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31900000027

第27章 诚惶诚恐的大臣(6)

这句话出自韩非的文章中,他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读李斯的两次上书,多少应了韩非的这几句话。

人有很多弱点,好生恶死即其一。不怕死的人是可佩服的,但要求所有的人都这样处世却不现实。避免产生李斯这样行为的有效方法不是声色俱厉的声讨,而是应该先使社会环境好起来,使秦二世自己端正起来,舍此怕是不行。

“吮咀”谈

对吴起为士兵吸吮毒疮这件事,人们是有过一点异议的。一本挺著名的杂志上就曾发表一文,认为吴某人此举“实为以善行而买人心”。这既深刻,也使人心惊。因为如此分析,世上就没有几件事是不具谋术性质的单纯善事了。如吃饭不单为填饱肚子,目的也是使生命延以时日;过年的时候过去放鞭炮也不是人们觉得“噼里啪啦”的声音好听,而是为了驱逐恶魔,同时也为增添喜庆气氛,统治者施仁政为的是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可以说,这世界没有多少不具有目的的事情,就是植物这样生长而不那样生长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实际而言,不论怎样说,吴起为兵卒吸吮毒疮也是善行,比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的上司要好得多。问题倒是,吴起的这种善举能保持多久。

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看,吴氏的“吮疽”举动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其实就是各国互相争斗,混战不止。春秋时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到那个阶段见于文献的约有十几个了,最为强大的只有秦、楚、齐、魏、赵、韩、燕七国。这期间大小战争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更无法统计死了多少人。以秦国为例,自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225年周初亡,所屠杀或掳去的六国民众达139.8万人(据周谷城《中国通史》)。这样的社会环境,一方面使人产生人生无常之感,贱视生命,另一方面人心向背比任何时候都要敏感和重要。把吴起的“吮疽”之举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既可以看到吴起这位政治家超越常人之处,也可以品味出急迫形势对领导者的要求,又可以见出士卒受了关心之后“战不旋踵”的表现。这一切都可为吴起的举动做注脚,因为从根本上说他是受益者。不过,我们转换一下视角,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士兵。《史记》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试想,如果吴起这样的将帅多起来,下层群众不是要活得好些吗?进一步说,战争时代结束步入和平年代,吴起们仍能这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话,群众不是很幸运吗?怕就怕非常年代过去之后,吴起们不再关心、爱护士兵,任其生死,任其苦熬,或为自己一时的快乐任意驱使他们。出现这种情况相当可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时,大夫文种为其治国,勾践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灭了强吴,雪了国耻之后,却疑其作乱,将其赐死,这正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句话,呈现出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市侩嘴脸。吴起死时还是战国时期,不会改变他的政策,但真的社会太平了,纷乱的日子过去了,他是否也会有所改变?有一类人看待形势目光很短浅,只把亡国破家之类看成是非常时期。这时,他们十分看重民心,但和平以后甚或形势稍有好转就会不自觉地轻视民众。宋朝时金人犯边,上面便多次下诏求取直言,以明得失。形势稍微缓解就暗地阻止群众的意见,人们讥之为“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言路开闭与形势可笑地联系在一起。吴起是不是也这样势利,因为他去世得早,我们无从知晓,当然也就不便乱猜。

与奸恶无关

北宋的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宦海浮沉多年,最后死在贬所。

《宋史》将章惇收入“奸臣传”中,称:“惇豪俊,博学善文。进士登名,耻出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彩不动,轼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杀人。’惇曰:‘何也?’轼曰:‘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惇大笑。”这涉及两件后人常提起的趣事。

其一,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同侄子章衡一起考取进士,但他的侄子考中首名,而章惇名在其下,所以当年不受敕,后来又考,终于考取进士甲科。其二,章、苏年轻时同去旅游。《高斋漫录》云,章惇与苏轼同游仙游潭,深涧之上只有一条横木为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苏轼不敢过,章惇却平步而过,荡起一根藤索,从容在石壁上写下:“苏轼、章惇来”。苏轼拍着章惇的肩膀说:“子厚必能杀人!”

