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慎勿念。
——《崔氏家传座右铭》
一个人为别人做了好事,应当忘记,不要念念不忘,更不应希冀别人回报。这就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施惠勿念的美德。而你一记在心上,就会有图报的希望产生,那就活得太累、太俗了。而且还会有怨恨、失望的心情生发出来,惹出许多不快。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说:“施惠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座右铭,先贤们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施惠勿念”的动人事例。
晋人所撰《神仙传》中记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三国时候,东吴人董仙卜居庐山,以行医为业。给人家治病,他不向患者要金钱报酬,也不记患者的名字,只求患者回去后栽种杏树。治好轻病的栽一棵,治好重病的栽五棵,若干年后,共栽得杏树十万棵,绿荫成林,造福子孙后代。所以人们后称杏树为“董仙树”。董仙为别人做了好事,不要受惠者给自己以恩谢,而是要求受惠者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这种施惠勿念、施德于民的品质,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施与人者勿望回报”,这是施惠勿念的本质要求。清代人冯班说得好:“为惠而望报,不如勿为,此结怨之道也。”意思是:给予别人恩惠却又希望得到别人报答,还不如什么都不给,否则反而会因此与别人结下怨恨。所以,施惠图报乃人世交往之大忌。
要做到施惠勿念,就要培养自己“为善不欲人知”的道德情操。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施惠者,绝不是为了扬名,而是对他人真诚相助。这样的施惠者,自然不会有希求对方回报的念头。这是一种崇高、无私、真诚的人生境界。
要做到施惠勿念,还要培养“有德不必望感”的思想品格。清人在《古今药石》中说:“我有德于人,不必望感。”意思是说,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希望对方对我感恩戴德。《菜根谭》中也讲:“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其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了一点善事就急着让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这种怀着个人目的才去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的同时就种下了祸根。要塑造自己有德不必望感的品格,树立多行善事而不求回报的风格,这是道义的要求,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施惠勿念主要讲的是对人施恩后不要念念不忘,而要把这种精神扩展到对于社会,那就升华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境界。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官吏下乡巡视,看到一位白发老翁弯着腰正在种植松树幼苗。官吏好奇地问:“你这样大的年纪,种这么小的幼苗对你有什么用呢?”老人说:“我知道一株松树要成材至少五十至一百年之久,我不可能看到这些树苗长大成林,但一个人做事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应该为将来和社会进步考虑。”官吏听后很感动,轻轻给他鞠了个躬,走开了。老人这种施恩于社会不望回报的品格,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无私奉献精神吗!
我们应该把古人所讲的“施惠勿念”作为今天待人处世的座右铭。一个人能施惠于人,本来是件好事,但如若责其回报,不仅原来的好意荡然无存,且表现了自己人格的低下。正如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讲“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我很喜欢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一句话:“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更愉快。”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