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①地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但从伊斯兰教历史上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时期,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开始向这一地区扩张。公元637年,作为伊朗萨珊王朝首都的马道因(以泰西封为中心的7座城市)被阿拉伯人攻克。伊朗的历史从此发生了改变,原来伊朗地区盛行的二元神论的琐罗亚斯德教,逐渐被严格的一神信仰——伊斯兰教所替代。伊朗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历史由此开始。但是本书的论述从16世纪开始,也就是自萨法维人在伊朗确立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国教地位以来,伊朗的伊斯兰教史。
①外界大多称伊朗为波斯,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则倾向于称呼自己为“伊朗”,其含义是“雅利安的土地”,或是“高贵的民族”。1935年,德黑兰中央政府正式发表声明,要求使用“伊朗”这个称呼。本书对这两种称呼不作区分。
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伊斯兰教,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所谓伊玛目(Imām),其本意为“站在前列的”“首领”和“表率”,一般用来指称穆斯林在集体礼拜时站在前列的领拜人,后来引申为教长、宗教领袖等含义。逊尼派曾用这一词语来称呼宗教领袖,其含义与“哈里发”相同,同时也用它称呼身名卓越的宗教学者。但是对什叶派来说,这一词语具有特殊的含义。它指的是什叶派所拥戴的宗教领袖,其中第一位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于什叶派的主流十二伊玛目派来说,伊玛目一共有十二位。最后一位伊玛目为了躲避迫害,奉真主之命藏匿了起来,生活在人的肉眼难以看见的妙体世界,即“隐遁”(ghaybah)。什叶派认为,隐遁的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前重返人间,建立平等正义的制度。公元9世纪后期到今天,什叶派一直处于伊玛目隐遁期。从理论上讲,伊玛目复临之前任何现实的政治统治都是不合法的。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学者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其理想正是实现教法学家的统治(wilayātal-faqīh),即由通晓伊斯兰律法的宗教学者来代替隐遁伊玛目组建伊斯兰政府、治理穆斯林社会。
本书的导论是对什叶派伊斯兰教所作的一个概述,对什叶派在借助伊朗这个国家发展壮大之前的历史进行了阐述,时间跨度从什叶派传系的第一位伊玛目阿里开始,到15世纪萨法维人在伊朗建立什叶派王朝、以隐遁伊玛目之名进行统治前。同时,还对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学、宗教体制进行了介绍。第一章到第四章基本是按照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时间顺序展开的,从什叶派在伊朗被确立为国教始,到20世纪后期它再次被确立为国教止,对宗教与伊朗的政治命运之间互相形塑的关系作了梳理。第四章还对同样有什叶派穆斯林的邻国,包括伊拉克、黎巴嫩进行了比较研究。以王朝更迭为主线展开历史陈述,与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奠基、发展,受到贬抑,并再次兴盛的节拍相吻合。结语部分从历史和理论角度出发,对爆发伊斯兰革命并成功建立政教合一政体的原因予以分析,为思考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提供参考。附录“十二伊玛目生平”根据权威作者的资料整理而来,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