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预测活动就已经存在了,我们的祖先就以各种方式预测未来。从预测研究的发展看,人们对预测的研究先后经历了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四个不同的阶段。
预测科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才真正进入萌芽时期,当时的预测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哲学的纯理论与纯学术的研究上,没有更多的具体应用。到了6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令人担心的不良后果,预测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关注,预测的方法逐渐完善,预测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直到今天,预测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新兴交叉科学。
一、预测的概念
预测是现在对事物或者事件的未来行为与状态作出的主观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就其方法和结果来说,存在科学和不科学之分,例如求神、占卜等预测方法就是不科学的。科学预测是指根据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对预测对象的未来行为与状态,做出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的预测。预测都是对一定的对象进行的主观判断,所谓预测对象是指具有明确边界的预测系统或事物,例如宏观经济状况、市场销售量、产品市场需求等。
预测的目的就是为决策系统提供制定决策所需要的未来信息。为了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必须深入研究获取这种未来信息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所谓预测方法是指能够用于进行科学预测的规律,如定性预测方法、趋势外推预测方法。所谓预测技术是指将预测科学的规律转化为预测研究的手段,如概率统计、回归分析等。
现代预测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更为广泛和复杂的系统,是与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直接关联的系统,例如新技术开发、能源的综合利用、新产品的市场前景等,这些都要求预测者不仅利用已经掌握的规律来预测未来,而且还要探索如何发现规律的规律,以使人们能够掌握更多的预测未来的规律。
二、预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
尽管由于预测对象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归于不同的预测领域,不同的预测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们在预测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但就预测的整体而言,预测科学是有一定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基本要素之间还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
预测离不开做出预测的主体即预测者,同时,预测是对预测对象做出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科学中必然存在着预测对象,因此,预测者和预测对象就成了预测科学的基本组成要素。要使预测者对预测对象做出科学的预测,预测者坐在那里苦思冥想是办不到的,而必须使预测者和预测对象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在预测者和预测对象之间,要有大量的信息流通。正是这种大量的信息才使预测者和预测对象构成了矛盾统一体。
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从而处于一定的层次。因此,预测者和预测对象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即预测系统不但具有明确的边界,而且必然处于一定的层次中,并且该系统还与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信息输入方面,还包括信息输出方面。由此可见,信息也是预测系统的基本要素,是预测者与预测对象之所以构成预测系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预测结果,不需要得到预测结果的预测系统是不存在的。
归纳起来,预测科学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构成:预测者、预测对象、信息、预测方法和技术、预测结果。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预测科学的基本结构。这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预测的基本结构是如何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才能得到科学的预测结果,这就是预测的基本程序。
为了获得科学的预测结果,这一目的性活动构成了科学预测活动的发端,它是预测活动全过程的动力,并推动着预测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旦获得科学预测结果,预测活动便终结。因此,预测结果既是预测活动的发端,又是预测活动的终结。
人们为了获得预测结果,必须把握层次性与边界性原理,明确预测新系统的边界,确定该系统的层次。所谓明确的系统边界,是指划定预测对象的预测领域,确定预测领域的范围,给出预测区间的期限。所谓确定预测的层次,是指找出预测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明确预测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明确了预测系统的范围,自然就确定了该系统的内涵,确定了该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根据层次性原理将预测系统划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子系统。对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就能够确定各子系统的功能和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整体效应。总之,明确了预测系统的范围,就可以对预测系统进行结构上的功能研究与时间序列上动态变化研究。
三、影响预测的因素
从决策的实践结果看,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预测结论与决策实践的结果相符合,这种情况的预测称为成功的预测;另一种情况是预测结论与决策实践的结果不相符合,我们称为失败的预测。人们在预测活动中,成功的预测包括那些自毁灭性预测。所谓自毁灭性预测,是指由于人们根据事态的发展,预测到某种结果将要出现,而这种结果是人们极不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就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有效阻止这种结果的出现。也就是说,正是预测到了某种结果,才使得这种结果出现毁灭了,这样的预测称为自毁灭性预测。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预测结论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为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未来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但是,预测并不能代替决策。由于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预测结论通常只具有概率的统计性,如何把预测结论的未来信息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关键在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能力。
影响预测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受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的限制
客观规律(真理),就其主观方面的意义而言,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一般来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运动与变化,尤其对比较迅速变化的认识,总带有较大的偏差,很难达到“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因此,预测的成功与否总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随着人对客观规律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渐实现“概念与实在的统一”,预测结论的准确性就会越高,预测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2.受客观事物随机性事件的影响
根据随机性原理,客观事物存在着向各种方向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可能性。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能是渐变的,也可能是突变的。在渐变的情况下,预测会相对容易一点,但是在突变的情况下,预测是比较困难的。例如,晶体管的发明与应用,对电子学及其应用技术产生了飞跃性的影响,这是很难预见的。由此可见,具有突变性随机性事件的发生,会影响预测结论的精确性。
3.受预测技术和方法的影响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预测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预测技术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和发展。预测方法不仅包括定量方法还包括定性方法,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运用主观性特征比较突出的定性方法。因此,要提高预测结论的准确性,保障预测的成功性,就必须重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4.受信息偏在性的影响
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都是不对称的。由于主体本身的能力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就相同的信息经过处理和得出的决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由此发出的新信息将继续扩大这个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单方面就是信息的不完全性,也叫信息的偏在性。研究任何一种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必须充分注意信息的偏在性,预测也是一样。
5.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预测活动会受到技术、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技术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后果的影响。这些社会因素不仅会影响到预测结论的精确性,还会制约预测成功与否。例如,我国大飞机项目,作为国家战略需要,早就被预测到,但是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导致项目中途下马,而现在又重新上马。
6.受预测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预测活动实质上是人的智力的一种高度活动,所谓预测技术、预测方法和预测模型只不过是人的智力活动一种物化表现。无论预测者是否意识到,每个正常的人头脑中都有某种预测模型,并以这样模型认识和预测事物的未来。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智力活动方式也不同,所做的预测也不同,预测的结论也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