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常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就是这种好问、钻研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开创了辉煌的成就;
认知需要也分层次,其中了解的欲望要优于理解的欲望。了解的欲望主要依赖于自然成长过程,理解的欲望却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学习。
了解的欲望所产生的好奇是本能的好奇,只会对新奇的事物发生兴趣,一旦认为知道了便不再去深入探究。而理解的需要不仅对新奇、神秘的事情要好奇,还会为别人所共知,而个人却认为不能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的研究。
4岁的安妮问爸爸:“奶奶为什么不回家?”做爸爸的向她解释:“奶奶生病了,要住进医院。”安妮问:“奶奶生什么病?”做爸爸的满脸愁容告诉她:“奶奶患上了癌症,她觉得很痛苦呢!”安妮从未听过癌症这个名词,很觉得新鲜,所以继续发问:“什么是癌症?那是什么东西?给奶奶涂点药酒不就好了吗?”做爸爸的对医学的认识不多,对癌的认识就更少,只知道这是一种恶性细胞,它的生长率很快,会很快就破坏体内的良性细胞和人体组织,最后,就置人于死地。但他想到4岁的女儿是不会明白什么是细胞,什么是良性、恶性,什么是人体组织等名词的,所以经过一会儿的考虑,他就很坦白地告诉安妮说:“癌病是一种病症,患上这种病的人觉得患处很痛苦,就算涂了药酒也没用。”
爸爸的简单答复是满足了安妮的好奇心,也答复了她的问题。如果安妮再发问,做爸爸的会按着所问的去答复。他没有责备儿童在他心情烦闷时发问题,赶快打发儿童自己去玩,不准多问,没有批评或取笑她的问题幼稚,也没有不耐烦地告诉安妮这是很复杂的医学知识,就算向她解释她也不明白,更没有敏感地以为儿童对医学有兴趣,说不定她想做个大夫,于是就长篇大论把他对癌症的知识全部告诉儿童,弄得儿童莫名其妙。
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感到惊奇。”要尊重儿童的好奇,首先得允许他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