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尔?亚历山大诺维奇?肖洛霍夫(MиxаилAлekcaHдpoBчШoлoxob,1905~1984),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1905年出生在顿河流域,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顷河故事》。代表作为《静静的顿河》,是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1956年与1957年之交,肖洛霍夫发表了《一个人的遭遇》,轰动一时,开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苏联一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之先河。
战争中的作家
肖洛霍夫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仅受过4年教育,他完全靠自学成才。顿河哥萨克地区的生活给予了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顿河地区的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肖洛霍夫对此耳濡目染。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苏联,肖洛霍夫立刻投入战斗,先后担任《真理报》和《红星报》记者,写了不少战地通讯和以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1942年发表的《学会仇恨》对培养苏联人民仇恨法西斯的感情起了特别重大的作用。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4年卫国战争,同战士们一起斗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而且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左边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虽免于一死,但是受了重伤,造成脑震荡和内脏错位。而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维申斯克镇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
肖洛霍夫就是这样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了战争,并培养了对法西斯的深仇大恨。有了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刻骨铭心的感情,再加上杰出的艺术才华,肖洛霍夫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战争小说,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心。
尤其是《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这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肖洛霍夫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我作为一个作家,无论过去和现在都认为自己的天职在于,用我过去和将来的一切作品,向劳动的人民、建设的人民、英雄的人民表示敬意……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尾声
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对肖洛霍夫说:“你别往伤口上撒盐了。”肖洛霍夫回家后气愤地对家人说:“看来党不再需要我写战争与战前生活的小说了。”接着就把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手稿一把火烧掉了。
《他们为祖国而战》早在1943~1944年在《真理报》和《红星报》上同时分章连载,后来又被搬上银幕,反应很好。这部长篇仍表现了肖洛霍夫创作的一贯特色: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普通人(大多描写的是战士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又处处流露出对人民的爱和对法西斯敌人的恨。也可以说通过战士平凡的战斗生活,深刻地反映出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大爱大恨。
他作为一位有良心的老作家怎么也无法接受总书记对他的警告,以致含恨焚毁《他们为祖国而战》的全部手稿。
根据后来发表的文件,肖洛霍夫曾两次在斯大林的亲自过问下,于30年代救助过遭受饥荒和政治清洗的顿河人民。1938年肖洛霍夫本人受到人民内务委员会的迫害,但由于斯大林的帮助而幸免于难。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斯大林死后解冻时期的苏联文学界的高压政策,因而声誉下降。
肖洛霍夫确实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理想奋斗了一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做过错事说过错话,他也曾参与批评过一些不该批评的作家,在几次大会上说过不该说的话。但他作为一个深受读者爱戴的作家,他的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真实,也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1939年,肖洛霍夫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多次获得列宁勋章。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