言:“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从这些趣事来看,章惇的确有胆有识。

以科举进身的章惇,历任商洛县令、雄武军(秦州)节度推官等地方官。后来,章惇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推荐召试馆职。这次考试虽然合格了,但未能出任馆职,改任武进知县。

倘若止于此,章惇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自古及今,大小官员多如牛毛,随着时光的流动,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脑海。偏偏章惇赶上了提倡变法的年代,又受到王安石的重用,并且因为勘乱有功,得到宋神宗赏识。从此,这位有胆有识的人,便在宦海多次浮沉,啮人也被人啮,刻画出供人深思的轨迹。

章惇的仕途,与改革相关,更与党争相伴。宋代在熙宁变法前,行政、军政、财政执掌于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关,缺乏通盘考虑,兵、财、民三权脱节。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主张变法改革的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由中书和枢密院长官兼领,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章惇任编修三司条例官,成为改革派的重要成员。

王安石实行新法,引起了当时士大夫的纷争,于是也就有持支持态度和持反对态度的两党。以王安石为魁首的变法图强一派为新党,反对变法革新的一派为旧党,司马光是代表。熙宁七年四月,旧党借旱灾肆虐劝谏神宗放弃变法主张,宋神宗第一次解除王安石宰相职务。熙宁八年二月,神宗皇帝又重新启用王安石。复相之后的王安石,所面对的政治局面更加复杂,举步维艰,终于在熙宁九年春向神宗再次提出辞职。罢相后,王安石寄居江宁,直到死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属人之常情,倘只施与日常小事,没有指责的必要;若对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感情用事,互相倾轧,必定延误时机。北宋顽固的党争,并未因王安石的罢相而结束,作为新党一员的章惇,仍然要承受跌宕起伏的日日夜夜。章惇在熙宁二年二月进入三司后,又担任过许多职务,在神宗去世之前,仕途基本是坦荡的。元丰二年苏轼被卷入“乌台诗案”,宰相王珪以苏诗中有“世间唯有蛰龙知”,欲加重罪。时任翰林学士的章惇,曾施以援手,认为“龙者,非独人君,人臣具可以言龙也”。这极难得。人间多的是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惯见的是落井下石,难见从井救人。节骨眼上的一句话,可以杀人,也可以使人活。神宗同意章惇的看法,认为不足以此加重苏轼之罪,“遂薄其罪,以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安置”。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已任参知政事的章惇与宰相王珪等人一起决议立神宗长子、年幼的赵煦为皇太子,由章惇写在纸上,王珪拿给已不能说话的宋神宗看,神宗点头同意;又请神宗母、皇太后垂帘听政,神宗也点头同意了。这个大事,章惇他们事前没有和皇太后高氏、皇后向氏商议,日后为章惇埋下了祸根。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去,年幼的哲宗即位,神宗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即同文彦博、吕公着一起建立了旧党的统治体系,政府的重要机构很快被旧党所掌握。占据优势的旧党,全力打击新党,他们认为王安石不遵守礼制,专用个人私见,应该立即废除一切变法内容;认为新党以非为是,兴害除利,害民误国。攻击章惇“语涉轻侮”太后,“用心不忠”,是一个奸臣。

旧党执政后,新法大多被废除了。新党的重要成员,如吕惠卿、章惇、蔡确等,都遭到排挤和打击。元祐元年闰二月,章惇罢政闲居。元祐四年,旧党将蔡确《游车盖亭诗》加以引申,指斥为诬蔑高太后,将蔡确发配至新州而亡。之后,旧党把较为出名的新党成员大约八九十人的名字分别归附于王安石、吕惠卿、蔡确名下,称为“亲党”,张榜于朝堂之上,使他们永世不得为官。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政局开始朝着对新党有利的方向变化。绍圣元年,哲宗启用章惇为左相,此后,章惇一直担任相职,直至哲宗去世。政治纷争与复仇心理左右着章惇,左右着新党,也左右着旧党。那时开科取士,以能诋毁元祐之政为准绳,否则不能金榜题名;擢升官职,亦须有反对元祐之政的履历,否则不为当政者所接纳。不过复行的新法对元祐法令有所采纳,并没有一概否定。哲宗曾问:“元祐亦有可取乎?”章惇答曰:“取其善者”。哲宗死,徽宗即位。章惇遭到罢斥,新政第二次被废除。罢相后,章惇改任越州知州,在赴任途中即被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后来再贬往岭南为雷州司户参军。崇宁元年(1102年),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两年后,又移来移去,先到越州,后又湖州。崇宁四年去世,享年71岁。

