“不知道。”甲说:“你没听过《天水关》(注:一出三国戏)里姜维在校场上唱的那两句吗?‘这一般五虎将俱都丧了。只剩下赵子龙老迈年高’,这赵云不是卖年糕的吗?”听众听到这里,无不捧腹大笑。把“老(迈)年高”理解为“卖年糕”,相声的作者利用谐音制造歧义,造成了笑料,取得了幽默生动、令人解颐的效果。
某人拿了一份诗稿到报社要求发表,编辑看后说:“这首诗是你写的吗?”那人大言不惭地说:“是的,每一句都是我写的。”编辑装作很认真地说:“泰戈尔先生,看到您我真高兴,还以为您已经死了很多年啦。”
面对抄袭泰戈尔的诗作且厚颜无耻者,若编辑直接指出:“你这首诗是抄泰戈尔的,我们不能发表。”那会显得很平淡。这位编辑对抄袭者所言看似疯话,实则颇具幽默意味,对抄袭者从精神与人格上都进行了辛辣挖苦,还体现了编辑个人极深的文化涵养。
装傻充愣是答非所问的一种,答非所问指答话者故意偏离逻辑规则,不直接回答对方提问,而是在形式上响应对方问话,通过有意的错位造就幽默。答非所问并不是思维混乱,而是用假错的形式,幽默地表达内在意图。
有个爱缠人的先生盯着小仲马问:“您最近在做些什么?”小仲马平静地答道:“难道您没看见?我正在蓄络腮胡子。”
胡子是自然而然长的,小仲马故意把它当作极重要的事情。显然与问话目的不相符合。小仲马表面上好像是在回答那先生,其实并没给他什么有用信息。小仲马自然是懂得对方问话意思的。但他偏要答非所问,用幽默暗示那人:不要再继续纠缠。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休息时,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非洲大使答道:“跟贵国一样,每人死一次。”
外交官问话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对非洲的落后存在挑衅,大使并不理会其问话的要害点,故意将死亡率针对每个人,颇具匠心地回答,营造着别样的幽默效果。幽默地回敬着外交官的傲慢,维护了本国尊严。
答非所问,装傻充愣是抓住表面上某种形式上的关联,不留痕迹地闪避实质层面,有意识地中断对话逻辑的连续性,寻求异军突起的表达。从而跳出被动局面的困扰,这种利用语言的歧义性和模糊性,故意错解对方的说话,问东答西。有时往往都会起到出奇制胜的回答效果,产生特别的幽默感。
切合时宜即兴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