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豁达。在这一代人身上浓缩着时代的创伤、残留着社会的亏欠,但奇怪的是,这一代人充满了宽容,更多是反求诸己,对社会对历史却没有过多的抱怨。更不轻易以个人的得失成败来臧否社会。有人说:火头棍下出孝子,孝顺的子女都是靠严格管出来的、靠父母打出来的、靠艰苦熬出来的。这一代人便是如此,越对他们不公他们就越孝顺。这话虽似有道理,但究其实,他们这种性格,和他们经历了"文革"前十七年的那段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们接受了太多道德方面的灌输,《老三篇》成了他们的座右铭,《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了他们的枕边书,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做一个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自然,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乃至儒家思想的精粹,也濡染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懂得"慎独"、"反求诸己"、"每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于是,正是他们怀着最诚挚的信念和最真实的愿望,干了很多与自己的本质本性不相容的事情("文革");抱着最崇高的理想和最单纯的追求,走了一条牺牲了幸福与爱情的漫长坎坷的生活之路(知青)。然后,当一切都慢慢地消磨尽了,一切都丧失尽了,还充满感恩地感谢社会对他们的待遇,高喊着"青春无悔!"他们就是这样一代多么可爱、多么纯真、多么无我的人,他们积压了多少苦痛,经历了多少坎坷,承受了多少不公,但社会不会担心他们会有什么不轨行为,国家对他们是放心的。他们学会了"付出",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正确对待",学会了"克己复礼"。现在,他们最值得自豪的,是在农友聚会的饭桌上,津津乐道当年如何开山劈岭战天斗地嚼野菜叶啃地瓜苗,而且始终认为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最热衷去做的,是拖儿带女地带着第二代、第三代,重新回到当年奋斗过的穷山沟,让当年的艰苦精神,一代代地浸淫下去,一代代地学会"付出"、忍让、正确对待、克己复礼,是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上,让子女们的深造成才,成为对自己的补偿和安慰。当然,说到这个"青春无悔",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议,一部分人(主要指那些后来的成功者)被谴责为把苦难的经历涂上玫瑰色,在温存的回忆中弹冠相庆,忘记了无数被耽误了青春浪费了时光被时代残酷淘汰的难友。毫无疑问,那段经历的确为那些成功者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铺垫了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如果说那些被称为"落难"的知青,就陷进了懊悔与抱怨中,那也不是事实。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和"农友"们相聚,就会发现更多的在基层第一线的知青们,甚至还在水火线上挣扎的知青们,不但不忌讳,反而更加振振有词地大声疾呼:"青春无悔"!他们认为,"青春无悔",不是无悔历史对这一代的不公,不是无悔该得而得不到的机会,而是无悔于自己的精神、品格、意志、理想,都是经过艰苦的磨难才铸成的。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不但使成功者受益,也使无数的落难者受益,使得他们无论碰到什么苦难挫折,都不会妄自菲薄、沉沦颓废,即使下岗了、失业了、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了,依然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凭双手继续创造美好的生活,或者把未来的幸福寄托在对下一代的精心培育上。即使有些人总有所不甘,但是,当那段经历已经成为历史,当那种磨难已经成为记忆,慢慢地反刍、慢慢地咀嚼,也不乏滋味。何况这代人年轻时就崇尚艰苦,视艰苦奋斗为英雄主义之举,视磨难坎坷为英雄成长之砥,因此,当淘洗完不幸的嗟叹后,留下来的便是艰苦与磨难的自豪感和光荣感,这也就是他们一方面尽管有点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津津乐道那段生活的原因。
再次,是刚毅。这已经是有目共睹,毋庸赘言。要不是这一条,他们早就被沉重的劳动、苦难的生活和坎坷的遭遇压扁了……
广州市白云山上,在不少当年的知青常常聚集唱老歌的地方,在政府的支持下,数以千计的知青捐款建起了一座《知青风雨亭》,于是,在唱歌的时候,便可以遮风挡雨了。广大知青为共和国的成长发展遮了一辈子风挡了一辈子雨,现在,终于有了一个让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方了!