党争,历朝历代都存在,不单单一个宋朝如此,但宋朝应该算比较厉害的。围绕变法与否,王安石、司马光新旧两党斗争延续了几十年,影响极为深远。今日我们回望此处,除了需要实事求是剖析两派各自的见解,还要看到党争对理性的遮蔽,对人性的扼杀,对历史脚步的羁缠。以章惇为例,他本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人,但因先被王安石重用,便卷进党争不可自拔。初时,新党打击旧党尚有坚持改革的宋神宗掌握大局,还不至于太出格;但后来的党争,基本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的,旧党无情打击新党,也是因为有巨大的后台。熙宁变法断断续续,历时十几年,与高层变动大有关系。

新党、旧党之争此起彼伏,对国家,对个人都是一种损害。以章惇、苏轼的关系来说吧,他们本是朋友,但章惇属于王安石变法派的骨干,苏轼则被归为元祐党人,两个人便决裂了。新党旧党彼此借鉴整人的招数,不失时机进行报复。比如,元祐中旧党罗织成“车盖亭诗案”,新党则也相应地制造了“同文馆之狱”;元祐旧党将新党八九十人的名字“榜之朝堂”,谓之“亲党”;绍圣初,新党亦籍定元祐党数十人,蔡京为相时更有“崇宁党禁”、“元祐奸党碑”。

宋代的治国理念,与前后朝代相比虽有好多不同之处,但并未突破兴亡的窠臼。以党争来看,那种怪圈周而复始,没有寻求到一种使人正常表达思想的途径。从个人的人格来看,不论新党还是旧党,好多人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这不是个人德行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制度、体制问题。参与党争的人,摆出公允的架势,以道德为棍棒,丑化他人美化自己,无疑把道德看成了关键。

章惇,不过是党争的牺牲品,哪里谈得上“奸”?在非彼即此的背景下,在强调“祖宗之法”的环境里,“奸”也好“忠”也罢,不过是一种帮派标签。

良史的界域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公元前607年,作恶颇多的晋灵公对主政大臣赵盾的屡次劝谏极为不满,派人刺杀赵盾。赵盾被迫逃亡。就在赵盾出逃期间,其族人赵穿将灵公杀死。赵穿弑君后,赵盾才回来。晋国史官董狐在史册上记为“赵盾弑其君”。赵盾当面否认“弑君”之说,辩解灵公之死与自己无关。董狐解释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认为,赵盾虽没有亲自杀死晋灵公,但他是“正卿”,逃亡时还没有越出国境(仍然承担防止国君被杀的责任),回到都城后又没有追查凶手,因此应负“弑君”的责任,记录为“赵盾弑其君”是合情合理的。董狐说明理由后,赵盾不再争论。因此直到现在,史策上记载的此事,仍是当初董狐先生的“赵盾弑其君”。孔子评论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即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左传·宣公二年》)从孔子对董狐及赵盾的赞赏看,他对良史和良大夫是很推崇的。然而,不论良史还是良臣,皆不易得。

再举个比“赵盾事件”早发生了50年的事情。还是《左传》中的例子。《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庄公与国相崔杼之妻棠姜私通,崔杼于齐庄公五年(前548年)组织人杀死了齐庄公,然后立齐庄公之弟姜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自己担任右相,独揽齐国大权。崔杼想在历史记录中做点手脚,把人为的灾祸说成自然现象,希望太史伯将此事记录为齐庄公病死。太史伯“花岗岩”脑袋,如实记录为“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太史伯。继任的太史仲依然照实记录,又被崔杼杀死。继任的太史叔还是如实记录,也被杀害。继任的太史季仍坚持如实记录。崔杼无奈,只得作罢。这个时候,齐国的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因为如实记录,死了三个记录者,觉得太史季的结局也不可乐观,准备接替太史季继续如实记录。太史伯等四兄弟和南史氏追求历史真实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感召着人们。

