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很多人都知道,炎热的夏季,一场大雨过后,空气会格外清新凉爽,雨水蒸发还会带走地面的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人们为了消除一天的疲劳,希望晚上能够睡个好觉也照此仿效,在室内地面泼水,以达到降温之目的。其实这种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这是因为水分的蒸发,要依赖空气的流通。一般家庭居室面积本来不大,加上受墙壁、家具等影响,室内的通风条件远远不如室外好。室内空气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流通受阻,水分无法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不仅使室内温度增大,人们感到更加闷热难当,且还易让室内地面上的细菌和尘埃随着水分飘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比泼水前更浑浊,对人身体十分不利。
④凉席越凉越好
人们在凉席的选用上也是有讲究的。凉席并非越凉越好。凉性大的竹席,更适合中青年人。老人、小孩及体质弱的人不宜用。
婴幼儿最好睡采用灯心草、蒲草、马兰草等编织而成的草席,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弱,对冷热的适应力较差,竹席和牛皮席往往容易使孩子着凉,不宜选用。
另外,草席也较适用于老人,以及体质虚弱的人。但草席容易长螨虫,新草席使用前,最好在阳光下暴晒,反复拍打数次,再用温水拭去灰尘,在阴凉处晾干后使用。每晚睡觉前应用温水擦拭,除去灰尘和汗水。
专家提醒,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凉席,使用时室温都不宜过低,尤其是不要长时间开空调,否则,将导致“凉上加凉“,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一点对体弱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⑤睡前用凉水抹凉席
夏季有睡凉席习惯的人,临睡前总喜欢用凉水把凉席、草席、竹席等抹湿,认为这样入睡会凉快些。
其实,炎夏天气,人们不停地出汗,在睡床不干燥,空气温度大的情况下,再用湿布抹凉席,会更加增大睡觉环境的湿度,很容易滋生细菌。
要知道,人出汗时毛孔是张开的,如此一来,霉菌及其他细菌更易侵袭人体,使人生病。
正确的做法是,第二天醒来后,用净水擦拭凉席上的汗液,然后放置太阳下晒干,或自然风干,晚饭后放置室内,备晚上入睡之需。
7.把秋乏拒之门外
秋天,地气清肃,自然界的阳气由发散趋向收敛。气候凉爽,较之炎夏酷暑,人们睡眠的气候条件大为改善。但有些人,只知道秋爽宜睡,却不注意秋季睡眠的方式方法,不仅辜负了凉爽宜睡的条件,而且不利秋季的养生保健。因此,讲讲秋季的睡眠之道,还是很有必要的。
古代养生学家认为,此时睡眠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的生长,使肺气得以舒张;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睡觉,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要经常开窗通气,使室内空气流通,以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头晕、疲倦等。
此外,要保持睡眠充足,神志清醒,以应收敛之气。
秋季睡眠总的原则是——早睡早起,以应秋候。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就是说,在秋季的这三个月中,秋爽气清,万物收藏,人的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经过一个相对少眠的夏季,秋季能注重搞好睡眠,正好借此予以补偿。
一定要认识到,凉爽的秋季虽然有利于睡眠,但睡眠则不会因秋季的到来而无条件地来“照顾”你。要在秋季真正实现睡眠好,那还是很有讲究的。
人体会根据不同的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产生不同的反应,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机体的平衡。
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能量。
到了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也因此感到非常舒适,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人于是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
既然秋乏是机体补偿盛夏季节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那么,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措施,尽快适应和化解秋乏。
(1)保证充足的睡眠
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上床入睡,睡前可以用热水汤烫脚,促进安眠。以比夏天早睡1小时睡眠为好,并保证早睡早起。
另外,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更要午休。古代养生家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老年人睡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2)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早晚为好。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运动量不大的简单运动为好。伸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
(3)注意饮食营养“
秋主燥,故秋季饮食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秋天为防肺气太盛而伤肝,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食物,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对增强肝脏功能有益。除此之外,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也很重要。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和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肥肉等。从中医上讲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不仅会加重肠胃负担,还会使体温、血糖上升,会使人萎靡不振,产生疲惫感。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胡萝卜、大白菜、苹果、海带等蔬菜、水果,果蔬中的维生素作为辅酶,能协助肝脏把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尽快排除掉,同时蔬菜和水果为碱性食物,其代谢物能中和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多吃含钾食物,如干果、豆类、海产品等,它能维持细胞水分,增强其活性,有助于机体恢复生机。
适量吃些含咖啡因的食物,如茶、咖啡、巧克力等,它能增强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再有,还应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实,秋乏状态与人体缺氧有一定的关系。室内放置一些能吸收二氧化碳等废气的花草植物,如盆栽柑橘、芦荟、吊兰、斑马叶、橡皮树、文竹、绿萝等,对缓解秋乏也有所功效。
8.如何打造冬季的优质睡眠
冬三月,水冰地坼。此时,天地进入到“生数皆终”的极变状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逐渐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寒冷的袭击,养精蓄锐,以待来年的春天孕育生机。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人类也与自然生态一样,冬季昼短夜长,人的睡眠时间相应增多,合理调节睡眠将有利于身心情志的调养。
(1)应适当“早睡晚起”
