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尼采却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他时常跟艺术家一样,时刻叩问自己的心扉,积极思考真实的自己,认清自己,并试图找到自己。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和揣摩,尼采发现自己更适合研究哲学。他这样说道:“唉,亲爱的朋友,我几乎没有什么称心如意的事;孤独,不尽的孤独,我不得不在心中一遍遍地咀嚼它们……”
所以,当他获悉巴塞尔大学空出一个哲学教授名额时,不觉大喜。他怂恿洛德申请巴塞尔大学语言学教授席位,而他自己则打算改任哲学教授一职。这样既满足了他向哲学转向的愿望,两个朋友又可以再朝夕相处。但这个努力没有成功。尼采感到十分沮丧。直到最后,尼采不得不辞掉教务工作,全心研究哲学。这是尼采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一次自我反思,并通过哲学来认识自己,认识人类,认识世界。
尼采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点通过尼采的哲学成果证明是正确的。尼采之所以能正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完全在于他有着如艺术家那样的精神,时刻真实反映本质,不断激励自己。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认清自己的过程,如果连自己都不认识,那么你的生命势必会迷茫一片。
思考
对于自己的生活,除了行动以外,我们还需要思考,要做到如艺术家创作艺术一般,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激情地创造未来。
审视
尼采即便如此疯狂地反对之前的哲学,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一位自我怀疑的人,他时刻怀疑自己的学说是否正确,所以才有了一次次的哲学论证。
人的一生总会随着自己的习惯、意愿相呼应地跌跌撞撞进行着。之所以会跌跌撞撞,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缺点,这些缺点跟随着生活变成了习惯。所以,当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身上还有这么多缺点。认识到自己之后,那就好办了,剩下的只有努力了。所以,审视自己,就是像艺术家一样去设计生活。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挖掘真实的一面。
规划
规划,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说规划赶不上变化,其实持这种想法的人对规划二字理解错了。他以为规划的意思是,先给自己定一个规则,然后按照规则去做事,其实应该是先给自己一个大的方向,然后在变通的同时不偏离自己的发展原则,这才是规划。
艺术家要求自己的艺术要正确的反映出人的内心。规划可以说是人们的一个衡量尺,当你规划到位之后,在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有一把尺子衡量真实的你是什么样的,当你按照规划做事的时候,你内心就会在自我参照地设计好你的人生艺术。
世界是真实呈现于你们面前的,也只在你们面前,它才会揭开神秘的面纱,向你们展示堪称精华的一面。
从明天起,关心衣食住行
尼采在《致现实主义者》一文中这样说道:“那一座山、一片云的‘真实’又是什么呢?清醒的人们,你们能够将对那山那云的幻想和那些人为的添加物抽离吗?你们能够将自己的出身、历史以及学前的教育,甚至是你们的整个人性和兽性统统遗忘吗?”
很显然,这是不能的,因为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出现在你面,我们只能真实地接受它,不用过多地去幻想那些虚无的事物,因为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更好地利用真实的事物,才有真实的生命发展下去。
比如,每天的柴油酱醋都是我们真实接触到的,我们应该更加在乎这些东西。人们之所以不怎么看重这些底层的平常都用到的东西,是因为觉得这样的东西天天都可以看到,所以就变得不值得了。其实,生活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东西的存在,你的人生才能如此健康地走下去。有人幻想的天花乱坠,但是却不会实际去行动,所以永远只呆在脑海里,没有实际意义。所以,用心去关注我们身边的衣食住行吧,这能让你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1885年的10月底,尼采前往佛罗伦萨去见保罗·莱兹克,在那儿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到了11月份,尼采回到尼查,在不断的旅行之后终于又安定下来。然后继续写《在善恶的彼岸》一书。
圣诞前夕尼采给妹妹写了一封很伤感的信:“又到了圣诞节,想到自己还必须一如过去七年那样,继续像一个流放者、一个愤世嫉俗的大众的蔑视者那样生活下去,真感到伤心。现在再也不会有人为我的存在而担忧了。”
圣诞这一天,天气很好,刚好在中午尼采收到妹妹寄来的礼物,一只带表链的小巧玲珑的怀表。他立即把表链挂在脖子上,把表装进背心口袋里。他迫不及待地拆开妹妹的来信看了起来。由于眼睛不好,他没有注意到信中还夹有钱。直到过后母亲来信告诉他这回事,他才知道自己让钱掉在地上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他请伊丽莎白原谅他这个“冒失鬼哥哥”,风趣地说:“我们希望有一个贫穷的老太太恰好路过那里,在人行道上发现她的‘小童耶酥’。”
从此,尼采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不正常,他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物质生活。他明白了物质基础是支撑他创作的必须。于是他开始节约起来,并积极跟出版商讨要稿费,之后,他还得到了一次私人的捐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
尼采与中国文学家胡适的观点有些相同,胡适认为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基础。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物质上的追求,那一切精神都是空想。尼采把科学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行为,而科学证实决定物质基础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眼光放高了,满脑子的都在想如何实现精神上的享受,然而物质上却跟不上,这显然不符合发展结构。我们应该在注重物质后,再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注衣食住行并非叫你不注重精神上的丰富,而是要有条理地去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样才能有序、健康地发展。
正确认识物质文明
很多人不愿意提物质,一般都会这么说:“提钱多俗气啊。”这类人骨子里把物质与文化自行分开认识了。其实,物质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物质与科学相联系,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物质的丰富与否。尼采认为科学的作用在于不断使本质暴露。所以,物质的丰富其实跟暴露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而科学的目的也是这样——让物质得到暴露。所以,这是一项文化素养要求极高的工作。
细心消费物质
尼采辞去大学教务工作之后,一直很注重物质的消费问题,他学会做饭,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物质得不到满足,然而,当我们积极去消费仅有的那点物质后,你会发觉,其实人们的身体需要的物质并不多。但前提是要我们细心去分配这些物质。
比如节约,就是分配物质的一种手段。这些手段充分显示出关注物质的智慧。只要你做到了节约,你的内心才有对衣食住行关注的欲望。
时刻注意储备和支出的比例
尼采的书稿出版一般都是自费出版的,他往往精心计算好费用,然后在根据情况做出支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足够的物质储备去出版自己的书稿。
其实,物质储备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人都说“我要学会存钱”,但是一直以来都没办法存入多一分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输出与收入进行比较。存储物质最大的关键在于支出与收入的对比。当你支出的时候思考储备情况,你会有选择地做出支出的行为,是否支出成为了你对储备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