最后,我想借蔡东士先生的沁园春《忆知青岁月》和他在白云山知青浮雕和知青亭揭幕仪式上的讲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十万书生,闹破寒窗,垦戍岛涯。对荒野茅屋,心随笛韵;战旗篝火,汗滴青芽。山夜沉沉,头灯闪闪,千树流胶织锦霞。台风过,哭残林孤墓,落日西斜。
诗书助我回家,念情结,心头涌浪花。昔红棉半岛,胸中火炬;后来独子,海外摸爬。九州多云,一生无悔,醉里杯摇岗下茶。朝天笑,集兵团战友,再渡琼崖。"
"四十年前,我们激情燃烧,理想闪光,青春放热。弹指一挥之间,当年多情的知青已经老矣。但知青情怀永远年轻,知青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只因为知青岁月正遇国家多事之秋,知青命运与共和国同兴衰沉浮。
尽管万般经历和不同视角,使世人对知青二字有千万种解读,但对知青情结的同情、理解和认同,却是一样的深沉长久和刻骨铭心。
如果,我们的历史能够昭示未来,我们的磨难能够减少后人风雨;那么,知青浮雕就成一面镜子,知青亭就是风雨亭。她们都无愧于白云山。(2010、9、27。白云山)"
回到原点
当人生的暮鼓敲响,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和思绪油然而生。记得小时候读小说,读到"前面走来一个步履蹣跚的年过半百的老头子",眼前顿时浮现一个老态龙钟、摇摇欲坠的形象。哎呀,曾几何时,自己已经比半百更跨了一大步。况且,总觉得自己还很幼稚,很无知,远远达不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该读的书没读几本,该做的事没做成几件,怎么就……可怕呀!
随着便想到了下一步。我大概在小学三年级懂得了死亡的恐惧,那是在看了当时热播的一部新闻纪录片《地下宫殿》后。这是部描绘1957年发现和挖掘明十三陵的片子,随着镜头探幽索微地从一个叫"输送洞"的秘密洞口打开,沿着阴阴深深的墓道,耳边是深沉的男中音解说和间或间"轰"的一两下打开厚厚铁门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地终于看到了皇帝的陵寝和棺木。打开棺木,那精美剔透的丝绸龙袍依然保存完好,但龙袍里皇帝的尸骨明显地已经变成了灰烬。回到家后,在煤油灯下,我不禁摸着自己的皮肉,一阵恐慌顿时冲上脑际:将来,有那么一天,我的皮肉不同样会化为灰烬吗?
周围各种各样的目光似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耳边听到的声音充满着蛊惑、挑拨和刺激,一些诸如"人走茶凉"、"落架凤凰"此类的说法顿冒脑间。一件小事,过去并不介意,但现在却容易敏感,容易紧张,甚至会耿耿于怀,涂抹不掉,以致血压升高,心跳耳鸣,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呀!
本来,到这把年纪,应该没什么难处理的事情,然而却不。我想起一件小事。最近,某人被通知参加一个会议。按说这是他在职的最后一次活动。据说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跑龙套的会,上面的意思是让他顶替一下。刚好这几天身体不太舒服,他想请个假,没成想刚一转身,就听到议论,说他心理有问题,最后一班岗也不想站了。像击中要害一样,他顿时汗颜,便折回头申请复会。谁知道一出门,又听到另一种声音,说都快够钟了,还那么积极干什么?还留恋那点位置?不舍得?可见心理有问题,想不开。他踌躇了,更惶惑了,呆呆地半天不动。看来,想当甩手掌柜也不容易。
经常在寺院里见得最多的是这么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当年乾隆皇帝在江南码头上看商船货船川流不息熙熙攘攘,问纪晓岚究竟有多少条船,纪巧妙地回答只有两条,一条是"名",一条是"利"。现在读起这两个典与故,才猛然体会到其内涵。当已到了彻底离开工作时候,何不彻底把一切烦恼、百结、矛盾全部脱掉?把人间的一切嘈杂错落起伏、过去的一切名利成败对错抛在脑后?尽管我们做的不都是为了个人的名利,但当新旧正在更替,新鸟正筑新巢,又何必恋栈旧枝?又何必做"可笑之人"?