专家建议,在冬季,老年人应该适当早睡晚起,但所谓“早睡晚起”绝不是提倡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精神疲劳和人体疲倦,致使代谢功能下降而危害身心健康。老年人只需要比平时早1~2个小时睡、晚1~2个小时起床就已足够。
适当早睡是保证睡眠充足的关键。冬季入夜后气温陡降,经常“开夜车”的加班一族应适当调节睡眠时间,尽量早睡。早睡对于避开夜生活过度疲劳和劳累而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于导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发生,都有积极的作用。临床发现,目前门诊不少看呼吸感染的患者都是喜欢熬夜的青壮年,这也从侧面说明冬天疲劳作战、晚睡早起会让人体难以抵御疾病入侵。
(2)太早晨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气温低,天亮较晚,在日出之前,林中植物尚未进行光合作用而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气层在天亮前结构稳定,空气中积存了一天一夜的二氧化碳等各种污染物质;凌晨霜寒重、雾气浓、空气质量差,这时外出锻炼容易遭受寒气、雾气和浊气的伤害。这些都可能会诱发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老年人本身抵抗力较弱,如果太早起床晨练很容易‘中招’。
(3)注意暖脚
冬天,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晚上睡不着觉。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睡觉时,就会觉得浑身冰冷,大脑兴奋,入睡困难。
冬天多穿棉鞋,少穿皮鞋。棉鞋恒温保暖,柔软舒适,而皮鞋散热较快,皮革生硬,不利于保暖。
睡前热水浴足。人体脚部有36个穴位,集中着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反射区和反射带,与大脑和脏腑器官有密切关联,热水浴足能活血通络,兴奋副交感神经,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
暖水袋。睡觉时在脚的旁边放置暖水袋,不仅能够增温,还能起到恒温的作用,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4)不宜穿很厚、很紧的衣服睡觉。
这是因为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睡觉时若穿很厚、很紧的衣服,无疑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
另外,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即使盖上较厚的被子,也会感到寒冷。
另外,寒冷的冬季,外界温度较低时,皮肤表面会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与外界空气对流,引起身体发冷。
而棉质睡衣会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可阻挡外界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层的对流,并在衣服与肌肤间形成“小气候“,从而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优质睡眠。
(5)勤开窗通风换气
寒凝大地,冷气袭人,有些人为了防寒保暖,不注意打开门窗,致使室内长期得不到更新换气,造成房间空气非常浑浊,氧含量很低,二氧化碳却很高。
据测定,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里,如果门窗紧闭,有3个人在室内看书,3个小时后,房间内二氧化碳增加3倍、细菌增加2倍、灰尘增加9倍,还发现其他物质20余种。在这样浑浊的环境中睡觉,大脑氧气供应量不足,自然睡眠质量不高,醒后还容易发生头昏脑涨等症状。
(6)不要蒙头睡觉
冷天,不少人因为怕冷,睡觉时头也缩进了被窝里,这种蒙头睡觉的习惯很不好。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蒙头睡觉,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就变得混浊不堪。
这样,人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9.时辰养生的秘密
(1)清晨卯时需静养
一天当中,人最危险的状态大多发生在黎明时刻,因为此时人的血压、体温比较低,血液浓稠、流动速度缓慢,非常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调查报告显示,凌晨的死亡人数大约要占到全天死亡人数的60%。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5~7时正好为卯时,它正处在阴阳交替过渡之际;卯又属木,与肝相配,故此时津血潜藏于内,机体阴盛阳弱,人体非常需要安静休养,方能渡过这由阴转阳的关头。
所以,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尤其是年老体弱、危重病人,此时绝不可轻举妄动,免得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现在有许多中老年人,喜欢清晨起来锻炼身体,其实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不安全,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2)辰时、午时宜进餐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人们早晨起床、进食早餐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7~9时的辰时,因为辰时属阳、属土。此刻太阳升起,阳光的刺激使得体内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机体苏醒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各个部分(包括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趋于活跃与兴奋,非常适合人们起床运动、进食早餐。
而9~11时的巳时,则是一天中脑力活动的高峰期,因为巳时属火、属心,而心主血脉和神明,所以这时候体内气血旺盛、循环顺畅、思维敏捷。据有关研究,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早上醒来后的1~2小时内,达到头脑最为灵敏的阶段。
而11~13时的午时,虽也属火,但因与其相配的是小肠,而小肠又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午时是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最佳时期。由于午餐前后,人们大多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午餐的摄入量,不仅应该占到全天总摄热量的45%~50%,而且食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
此外,午时因环境气温较高,使得体表血管扩张,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应注意适当休息,以保证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未、申、酉、亥养五脏
13~15时为未时,未属脾,主运化、四肢和肌肉,所以这一时段气血精华,上可升至大脑、外能发散于四肢,所以未时,既适合人的脑力运作,又利于人的体力运动,因而,未时是人在一天中的高质量区段。
15~17时为申时,申时与大肠相合,主沉降,因而,此时不仅是排泄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机,还是一天中采用泻下法治疗胃以下(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因为,按照人体阳气昼夜盛衰的节律变化,从申时起阳气沉降,脏腑传导功能加强,故此时用泻下药可明显提高疗效。
17~19时为酉时,酉时属肺为金,故酉时肺气较旺,由于肺主皮毛,所以酉时体表皮肤、呼吸道等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再加上酉时由于从阳转阴,金性变化多端等因素,稍不注意即可出现病邪外感、机体过敏、情绪反常等病症,临床上各类患者体温出现异常波动,大多也见于此一时段。
19~21时为戌时,因戌时属胃为土,故它相对而言以宁静沉稳之气为主,这时候人们最应该做的养生之事,就是在进食晚餐之后,休息片刻以呵护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