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牢骚是指人怀有抑郁不平之感,烦闷不满的情绪。把这种感觉和情绪宣泄出来,说抱怨的话,便是发牢骚。《儒林外史》第八回提到“哪知道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激成一肚子牢骚不平。”从人的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分析,发牢骚是指沮丧的心情又导致新的不愉快。所以,这是一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应当控制的情绪活动。
牢骚有不同的形式,有直露宣泄,有指桑骂槐,有自我折磨,有暴跳如雷等。牢骚有不同原因,有个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有个人的才能不能发挥,有个人的心境得不到理解,有个人的处境不令人满意等。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夺得帝位,登基后便封赐一批官员,魏征和王珪都当上了宰相。后来唐太宗为秦王时的一班僚属却发起牢骚,认为跟随太宗多年,官位还不如唐太宗政敌的幕僚魏征等人。李世民面对这种情况,便解释说,当君王应当公正无私,国家立机构、设官员,是为了百姓,非德才兼备不可。我不能为了照顾旧下属舍去才干出众的人而重用平庸的人。他认为旧僚属发牢骚是不为国家着想。毛泽东主席有一首赠柳亚子先生的七律诗,其中有一句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柳亚子先生是清末秀才,曾是孙中山先生的总统府秘书,与毛主席有诗词唱酬。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后为全国人大常委。柳亚子对自己的处境仍不很满意,写了一首诗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于是,毛泽东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给柳亚子回赠了一首诗《七律·赠柳亚子先生》,诗中对友谊的歌颂,对人生的慨叹,特别是对其牢骚的劝慰情真意切,成为制止、劝诫发牢骚的名篇,特别是其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两句堪称脍炙人口的绝唱。
毛泽东主席一句诗道出了牢骚太盛的危害性,指出了把眼界放宽、放远的必要性。发牢骚,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所处环境不满意的埋怨,对别人待遇地位的不服气。无欲者天地远,自知者眼界宽,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英国作家约翰逊也说过:“发牢骚的人所能获得的并非是同情,而是轻蔑。”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一般的情况下抱怨生活沉重、工作艰辛,是面对着困难或不如意时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至少不是高境界、宽心胸。人们赞赏的还是敢于超越现实和自我的精神。人们认为雄鹰是可敬的,因为它能搏击长空,飞越险崖。而声声幽怨的杜鹃,人们只能投去同情的一瞥。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改变环境,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当年不知是哪一阵无情的山风或哪一只多事的飞鸟,把那颗种子托于高山之上、绝壁之隙。它无水无土,如果让它自己选择,一定会选择风和土沃的平川,它有千般牢骚、万般不生长的理由。但它战胜了命运,伸着根须找水,探出枝叶追日,终于在悬崖绝壁之上迎风傲雪,干挺如铁,叶茂如云,于逆境之中成就了自己,完成了他人所不能的事业。如果这颗种子在顺境之下,心中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理想,也很可能是平庸一世了。
所以,面对着牢骚,特别是自身产生了发牢骚的心境,一要劝阻和诱导,二要控制和消解,三要转移和升华,把牢骚和不满化为激励自己的力量。
当然,对于他人的牢骚,不要轻易否定,在牢骚之中可以发现闪光点和积极性。我们知道楚辞《离骚》中屈原的千般感慨、万般哀叹,对世事的不平,对自身处境的不平,说到底应当也算作一种“牢骚”,是史诗性的牢骚,是才贯千古的牢骚,是具有抗争意识的牢骚,是对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批判的牢骚。这一首长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但《离骚》也必定蕴含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诗人的局限意识和局限性极强的时代。后来杜甫、李白的诗中,也有秋风破茅屋、同消万古愁的牢骚。但毕竟时代不同,李白也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企盼与升华式的心境。
如今,我们身处的时代和古人不同,我们都有自己的基本条件,面临的难题多,机会也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在人生选择上契机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关键在于你如何以自己的才华和耐力与外部世界做最大程度的组合。即使你暂时身处逆境,与其抱怨生活诅咒人生,发牢骚、泄忧愤,不如自立自强,冲开心灵上的障碍,改变心境、改变生活。天道有情,牢骚勿盛,历史不仅记住那些超群拔世的英雄,也记住了勇于改变自身处境、勇于进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