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平衡,是永葆心灵春天的一剂妙方。
——自题
“平衡”二字,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基本法则。星球如果失去平衡,不是爆炸便是坍缩;生命如果失去平衡,不是病萎,便是死亡;大厦如果失去平衡,不是倾斜便是倒塌……万物莫不赖有平衡而存在。而人的心理平衡,则对于他的社会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居易的《枯桑》诗云:
道旁老枯树,枯来非一朝。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
这棵老枯树外皮发黄,似乎还活着,其实内心早已枯黑变焦。多忧善愁的人就像这棵老枯树一样,身体的损坏往往不是由于外因所致。可见,消极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古代医书《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多种疾病。既然消极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那么,以自我平衡方式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活动,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事情。
所谓自我平衡,是指通过自觉的努力取得心理上的相对稳定,亦即自觉地对喜、怒、哀、乐、愁、忧、愤等情绪采取主动控制的态度进行调节疏导,以保持自己平稳和顺、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古今中外许多身心健康、事业有成的人,都善于自我平衡。
苏轼曾因朝廷政争被贬出京。一零七五年冬,他在密州太守任上,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词的上阕写道: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像年轻人一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左手牵猎犬,右臂架猎鹰,戴锦帽,穿貂裘,行猎的马队布满了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着太守来看打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驰骋马上亲手射虎。郊外游猎的方式,使苏轼排遣了遭受贬逐的愁郁。善于自我平衡,使苏轼胸襟开阔,精神振作,在任地方官的生涯中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而白居易以静坐的方式消除烦恼,他在《道场独坐》一诗中说:
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
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整理衣巾拂净床,只用一瓶水和一炉香,静坐到觉悟之境,便可忘却一切烦恼。而辛弃疾则用转移思想和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冲淡愤懑的心绪,请看他的《采桑子》一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一心收复中原,但壮志难酬,心中不免时时涌上愁苦之情。罢,罢,不去想它,也不去说它,换个话题谈天气——好一个清凉的秋天!
勤恳努力地工作,能够化解忧伤和哀痛。居里夫人以其亲身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当居里夫人的丈夫彼埃尔·居里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生后,悲痛的居里夫人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整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只得如此,因为在那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我都觉得好些。”为了表彰居里夫人在其丈夫逝世后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一九一一年瑞典科学院第二次把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她。一生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是第一人。
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既是心理卫生的重要方面,也是完美人格的组成部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运用自我平衡的方法,及时调节、疏导、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取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复杂的社会生活,使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碰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突遭这样或那样的打击。而自我平衡,则能引导人们走出消极情绪和心理活动所笼罩着的黑暗幽谷,奔向春光明媚、鸾凤和鸣的美好境界,从而活得潇洒、超脱、充实、愉悦。
自我平衡的方法,除了前面谈到的之外,还有向至亲好友倾诉、写诗作文“宣泄”、自我宽慰、自我谅解、自我勉励、参加娱乐活动等。我爱好书法,写了“八风吹不动”五个大字条幅,并用小字行书写了一个跋:“在人生之路上,谁也难以逃脱‘得、失、毁、誉、褒、贬、苦、乐’这八风的袭击。然而君子则能保持平衡,永不动摇。”我把这段话当作我的座右铭,帮助我不断地实现自我平衡。
在提倡自我平衡的同时,还要注意锻炼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有很大适应力,比如,屡经战阵者不畏死伤,饱经忧患者不避艰难,阅尽沧桑者不惊世变,如此等等。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时,便会自我调整,更好地实现自我平衡,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
自我平衡,是永葆心灵春天的一剂妙方。正确地调节自己,达到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历磨难而志不懈,经挫折而意气昂,永远阔步向前,去实现心中所向往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