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但有的人在这方面走向了极端:不管这个目标是不是适合自己,非要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只能是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也需要有一个中庸的态度,即高度适中,适时调整。
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好马不吃回头草”,对于目标的追求,回头草该吃的时候就必须回头,因为我们对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本来就是一个选择之后再达成的过程。选择就是以自己的条件为中心,向周围搜索。有时把目标定得远了,难以实现,就要做适时的调整。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但是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事实证明,他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及时调整是对的。篮球飞人乔丹成名前曾尝试转行到一家叫伯明翰·巴伦斯的二流职业棒球队打棒球,只取得了很一般的成绩悻悻而归。伽利略是被送去学医的,但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学习着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18岁。
离斯特拉福德镇不远有一座贵族宅邸,主人是托马斯·路希爵士。有一天,刚二十出头的莎士比亚伙同镇上几名好事之徒,扛着大猎枪溜进爵士的花园,开枪打死了一头鹿。结果莎士比亚被当场抓住,在管家的房间里被囚禁了一夜。莎士比亚在这一夜间受尽侮辱,被释放后便写了一首尖刻的讽刺诗,贴在花园的大门上。这下子惹得爵士火冒三丈,扬言要诉诸法律,严惩那写诗的偷鹿贼。于是莎士比亚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只好走上去伦敦的途程。正如作家华盛顿·欧文所说:“从此斯特拉福德镇失去了一个手艺不高的梳羊毛的人,而全世界却获得了一位不朽的诗人。”
俄罗斯着名男低音歌唱家奥多尔·夏里亚宾19岁的时候,来到喀山市的剧院经理处,请求经理听他唱几支歌,让他加入合唱队。但他正处在变音阶段,结果没被录取。过了些年,他已成了着名歌唱家。一次他认识了高尔基,给作家谈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遭遇。高尔基听了,出乎意料地笑了。原来就在那个时候,他也想成为该剧团的一名合唱演员,而且被选中了!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他根本没有唱歌的天赋,于是退出了合唱队,最终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可见,一个人要成功,必须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
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是随机转移的。若发现你原来确定的目标与自己的条件及外在因素不相适合,那就得改弦易辙,另择他径。
这种动态调整有以下的基本形式:
①主攻方向的调节。若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性格、才能、兴趣明显背道,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减小。这就需要适时对目标作横向调整,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确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标。
扬长避短是确定目标、选择目标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艺术史上,大量人才成败的经历证明,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和能力,但不可能有多方面的强项。有的人在研究、治学上是一把好手,而一到管理、经营的岗位,他就一筹莫展,他的能力平平,甚至很差。
②在原定目标基础上的调节。即主攻方向不变,只是在层次上的调整。若是原目标定得过高了,只有很小的实现可能,必须调低,再继续积累,增强攻关的后劲。若原目标已实现,则要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若原目标定得太低,轻易就已跃过,则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将目标向上升级。
③在获得信息反馈之后的调节。即在原定目标受挫后幡然醒悟,重新把目标定在自己更易成功的领域。如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青年时入海军学校,但他在学校的成绩很差,特别是军事课,长期不及格,学校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起作用。学校不得不把他开除。
但是,他对物理实验却非常感兴趣。被开除后,他投入到对物理的学习和研究中,很快就在物理学上锋芒外露。他长期孜孜不倦,苦苦钻研,不断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终于作出被荣称为“迈克尔逊光学实验”的伟大创举,并为相对论奠定了实验基础,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④从预测未来中进行调节。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才能、性格等都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才能的发展与年龄大小关系极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所以,对未来的走向还应该考虑年龄因素。
⑤对具体的阶段目标视情况进行调节。大的目标要终生矢志追求,而小的阶段目标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如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时为了能快出成果,不断改变思路,从而取得成功的结果,这在科学史上不乏先例。
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克里克和沃森,本来都不是分子生理学家。克里克在物理学界卓有成绩,二次大战期间致力于军事武器的研究。而沃森在大学时学的是生物学,对鸟类学、遗传学兴趣正浓。他们从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一着作中得到启示,了解到分子生物学是未被人们开垦的处女地,他们即从原来的专业转到了核酸的研究!
其实,调整就是向现实妥协而采取的折中方案。不偏不倚谓之中,出现了偏差就要果断调整,这不正是中庸智慧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