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能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能认识自己是真正的聪明,而“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加可贵。后来,人们从中引申出“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古训。无独有偶,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门上也刻着一行大字:认识你自己!
这就是被人们奉为阿波罗神谕的格言。有趣的是,西方格言与东方古训阐述着同一个真理,只不过一个带着浓重的东方色彩,引人进入内省之境,一个则平添了某种外向的号召。
从认识论看问题,自知就是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自己。不知自己,则无以知人;不知别人,则无以知己。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翻开一部战争史,许多著名战例,或胜或败,大都导源于指挥者的自知与不自知。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却看不到军中轻敌情绪蔓延,内部严重不和,终于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九年后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虽然兵微将寡,但他们对敌我双方优劣形势的消长有清醒的认识,终于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赢得战争的胜利。又过了十一年,夷陵之战,曾因自知而获胜的刘备却盲目作战,重蹈失败者的覆辙,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一蹶不振。
自知与进步结伴,不自知和落后同行。小至个人,大至国家,莫不如此。当社会进步、社会经济处在上升时期,总会涌现出一批具有自知之明的人,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社会处于没落时期,也总会有一批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加速其阶级和社会的崩溃与灭亡。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意思是说,把历史的教训当作镜子,把他人的经历当作镜子,使自己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正因为这样,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著名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彼得大帝认识到俄国的闭关锁国和落后,化名秘密出国旅行,考察了西欧的文化、科学和技术,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并通过对瑞典的战争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开了通向西方的门户,从而建立并巩固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反之,不自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德国的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妄想征服全球的野心决定他不可能自知,终于战败自杀;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一意孤行,不知自己的事业与人心相悖,最后被民众吊死,暴尸街头……这一切正如斯宾诺莎所说:“那心灵陷入彻底盲目的人,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人。”
然而,要做到“自知之明”并非易事,即使唐太宗也经常感叹“自知”的艰难。有一次,他同大臣们议论起弓箭来。说他自幼喜欢弓箭,得到十张良弓,自以为再好不过了。可是给造弓的工匠一看,回答却是“皆非良材”。询问其故,工匠说:“木心不直,纹理偏斜,发出去的箭就不走直道。”李世民十分感慨,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意思是说,自己跃马疆场,以弓箭统一了天下,但对弓箭也还没有透彻了解,何况对于世界上这么多的繁杂的事物呢,要想都了解那是难于办到的啊!所以,唐太宗曾有这样的经验之谈:“人,苦不自觉耳!”
自知之明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深度及其文明程度的高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为善良的一方,而愚昧为邪恶的一方。”只有扑向知识的海洋,涉猎多方面学问的人,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秋天涨大水的时候,黄河水神河伯看到两岸之间宽阔得分辨不清牛马,感到自己非常伟大,于是欣然自喜,认为自己已经囊尽天下之美。当他顺流而东,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时,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他向海神北海君感叹地说:“我要不是亲眼看到了你无穷无尽的博大,那是多么危险呵!”北海君告诉他:“不可与井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只知道自己周围的狭小天地……今天,你看到了大海,知道了自己的渺小,也就能够去谈论更大的道理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妄自尊大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而一个博学多才、见识高远、谦虚谨慎的人,则易于做到有自知之明。
一个把自己融注于伟大事业中去的人,才易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同集体的才能与智慧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如同沧海一滴水,泰山一粒石。只有把自己放在集体中比较,才能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估计,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一个人的成绩和进步往往是各种因素铸成的。如果只看到个人的因素,便会被成绩冲昏头脑。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这话既是自谦之词,也是自知之明。
严于解剖自己是塑造自知之明品格的重要途径。然而有的人则是“乌鸦笑猪黑,自丑不觉得”。《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给梁惠王讲的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的是两国交兵,士兵们掉头而逃,有一个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有一个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那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谓逃跑五十步和一百步,都是逃跑,并无两样。后遂以此比喻两人错误性质相同,而程度较轻的却讥笑较重的,正是其无自知之明的愚笑。正像俗语所说:“秃子不要说和尚,脱了帽子都一样。”须知,一个人只有“自明然后能明人”。
自知之明这一美德,不仅要求我们要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弱点、缺点、污点,而且还要求我们要明晰自己的特点、优点、闪光点。自知之明的“明”,既包括对自己不足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的本质、价值和使命的认识。一个人自高自大、自满自足、自鸣得意,当然是不好的,但一个人自卑自贱、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也是万万要不得的,它同样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俄国大文学家契诃夫,一次收到弟弟的一封信,信中自称是“你的渺小无闻的弟弟”。契诃夫立即回信批评了弟弟:“你为什么自称是‘你的渺小无闻的弟弟’?你承认自己渺小吗?在人们当中需要晓得自己的尊严。你又不是个骗子,你是个正直的人,对吧?那就尊敬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吧。要知道正直的人并不是渺小的,不要把谦虚和妄自菲薄混为一谈。”契诃夫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心中有一把客观的尺子,才能既不会夜郎自大,又不会妄自菲薄,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度的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自知之明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