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超脱的生活,就是要使自己的内心与情感不受每一次境遇的波动而漂浮不定,也就是说不要随波逐流,要始终掌控好自己的情感这匹野马,这样,你就不会因为世间和时代的异动与变化而困惑不堪。
远离喧嚣,给大脑洗个澡
尼采在《心灵的隐居》里这么描写道:“每一个杰出的人都会本能地寻求自己的避难所与隐居处,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从芸芸众生中,从绝大多数中解脱出来;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忘记‘人’的准则,脱离它的束缚。”
这段话说明了远离喧嚣的必要性。现在的时代,我们几乎找不到隐居的可能性,因为全球没有一处是能够让你隐居的了,网络的侵袭,我们没有更好的隐居处。即便如此,“睡觉”也是人们短暂的隐居手段。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你暂时地远离人群,在芸芸众生中解脱出来,此刻一切都属于你,你是自由的。所以,不妨在睡觉的时候自由畅想,自由发挥。这样的目的在于你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下作自我的内心调整。
1873年,尼采准备写他的题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系列论著的第一部,材料都弄得差不多了,并作了大量笔记。
五月初,正打算动笔时,身体状况突然变得很差:头痛剧烈发作、眼睛不能经受任何光线,几乎成了瞎子,他完全无法工作。
这时的尼采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他的身体状况表明他可能以后将无法再写作了。他需求休息。于是他把闭上眼睛,默默地休息着。对于休息,尼采的理解是:这是对工作的一种调整,随着身体和脑袋的变化而做出的临时性调整。
正当尼采躺在床上静静地享受那种与病魔做抵抗快感之时,奥弗贝克和罗蒙特来到了尼采的床边,都想尽最大力量帮助他,照料他。但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不能长久守在他身边。这时正在意大利旅行的戈斯多夫也闻讯赶来巴塞尔照护尼采。
戈斯多夫为人沉默寡言但忠于友情,虽富有而生活简朴,具有高尚的人格。正巧此时他可以不受日常工作的羁绊,于是他在生活上照料尼采,同时充当尼采的记录员。他按照尼采的口述把原话记录下来,然后再整理成篇。这样的生活状态,在尼采看来已经是在休息了,他处于半休眠状态,一边享受着睡眠给他带来的轻松,一边嘴里背诵着脑海里积淀下来的语言,他的朋友一边帮他记录。
到6月底,《不合时宜的思想》完成了,稿子送到出版商那里,8月出版。这是尼采第一次采用这种依赖别人的方式写作。也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状态做了调整,在这之后,他经常采用这一方式写稿件。
尼采的调整不单单通过睡眠,而是通过脑部的大量休息,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这样,尼采才能把一系列哲学思想传递出来。如不然,估计尼采还没传递完他的思想,身体早已经枯竭了。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短暂的休眠,让脑子暂时的得到休息,然后再做出生活调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发展。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我们一般人只看到尼采疯狂的一面,认为疯狂就是心急,其实不是,尼采对待哲学有着像狼一样沉稳的一面。他的大量哲学分析都来源于诸多资料分析,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也是细腻的。他知道,心急做不好一件事情。
生活中,我们不免心急气躁,特别是在这个急躁的年代。但是假如你认识到心急的危险性,你就应该选择淡定,把心态放平。在某种意义上,淡定也是一种休眠,暂时把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从而起到调整自我的作用。
把事情看淡,重整旗鼓
很多人们认为的严重的事情,往往并没有这么严重,只是人们的内心把事情夸大化地想象了而已。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一次内心的调整了,这样的调整需要我们暂时的休眠。为了做到这点,我们要在心态上做到“把事情看淡”。
当你把事情看淡后,你就不会过于夸大地区想象这件事情了,因为你的内心已经有了“无所谓”,所以对于事情的结果会处于平衡的认知和接受状态。
努力转移思维,让内心放个小假
人们一直跟着自己的习惯形式,是因为人们没有做自我调整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做自我调整,我们要学会转移思维。
转移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思维的实用性上,而在于思维的方式上。因为当你把思维转移后,你脑海里对原先的那件事的思维便可以得到“放假”了,所以,当你再次回到原先的那件事时,你会发现有新的感觉,你会因为这次对这件事的小休息而产生更高的认知,得出解决方案。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释放,也是人类精神与感情的代言者。
若无音乐陪伴,人生会失色不少
尼采对音乐的理解很真诚,他觉得每个时间段有每个时间段的音乐。尼采在《音乐与人生》一文中这样说道:“‘善良古老的’年代并不存在了。或许它在莫扎特那里会成为一种绝响……啊,真不知是什么时候,这一切竟然顷刻间变成了过眼云烟,可是,谁又会怀疑,在对贝多芬的理解和欣赏不断变化的同时,这些会消失得更早呢!”
正如尼采所说的,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元素(诸多元素中的一些元素)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过眼云烟。但是音乐始终伴随着我们,因为音乐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精神和情感,我们的灵魂需要释放。
尼采的一生对音乐的需求是不同的。儿童时代的尼采,是通过父亲认识音乐的,父亲不停地给尼采弹钢琴,直到父亲去世之后,尼采还经常梦到父亲伴随着一种音乐从墓地里走出来。这是音乐给予尼采的种种精神和情感。
到了伯恩大学期间,尼采更是亲自创作音乐。刚到大学时,他还积极跟人组建了自己的小乐队,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尼采选择了远离大学的同学们。
更值得一提的是,尼采还认识了当时著名的音乐家瓦格纳,那时的尼采对这位音乐家毕恭毕敬,并成为了好友。他们彼此畅谈心中的情感与观点。尼采对瓦格纳的音乐评论,让瓦格纳顿时喜欢上了尼采这个小伙子。
但是,随着尼采的阅历和对情感需求的增长,尼采便不太看好瓦格纳的音乐了,转而喜欢上了另外一个人的音乐。他叫加斯特。
1886年,加斯特创作了一部歌剧《威尼斯的雄师》,想把它打进德国的剧院去,这时正在德国奔忙,但遭到一个又一个剧院的拒绝,因为加斯特的心情十分沮丧。
尼采获讯后立即写信安慰老朋友:“回来吧,回到孤独中来吧!我们俩都知道怎样在这种孤独中生活,也只有我们懂得怎样在这孤独中生活!挡住您去路的是瓦格纳,还有那种随着‘帝国’的建立而日趋增长的德国人的粗鄙和迟钝。勇敢些,别垂头丧气。请相信,至少我信赖您;我需要您的音乐,没有它我就无法活下去。”
尼采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总离不开音乐,而人生的没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
人们之所以因为需要音乐,是因为希望通过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当然,我们还有其他方式可以做到发泄情感和表达精神,但是没有一种形式能如音乐一般悄无声息地穿透心灵。或许,语言表达不了,或许文字也道不清,但到了音乐这里,情感和精神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释放压力,找到了放松心情的方式。
随心听音乐
音乐是人们的情感和精神的代言,那么可以这么认为,人们判断音乐的好坏的标准是:是否能准确代表你的情感和精神。
居于以上对于音乐的定义,那么我们听音乐时随自己的心去听音乐才是正确的。有些人喜欢跟随潮流去听音乐,结果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么的黯淡,得不到任何养料。只有跟着心情去听音乐,才真正地感受音乐,音乐也不会离我们很远。
在适当时听适合的音乐
最好的利用音乐方法,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听适当的音乐。比如,你心情烦躁的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需要安静时,可以跟随思绪去听一些轻音乐;而当你需要爆发力量时,可以选择爆发力比较强的摇滚乐……各取所需,不断提供我们内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