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8月28日,江宁(南京)将军六百里加急的“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奏折到达京城。慈禧太后看了,便问身边的曾国藩:“这事真是太奇怪了。”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慈禧太后当即下令,严审此案,务必要审出个所以然来。但由于案犯张文详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此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于是各种传闻蜂起,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这就是刺马案。其案情牵扯到了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五六大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是晚清政坛上一道不可不尝的大餐。
1、刺马经过
1870年8月21日是大清“总督阅视武弁投射”的日子。但这天突降大雨,“总督阅射”只好推迟。第二天,天气转晴,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一大早徒步来到离自己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亲自阅射。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阅毕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
他身旁跟随的几名侍卫也并没有提高应有的警惕,当马新贻走到督署后院门外时,一人突然冲出人群跪在他面前,马新贻只略一看,就很不耐烦。因为这位同乡总像吃不饱饭一样经常来向他求助,这已经是第三次了。马总督并没有理他,而是径直向前走。武巡捕叶化龙便一把将这个同乡推开,同时有三个侍卫将此人揪到一旁,抽了他几个嘴巴,仅剩下的几名侍卫跟随着马新贻继续向前走。还没有走出三米外,又有一人,冲出人群,一边高呼冤枉,一边跪倒在马新贻脚下。马新贻正要去搀,那人突然从腿上抽出一把明亮的匕首来。也就是“说时迟那时快”的工夫,匕首就插入了马新贻的右肋。侍卫们在马新贻后面根本没有反应过来,马新贻已经啊呀一声,扑倒在地。
一名侍卫慌忙去扶总督大人,另外两名上前将刺客拿住。人群大乱,但刺客似乎并没有反抗的意思,镇静自若,并且还冷笑着看着马新贻被插后的痛苦表情。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凶犯捆缚。刺客很配合他们的工作,口中还说了一句成语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说完则仰天狂笑。在笑声中,他被人连拖带打的弄进了督署。
众人将马新贻扶起,其面已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右臂紧紧夹着右肋,身子抽搐,根本不能站立。侍卫们便取下门板,将其抬进督署上房。
喻吉三急差人飞报江宁将军魁玉和司道各员。消息传到魁玉将军府时,此老正在喝茶,茶碗掉在地上,脸色大变,就像是插马新贻的那一刀插在他身上一样。他飞奔督署探视马总督。其时,马新贻已经准备上黄泉路了。魁玉先是探视其伤口,发现匕首刺进右肋,深至数寸。随即转身出来,命捉出刺客,讯问。
刺客只回答了他两个问题,第一,名张文祥;第二,河南人。至于行刺缘由,这名叫张文祥的汉子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再三讯问,就不开口了。
魁玉恼火,他深知敢刺杀高级命官的人用刑具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但思想教育那一套,他这个武人并不在行。随即喝令将张文祥带往上元县讯问。
躺在床上的马新贻一只脚已踏上黄泉路,他叫来儿子,在喘息与不解中口述了一份遗疏,并请魁玉代呈朝廷。这份口述的上疏从22日下午开始,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告结束。期间,马新贻有无数次晕死过去,但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23日下午2时许,中医们终于无法挽救这位两江总督的性命,一命呜呼了。
从其被刺到死,只一天的时间。在这一天时间中,江宁官府大乱,医学界也大乱。因为要死的不是别人,是两江总督。大清自开国以来,这样高级的官员被刺事件还是头一遭。
这位两江总督在遗疏中首先向皇上汇报了自己的工作,特意指出,在担任两江总督两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前总督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帮助,以此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接着,他就谈到了曾国藩正在处理的天津教案,他说,当自己听到天津乱民冲进人家外国人教堂扰事时,恨不得去天津将这些乱民都处死,可一想到自己的职位所在,也只好天天生气作罢。
最后,他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自己遇刺的经过。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文字中不免有些不解之意。为什么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却要杀我?