何谓良史?不媚俗不媚权,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真实就是良史。我觉得,不易的所在即在于此。换句话说,做良史不是宣誓一下那样简单,而是和得失紧密联系,要有所失,甚至是牺牲生命的“大失”。有失,就意味着不易。具体说,社会政治环境,治史者本人的德行都会起制约作用。其一,史家要有相对的独立人格,不因某一人与当权者的龃龉或乖顺而成为与权力关系的范例,或者成为最高统治者塑造史家的模式。比如,崔杼杀了太史伯后,他的几个弟弟仍然照实直录,并没有以为太史伯的命运就是所有史官的命运。在这里,崔杼仅仅是干涉史家记录的一个特例;崔杼杀掉太史叔以后,也没有气急败坏的从朝中撤掉太史一职,而是仍然让太史季参与其事,同时也没有一直杀个不停。设若史官没有独立性,所谓直录只能是幻想。

当然,崔杼也许未必不想将史官全部杀死,未必不想用强制力量撤掉史官一职,但环境不让他任意作为。“赵盾弑其君”的年代,正是思想多元化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不是标榜思想自由的幌子,当权者在这种环境之下,对史料的裁剪不会以自己的观点为是非。《左传》记述晋灵公时并未隐其恶,也没有颂其善,而是详列其荒诞暴虐之事。可见其褒善砭恶实事求是,不因身分高低贵贱给予不公正的评价。董狐们固然值得称赞,但他们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刘知几认为,董狐擅名今古,有赵盾成其良直,如果不是赵盾“为法受屈”,董狐不仅做不成“良史”,弄不好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司马迁作《史记》时,虽然已经不是董狐时代了,但仍然敢对当朝帝王汉武帝说三道四,不能不说那时的环境中依然存在些许《左传》时代的流风余韵。

同类推荐
  • 明初公侯

    明初公侯

    自古穿越者,都要改名,他也改了,而且改了两次。穿越到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长沙府一个社会人身上。一位智多如妖的商人父亲;一位勉力维持家里和睦的母亲;一位高中解元的大哥;更有一位来历不明的贴身丫鬟……原本小富即安的秦武怎么融入这个家庭?怎么在明朝立身?怎么得到明成祖的赏识?且听细细道来……
  • 窃一方净土

    窃一方净土

    公务猿穿越的真实的海贼王,金融专家穿越的帝王。古今中多少人在潜规则中挣扎……自己也当君临天下,坐拥金山美女,指点大好河山……而机会自从那一次潜规则开始……
  • 大唐权相

    大唐权相

    大唐盛世,文采风流,四方进贡,天朝得成!为救兄弟,祝雪峰冒死穿越到唐朝,却发现在位的是一个史书从未记载的皇帝。是尊重历史,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还是颠覆定数,开辟新的圣朝?权谋如同剑影,他从一个小小的殿中侍御史成长为一代权相,玩弄天下如股掌,却是否最终逆得了天命?
  • 破阵乐之塞上曲

    破阵乐之塞上曲

    这是朱门贵胄的峥嵘岁月,这是苍生黎民的荣辱沉浮
  • 将军语

    将军语

    若今生乱世如麻尔虞我诈便许你来世锦绣荣华满城烟花君可愿白衣饮茶清风瘦马在唱一曲六月雨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汾北爱情傻瓜

    汾北爱情傻瓜

    对于很多人来说,刚离开校园,初入社会的几年是他们懈逅今生伴侣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还是一个做着天真梦的爱情傻瓜吗?当感情和尊严发生冲突,我的宝贝女同胞们,你会怎样选择?
  •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

