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神奇的是,共同的生活和命运,消弥了以往的矛盾,融合了以往的间隙。要知道,这是一批被"文革"的风云涤荡过灵魂、清洗过脑袋的人,因为一种虚无缥缈的革命理想,使得他们被拆成了"红五类"或者"黑七类",被裂变为这个派那个派,被异化成迫害恩师长辈的脍子手。于是,莫名其妙地互相攻击互相争斗,不怕头破血流,不惜赴汤蹈火。好端端的美丽校园变成了血肉战场,好端端的一块跳"找朋友"玩"丢手绢"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变成了相见分外眼红的仇人。自然,谁也说不上孰对孰错,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都自诩是在真正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捍卫无产阶级政权。而只有当一切都开始冷却下来,只有当他们成为了"知青"这个群体,他们才开始结成了一个人,开始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也开始反思和检讨着那段愚昧的经历。于是,有了互相的和解,有了深切的道歉,更有了心灵的悔恨。尽管,我始终认为,这一切的过错根源并不在他们身上,他们没有必要承担历史的负累,但是,他们却常常主动地自我归结,仿佛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和慰藉。
"知青"--这个共同的名字,其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而且是全省,乃至全国。就因为有这么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些年来,他们每走到哪一个地方,每调到哪一个新岗位,遇到一时不认识的人,但只要一听到对方也是"知青",距离便立刻拉近了,就立刻成了无所不谈的一家人,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话题,并有了共同做好工作的基础。自然,他们并不是拉帮结派,他们也不屑于做这种蝇营狗苟的事情,他们的遭遇和经历早已经使他们养成了嫉恶如仇、正派凛然的品格。他们只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共同的名字只能使他们在人生的正道上迈出越来越光明的步伐!
现在,当知青运动的大幕正在垂垂落下,他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他们的名字也慢慢在年轻人的视线中淡出;但是,好比在平平静静的物质里面,潜藏着一个沸沸扬扬的原子世界一样,尽管他们只能在同样的身份者中寻找知音寻找伙伴,而当你深入到他们中间,你会发现这个群体依然青春活跃依然生气勃勃,依然熙熙攘攘依然热热闹闹。一次又一次的聚会,浓缩着昔日的友谊和当下的互勉;自编自演自唱的红歌会、文艺汇演,坦露着不老的情怀和快乐的心声;一个迅速走红天南海北的知青网,交流着生活的心得和未来的嘱托,不少在橡胶林下丧失了学习机会的老知青,为了在网上相聚,"六十一、学吹笛",硬是磕磕巴巴地学会了打字上网发QQ写微博……在他们的圈子里,尽管生活中还有不少困苦,剩下的一点点余生还充满了未知数,他们却像返老还童般唱呀跳呀说呀,乐不可支、乐不思苦。而且这个情结,将伴随他们不断老去直到终生,还是这个原因: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遭遇。
有一个顺口溜是专门描述这一代人的遭遇的:身体发育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该读书时遇到文革荒废了学业;该就业时遇到上山下乡;到了结婚年龄国家鼓励晚婚,而且连蜗居也得不到;好不容易成了家,计划生育政策又出了台;终于回到了城市,却错过了最佳就业年龄,只能干一些非技术性的工作;到了大量培养年轻人时,人老了,也缺乏学历学位;企业体制的深入改革,使他们成了下岗大军;及至退休了,虽然工资微薄,还要被80后90后的子女们"啃老"……尽管这一说法未必完全准确,尽管他们之间也有差异,但知青们的人生遭遇是如此的相似、如此的雷同,毕竟是任何一代人、任何一个群体都少见的。还有一个说法,说这代人是历史曲折前行的承担者,历史在不断前进,但代价却是由他们支付。三年经济困难后迎来了形势好转,但他们却付出了发育不全的代价;十年动乱最后达到天下大治,但他们付出了失学失业的代价;改革发展不断深入遇着了阵痛,但他们付出了下岗离岗的代价……不能说没有道理。
当然,这又是一个不甘沉沦的群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是最好的砥石。因为没有学历,他们拼搏在夜大、电大、业大的课堂上,有的抓住稍瞬即逝的机会恢复高考上了大学;因为晚到了各种岗位,他们在基层摸爬滚打苦练硬功提高技术,很快便赶上潮流;因为珍惜每一个机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不断创造出各自的业绩。毫不夸张地讲,这个名字从不起眼到越来越起眼,这个名字越擦越亮,越叫越响,成为社会上让人们刮目相看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一个呱呱叫的群落。在每一个岗位,在每一寸土地,在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都有他们在发挥作用,他们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国家栋梁、基础骨干。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的位置有多么高多么显赫,而是指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他们以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生活的充满热爱、对人对事的道德分寸,深深地感染着周围,更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和评价,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名字沾染过鲜血,浸淫过艰苦,饱受过磨练。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性格。
首先,这代人最浓缩最突出的性格,就是坚定--信念的坚定,理想的坚定,人格的坚定。在他们刚刚接受社会洗礼的年代,正是革命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正是建设热潮翻涌的年代。"为普天之下穷苦大众得解放",像钉子般嵌入他们的理想信念中;"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方式,英雄主义激励着他们义无反顾地直行不悖。他们在"文革"中走过的曲折的路、干过的愚蠢的事,正是根源于这种理想的追求,根源于这种信念的坚定。以后,尽管在具体人生的选择上,也有过动摇、犹豫和彷徨,少数人也变得颓废、堕落和恶劣,但就这个人群的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心中的那点火种始终在熊熊燃烧,在别人眼里依然是"认死理"、"不扭脖"的一代。他们依然保持着同情弱者穷人、憎恶为富不仁、崇尚光明磊落、鄙视阴谋诡计的正直品格,依然不改初衷地聚集一起放怀高唱老歌红歌,依然为扶贫挤危而奔走呼号。当然,这种坚定,这种执着,已经不是当年愚昧无知盲从的简单复归,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到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并不是视而不见,而是嫉恶如仇地加以鞭挞,他们敢于对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