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普济
对待功与过的态度,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功不自恃,有过不推诿,固然是人们所称道的可贵品质,而推功揽过,则体现了一个人更崇高的思想境界。
纵观历史长河,凡是推功揽过者,有口皆碑,流芳于民。三国时期曹彰的推功和诸葛亮的揽过,至今仍在世间传为美谈。
曹彰是曹操的儿子,因有黄胡须而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曹彰奉父命平定乌桓叛乱时,临机决断,果敢勇猛,身先士卒,冒死搏杀,连战皆捷。但他向曹操汇报战况时却“归功诸将”,闭口不谈自己。曹操见其如此谦让推功,禁不住称赞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诸葛亮揽过之事为众所周知。马谡违背诸葛亮指令而失掉街亭,马谡伏法后,诸葛亮上表朝廷:“咎皆在臣授无方……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人间百态,世象纷呈。有推功揽过之士,亦有贪功诿过之人。君不见:有的人贪人之功为己功毫不脸红,诿己之过为人之过却不内愧。究其所因,是贪功以趋利、诿过以避害所致。细细想来,此痼疾之所以能在世间流行,原因却也很复杂,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位置摆得不正。春秋时期有个叫杨朱的人,力主“为我”,他主张的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孟子·尽心上》)。与杨朱同时代的墨翟则崇尚“为人”,为社会甘愿“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我”的位置怎么摆,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试想,一个奉行杨朱之道而自私自利的人,能不贪功诿过吗?只有像墨翟主张的那种“日夜不休”以苦为民的人,才能做到推功揽过。
人们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总是把事业之功推予他人,把工作之过揽于自己,可谓是“推功揽过”的典范。
历史是公正的。贪功者亦可能暂时捞到一些好处,但时间一长,则在世人面前暴露出卑鄙的心态和丑陋的形象。在芸芸众生中,谁优谁劣,老百姓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准星就是老百姓。推功揽过者不仅不会减弱自己的光彩,而且体现了高尚的品格。有道是:“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宋·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孰功孰过自在人心,不用在石头上刻下自己的功德,群众相互传告比树碑立坊更具体、更真切。
推功揽过,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美德。尤其是一位领导者或管理者,对待下属更需有这种修养和风格。下属有功,应予表彰鼓励;下属有过,应当从中看到自己的责任,甚至勇于为下属承担一定的责任。当然,推功揽过也要本着求实的精神,出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那种虚假的“滑腔空调”。
推功揽过,也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对于那些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的违法乱纪者,理所当然地应由其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