忽然想起今年高考的作文题《回到原点》,给了我很多启悟:回到原点!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这些正在走向人生暮年的人觉悟啊。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童真。童真,是一泓清澈见底的池水,是一片穿透明彻的蓝天,是一股纯结幽郁的花香,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无忌无猜,无怨无艾,无藏无府,无染无沾。抛却人生的各种染色体,洗清社场的各种附着物,携几个当年的穷哥们苦农友,端杯把盏,穿越时空,回顾孩提的戏闹,话说当年的无知,缅怀旧时的伙伴,重新回到那单纯宁静的世界,呼吸那毫无污染的空气,又该多惬意啊!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平实。有的人风光无比,前呼后拥。但其实这全是用势利、虚荣铺设的身外之物。一旦脱掉那层"皇帝的新衣",就会空空如也,不值一文。只有平实的人性、品格和学识才是自己的身内之物。人生不必要羡慕和留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能有机会和时间多享受享受"一身轻"和"万事足"的乐趣该多好。曾经有一种说法:六十岁后官大和官小一个样,七十岁后钱多和钱少一个样,八十岁后床上和地上一个样。但我想难道不能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六十岁后有见识和没见识不一样,七十岁后有涵养和没涵养不一样,八十岁后有威望和没威望不一样。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简单。常言道人一生无非是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或曰有瓦遮头有米填肚足矣。虽然人们总会有不遏的欲望和不断的追求,什么高堂别墅、鲍参翅肚、宝马奔驰,那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加油添醋而已。有之,未必真能给人多少乐趣,倒是回归简单生活,自由自在,省却许多无谓的应酬和繁缛的环节,更显得轻松自如,海阔天空。像任仲夷生前所说的,在家里打"低尔夫"(指拖地板),可健身强体。读写吟唱、烹饪美味、舒筋活络、洒扫庭除、安步当车、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的称呼变化:二狗子、小赵、赵干事、赵科长、赵处长、赵局长、老赵、赵老、二狗子。从二狗子到二狗子,终于得到了人本的复归,终于享受了人性的解脱,终于回到了人生的原点……
那天,我彻彻底底地清理了办公室,告别了那伴随我度过了青葱岁月、熬过了不眠之夜、越过了"爬格"生涯的写字台、文件柜,回到我家里那逼仄的小书房,在林立般的书堆中间,开出一块巴掌大的小天地。老婆素喜花草,与书房连接的十来平米的阳台,经她苦心经营,涂过防水漆,围起仿木桩,铺上黑泥土,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亭亭洒洒的美丽针葵、君子兰、龟背竹、鸭脚木互相辉映,星星点点的桃花、桂花、金银花闪闪烁烁,蔓蔓茸茸的芦荟和厥叶依偎桩边,而缠缠绵绵的使君子和紫荆花攀藤围成了绿色的罗伞……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天然屏障,让喧嚣的尘世摒于其外。读书之余,赏郁郁葱葱的树影,听微风过后的沙沙,时或有小鸟啁啾,间中有雨声滴答,日闻幽幽花香,夜观遥遥星月,倍觉心灵空阔,思接千里,神清气爽,乐也融融。忽一日,联想起有一回到北京市密云水库边开会。车在城里时,还是阴霾蒙蒙、尘土茫茫。一旦出得城外,马上风和日丽、神清气爽。在水库边吃完晚饭,乍一出门,甫被一幅久违当年的景象所震撼。只见黑黝黝的天空上,挂满了满天繁星,闪闪烁烁,像在跳跃着、喜笑着。我小时候喜欢读"天",知道面对我们的一面,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颗星星。我不由得也读起来,一条奶白色的银河横贯东南,无数星座相依相偎。啊!这是"牛郎",那是"织女"吧?隔河相望,得走十六光年才能相聚呀;那形象得很的北斗星,占了半壁天空,足可以把天下之物全装在内,斗沿的两颗星连线下来,可以看到微微的北极星挂在树梢,无论星河银盘如何转,她都始终如一地守在北方……我忽然想,看茫茫宇宙浩浩星空苍苍天地无边无涯、星转斗移百代过客千秋万代无始无终,反观区区个人,无非沧海之一粟天地之一沙宇宙之一微尘,什么功名利禄成败得失又算几何?何足挂怀、何须耿耿?况且,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走一趟,已经是不可多得的福分,又何必自找烦恼?
居斯阳台,还有一得。每每有朋友来访,一时找不着门的,便会循楼层望上去,称阳台上有热带雨林者是也。听后,不禁拊掌大笑,沉浸于自得其乐之中,品尝尽"原点"的生活滋味……深感如有苏东坡那种"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和陆游晚年时"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狂放泥酒都忘老","书犹能读足忘穷"的心态,吾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