这是一个疑问句,也正是这个疑问句拉开了刺马案看似真相的真相。马新贻到了阴曹地府,也不会想到,这宗案成了奇案。奇就奇在,该案没有任何可以让人信服的结果。
2、初审张文祥
张文祥一介草民,就在1870年8月23日后,得到了他有生以来从不曾想过的重视。负责审理他的人除了魁玉将军,还有藩司梅启照、署盐道凌焕、江宁知府冯柏年、署理上元县知县胡裕燕、江宁知县莫祥芝、候补知府孙云锦、候补知县沈启鹏、陈云选。第二天,魁玉将军又加派了臬司贾益谦、候补知府钱海永、皖南道李荣、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审理小组。
在平时,老百姓想要见上这些人一面比登天还难,可张文祥居然易如反掌地见到了这些人,并且是同时见到的。魁玉一面督饬司道各员继续会审,力图得到确供,一面立即拟摺,由驿六百里紧急驰奏朝廷。五天后,魁玉的奏摺到京。朝廷震惊。包括皇帝在内,都无法想象,身为两江总督,竟在督署重地被刺身亡,这简直就是千古未闻之事。
审理小组和平时一样,审了四天什么也没有审出来。魁玉只好在27日再次上疏朝廷,说,此人无论如何拷打,只字不说。即使有话说,也只是胡乱话。我疑心此人就是地痞无赖。
此奏疏刚刚发出,29日,他就收到了朝廷连发的四道谕旨。第一道:让他主持审理此案;第二道:命曾国藩去任两江总督,未到任之前,他暂时主持总督事务;第三道:让安徽巡抚英翰小心些,对长江防务和地方治安睁大眼睛;第四道:重申要他一定要好好审理,务必要把背后指使人揪出来。
有天之内接到四道谕旨,魁玉觉得朝廷疯了,自己也快疯了。回忆起前两天发出的上疏所叙审理结果,朝廷肯定不会满意。一些好事的大臣们肯定也会趁机给他添乱。
果然,就在他推测是哪个大臣先跳出来的时候,给事中王书瑞上奏皇帝:两江总督的死可不是他一人的事,其他总督会怎么想。况且,一位总督居然死在一名传说中的刺客之下,真是奇怪得很,希望皇上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千万不要有什么隐饰。
9月5日,朝廷又下谕令,大意是说,这件事肯定不那么简单。因为是两江总督,因为是被刺杀的,于情于理都不符啊!必要查出幕后真凶来!
魁玉只好施压给审理小组,要他们从张文祥嘴里找幕后真凶,但一直找到18日也没有找出来。朝廷又来了谕旨,似乎很不耐烦,并且重申,此案幕后必有人主使,给我马上找出来。
一星期后,案件有了进展。原因很可能是刑具起了一点点作用。魁玉急忙给朝廷写信,说,此人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并且根据他的供述,已将其女儿张宝珍,儿子张长幅,同居之舅嫂罗王氏拿获。
朝廷方面看了半天,觉得全是废话,根本就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于是很恼火,问魁玉,你在奏折中三番五次提到的案犯“一味闪烁”、“语言颠倒”、“一味支离”是怎么个闪烁颠倒支离法,具体奏来。
魁玉奏不了,这就像让一个不懂哑语的人说出哑巴比划的手势一样。朝廷略有些不放心这位魁将军了,就派出了另一总督,时任漕连总督的张之万驰赴江宁会审。10月7日,张之万抵达江宁。
10月8日,张之万传见参与会审的司道府县各员,了解了整个审讯情况,然后开始提审张文祥。在审理过程中,张总督并没有给张文祥用刑。自然,也就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材料。试想,一个明知自己必死的人面对着张总督的仁慈之心,如何会招出别人用刑都不招出来的东西?
当有人提醒他,有许多刑具时,他却说,万一不小心将他拷打死了,朝廷问我等要人,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魁玉所上奏的一切并不符合实情。此人背后有人指使是肯定的了,所以,这个案子不管怎样审,怎样结,都是两头落不到好。审不出主使人,马家不愿意,朝廷更不满意。审出主使人,主使人敢杀两江总督,此人难道是一般老百姓吗?猪都明白这个道理。
他采取拖延战术,跟张文祥谈人生谈理想。他要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初朝廷一日连下四道谕旨中执行第二道谕旨的曾国藩。
可曾国藩就是迟迟不来,他总拖下去肯定不是办法,于是,四天后,他给朝廷写信说,张文祥这个刁民简直软硬不吃,即便是在他面前严拷其子女,他连眼都不眨一下。
但最后,他却说,请朝廷放心,我必能将此案了结。
鬼才放心呢!朝廷方面等了近一个月后仍没有得到结案消息,就催促他道:很快就四个月了,你二人的办事效率太差了。若在延误,你可知后果。
张之万、魁玉的拖延也让朝中大臣很不满,这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大加痛斥二人:似乎过去几个月了,难道这些人是吃干饭的?
朝野上下深为两人的办事效率惭愧,大骂声不绝于耳,朝廷更是震怒,在该年12月9日、12日、18日连下三道谕旨。
张之万、魁玉受不了了。两人只好编了一结案报告,该报告称,张文祥是个海盗,因为马新贻曾在浙江剿灭过他的同伙,所以,此人为了给同伙报仇,就刺杀了马新贻。
最后,两人总结道:此人说的大概可信。
这种总结的功夫让朝廷差点吐血,人命关天的大事,居然说大概可信。朝廷方面觉得,这两位饭桶是审理不出什么来了。只能让刚刚到江宁的曾国藩来审!
3、曾国藩在想什么
朝廷在让曾国藩去江宁任两江总督的同时,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携随员赴江宁复审。不仅撤了主审大员,就连司员也全部更换。朝廷处理此案的决心和对前审案人员的不满与失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时候已是该年年末,如果我们记忆力不错的话,朝廷当初发出的让曾国藩赴江宁任总督的时间是8月份。那么,这几个月他在干什么呢?这位湖南人办事向来是雷厉风行的,为什么在这件事上却学起了乌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