    摇曳多姿的世界舞蹈

    历史对于整个人类,就像记忆对于我们每个人一样,它说明我们现在做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以及我们过去是怎样做的。因此谁要想了解世界,就必须知道它的历史。
  • 永恒之暮

    永恒之暮

    千古无一的少年郎儿摘下无上王冠,孑然一身行于人王各道。化红妆的黑小丑自屠心性,沉沦无尽黑暗寻不得救赎之光。半张脸的当世美男居于后堂,左手佳肴右手摘明月。好烟不沾酒的邋遢神父阅尽韶华伊人,折心折身折命折运折花折烟不折剑。永生的君王有鹿与黑鸦,安静地搅拌着一碗黑糠糖面。
  • 春之声01

    春之声01

    《春之声》(人生变奏曲)情节曲折,背景广阔,文笔优美,描述了陈烽与斐斐微妙曲折的爱情故事。斐斐情怀细腻,多愁善感。陈烽心情沉闷,事业心强。在他们的家庭上都存在着他人不可知且不可理解的矛盾,加之他们都很单纯,以至使他们的爱情没有结局。其兄张其荟与张莉莉也有一番动人的爱情故事,最终结合在一起。其妹张其芬经过一番发奋,终被高考录取。丘琼的性情变化很大,她不甘于落拓的生活,后与多人发生不正当关系,最终抛夫离子,去过那种二人天地的快乐生活,其夫旻儿终被生活折磨成一个木偶人,因生活之拮据,他竟捉蛙煮食,以虫为餐。而陈烽不甘于消沉的生活,毅然踏上求知之路,在去淮河源的途中巧遇了霞,就与霞相互倾爱,霞放弃了高考的机会,一路陪同他,为他整理画卷、抄写书稿,不久满载而归,于是,他们就有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 浮世酒馆营业中

    浮世酒馆营业中

    我有一壶酒,包含世间百味,你想尝尝吗,那你的故事来换。浮世酒馆,开始营业。
  • 北宋第一狠人

    北宋第一狠人

    北宋,一个悲情的朝代。靖康耻,犹未雪。泱泱国朝,岂容外族欺凌。现代小白领叶昂,魂穿到了北宋,成了一位衙内。开启了狂挽北宋的辉煌之路。凡江河所直,日月所照,大宋铁骑必将踏破!!!
  • 你是全世界的偏爱

    你是全世界的偏爱

    【本书已停更】君陌泽是君家三少爷,商业奇才,却不近女色。 人人对他既恭敬又惧怕,每个人都认为,他会孤独终老。 只有少数人知道:君陌泽有个老婆,那是他的心尖宠,并且,他,是个妻奴,怕老婆,而且是很怕的那种……君陌泽从没想到,在他二十五岁时,会遇到古月兮,并且,心也被拐走了。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女人,他嗤之以鼻,可他却对这个傻丫头,上了心。某次,君少接了一通电话:“君陌泽,我摔倒了,脚现在好痛,快回来帮我吹吹!”男人立刻甩下会议室里的高层们回家……(1v1,双洁,甜宠)
  • 这个冬天不再冷

    这个冬天不再冷

    讲述一民营企业家银行贷款即将到期,却筹不到款还。迫不得以找贷款公司借款,却陷入了对方设下的圈套(收购股权),朋友帮忙却连朋友也陷了进来。朋友因为其他事被捕,为了还朋友情,最后却越陷越深……公司被控股后,实际控制人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种种手段打压各股东,想让各股东转让股权。实际控制人勾结国际资本运作上市,“上帝要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前期建立老鼠仓等,通过上市募集大量资金大建厂房购买设备,为了降低成本,不给大部分员工买社保等。实际控制人借钱用杠杆融资炒自己的股票,最终爆仓……最后企业家又重新夺回了自己的企业。富二代在这场斗争中从不懂,学习,最后接手的过程。同时演绎一段纯真的感情纠葛。
  • 泛古异界之东玄大陆

    泛古异界之东玄大陆

    想看设定第一章看起,不想看设定的第二章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