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贤者,能为报恩。
——《说苑》
受恩不忘,是一个人有良心的表现,知恩图报,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行为。《说苑》中有语曰:“唯贤者,能为报恩。”其意思是说,只有贤人君子能够做到感恩图报。其实不尽然,就是一般人也有感恩图报之心,有时恰恰是那些布衣百姓的感恩之心,比那些所谓的大人、君子们似乎更为强烈。如果推而广之,就是动物也有这种感恩回报之心,这一类的传奇故事有很多很多。而由此反推,我们似乎可以说,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连禽兽都不如了。
能够做到受恩不忘,知恩图报,乃是一个人有良知的君子之风。那些知恩不报的忘恩之徒被认为是“忘恩负义”的小人。人们都记得《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它讲的是在雪地中,一条蛇即将冻死了,这时好心的农夫救了它的命。然而等它复活过来之后,却恩将仇报,反而咬死了农夫。因此人们把忘恩负义的小人称为“狼心狗肺”。
受恩莫忘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因为一般人易记仇而不善怀恩。受恩之人,往往当时感动一时,而时间一久就淡忘了。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讲过“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意思是受了别人的恩,虽然至为深厚但也不想回报。这样的结果将使世态炎凉,人情淡漠。《钱公良测语·规世》中讲:“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我们应该做一个施恩不念、知恩图报的有情有义的明理人,改善、和谐、融洽人际关系。
受恩要将恩情记。社交里、人情中,别人帮我做了事,给了我一些好处,我们应当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不然的话,时间长了人家就可能说你这个人不明事理,甚至会说你是“白眼狼”。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往来的基础之上的,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和道德准则。得到别人的恩惠和帮助,收下别人的礼物和关怀,应感到其中的友好之情,并给以不同方式的感谢或适当的报答,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中用“别人送我桃子,我就回报他李子”的例子告诉我们:人有恩于我不可忘。
知恩能将恩情还。别人施恩于我,付出一定的代价和一定的心血,哪怕是一点点感情,也是应该还情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率很高,相互合作的节奏很快。如果你希望与他人长期合作,彼此往来,就要不断深化情感,就应对别人的恩德及时以不同方式偿还。忘情忘意之人难以有长久的知心朋友。因此,我们应珍视人际间的恩意,尽可能地知恩还情。
报恩是我们倡导受恩莫忘的目的。人间最鄙视那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小人。很多人在急需别人帮助时,在得人相助时,心情很急切,心里也很感激,什么样的好话都能说。但是时间一长,事过境迁却全然忘却。我们所讲的受恩莫忘,就是要求一个人应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史记·范雎传》中说“一饭之德必偿”,讲的是,即使是吃了一顿饭的恩德,也永不忘怀,必当报偿。
《吕氏春秋·报更》记载,赵国有个叫于绛的小官,入仕前曾因病饿倒在路上将要死去。赵宣子正好从此路过,不但给他食物吃,还让他带些干肉和钱回去赡养老母。两年后,在一次酒宴上,晋灵公阴谋刺杀赵宣子,关键时刻,于绛上前拼死截住刺客,赵宣子才得以脱险,而于绛却在搏斗中身亡。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报偿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而一生鞠躬尽瘁,则更是人所熟知受恩不忘的典范。
知恩当报,是一种美德的表现,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有这种良好的品德。报恩的方式很多,也可能授恩的人并不需要你报偿,也许你没有报偿的机会和能力,但受恩莫忘是一定要做到的。要学会感恩、知恩、报恩的人生准则。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两句话:人有恩于我不可忘,我有惠于人不可记!而且应该学会把这种感恩之心,推及对社会、对国家、对群体的感恩回报,而不是只去发掘那些牢骚、积怨、不满。如此,既可得自我心安,又可得社会和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