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其父热爱文学,对法国的戏剧很有研究,有“莫里哀”专家之美称。这对普希金的日后从事文学创作不无影响,伯文瓦里西·普希金是一位著名诗人,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未来的诗人8岁就开始写诗。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的文学成就具有举世公认的国际意义。作为俄罗斯民族的天才诗人,他既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更是优美而朴实的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创建者。
1799年6月6日,普希金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耽于享乐的父母对普希金关心很少。年幼的普希金主要由一个农奴出身却深谙民间文学的乳母照管。仁慈的乳母常常给普希金讲述民间故事,那质朴的语言与动人的情节激发了普希金丰富的想象,给童年时代的普希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同情人民、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普希金进入彼得堡皇村中学学习。在学校里,他结识了一些进步青年和十二月党人,这些人对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俄罗斯正处于反对拿破仑入侵的激战之中。人民的爱国热情及随后弥漫全国的要求改革的呐喊,极大地鼓舞着普希金,促使他形成了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最初的民主主义思想。诗人的文学天才开始显露出来,他挥笔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如《皇村回忆》、《自由颂》等。诗歌充满了对于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爱,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恨以及对自由的歌颂与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写作技巧的日趋成熟,从而引起当时俄罗斯著名诗人的极大关注。普希金的出现,对于实行农奴制统治的黑沉沉的俄罗斯大地及其沉闷的文坛,无疑是一道充满生机的曙光。
18岁的普希金结束学业之后便到外交部供职,曾一度沉缅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但他并未中断写作,继续与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等一大批俄罗斯的优秀儿子保持着联系。在他们的影响下,他逐渐摆脱了纸醉金迷的生活。1818年,普希金参加了与十二月党人有联系的进步文学团体“绿灯社”。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抒情诗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反专制、反农奴制、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致恰达耶夫》、《致普柳斯科娃》、《童话》、《乡村》等反映十二月党人革命理想的诗篇,这些诗在当时进步贵族青年中广为流传。
在《致恰达耶夫》中,诗人坚定地表示了要把“青春的欢乐”、“美丽的激情”都献给俄罗斯祖国的决心,表现了19世纪初优秀贵族青年的情绪。《乡村》一诗标志着诗人创作中开始出现反农奴制的主题。诗的第一部分描绘了俄罗斯优美的大自然,第二部分则揭露了吃人的农奴制,对比是十分鲜明的。诗中涉及到农民暴动的主题,呼吁沙皇对人民应当施予仁政。这些政治抒情诗简洁、明快,形成他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浪漫主义特色。
1820年5月,普希金终因写政治抒情诗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流放到了南俄。这个时期,正是俄国内外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时期。整个西欧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战争极大地影响了俄国人民的革命情绪。在南俄,以十二月党人为首的激进派正在积极酝酿暴动,准备推翻帝制,建立西欧式的共和制。普希金一到南俄,立刻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流放并未使诗人消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献身民族解放运动强烈的叛逆精神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目睹十二月党人英勇无畏的战斗,他也开始自觉、公开地抨击沙皇政府,支持那些勇敢的民主斗士。普希金说自己此时已“因拜伦而发了狂”。
在这种氛围中,他又写了不少抒情短诗,如《短剑》、《致达维多夫》、《囚徒》等。与早期的抒情诗不同,这些短诗措辞激烈,感情奔放,大胆地向沙皇专制宣战,公然提出杀死暴君,用暴力来推翻专制制度。
但是,1825年12月,不幸的消息传来:在彼得堡爆发的十二月党人的武装起义失败了!第二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出于政治的需要,以“赦罪”的方式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这一切使诗人对新沙皇产生了幻想,他期望着俄国能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和沙皇对十二月党人的赦免。然而不久,沙皇却下令将数名起义领袖处死,其余均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严酷的现实使普希金惊醒,他重新又“把以前的颂诗歌唱”。此后,他写了不少政治抒情诗来表示自己并未背叛十二月党人的理想,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阿里昂》、《1827年10月19日》等等。在《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诗人写道:
爱情和友谊会冲破阴暗的牢门,
来到你们的身旁;
正像我的自由的歌声
会飞进你们苦役犯的坑洞那样!
沉重的枷锁将会打碎,
阴暗的牢狱将会覆亡。
自由将会在门前热烈地把你们迎接;
兄弟们将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诗歌表现了他与革命者风雨同舟、继承十二月党人遗志的坚强信念。诗的情调明快爽朗,深沉乐观;语言朴素自然,毫无浮华的词藻雕琢,诗人满腔的真情实意跃然纸上!这首诗传到了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手中,大大地鼓舞了他们的斗争意志。在南俄,普希金还创作出一组“南方叙事诗”,以叙事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上流社会的叛逆者及普通人的形象。这些浪漫主义的长诗贯穿着渴望自由,谴责暴政的思想主题,主要包括《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
在《高加索的俘虏》中,诗人首次描绘了他心目中时代骄子的形象。俘虏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冷漠、忧郁和利己主义,是19世纪初贵族中先进青年的普遍特征。他们不得志,认识了社会的虚伪和欺骗,但他们自己也摆脱不了这种鄙俗气。他们不理解下层人民,不知道到何处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自由”。
《茨冈》是南方组诗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长诗表现了两组戏剧般的冲突,一组是追求自由的贵族青年阿乐哥与上流社会的冲突;另一组是阿乐哥与茨冈人的冲突。阿乐哥对现存社会不满的程度甚于俘虏,他不仅厌恶上流社会,而且有反抗的行动。他逃离“窒息的城市奴役的生活”,来到茨冈人中间,并获得茨冈姑娘真妃儿的爱情。但是,作为一个贵族青年,阿乐哥不可能完全摆脱上流社会灌输给他的自私利己的意识。他把妻子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这和被诗人称为“大自然的孩子”的茨冈人是完全不同的观念。因此,导致了阿乐哥对善待他的茨冈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然而,阿乐哥的罪恶是贵族上流社会带给他的,其根源在于那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俘虏和阿乐哥的形象其实就是后来俄罗斯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的雏形。以往的文学评论中未曾涉及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这类人物尚不属于成熟的“多余人”典型,或者这一组诗歌的重点在于揭露专制暴政而不是形象的塑造。然而,无论如何,普希金在第一次描绘他所理解的时代的骄子时,以浪漫的思维显示了他犀利而超前的政治洞察力。
此后,在他的悲剧及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作品中。“多余人”形象逐渐成熟丰满起来。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也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奥涅金是普希金精心刻划的第一位成功的“多余人”形象。诗人通过这个典型人物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这些进步青年对俄国的上流社会乃至整个的专制制度怀有深深的厌恶,不愿与贵族、官僚同流合污,对现实有变革的要求。但他们远离人民,跳不出本阶级的狭小天地。他企图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却没有从事严肃工作的毅力和所需的知识。因此,他们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只能采取冷淡、消极的生活态度。所有这一切就决定了奥涅金一事无成的悲剧结局。
不满贵族社会而又不能脱离贵族社会,是奥涅金性格的基本矛盾。诗人从这一矛盾所提出的奥涅金的道路问题,仍然是农奴制俄国先进贵族探索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作品真实地体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青年的普遍情绪,并批判其脱离人民的弱点,从而揭露了专制农奴制度的罪恶。
奥涅金的形象中凝结着诗人不屈的灵魂。正如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奥涅金》是普希金最心爱的作品,是他想象力的最可爱的孩子。并且也只有在极少数的一些作品中,诗人的个性才能够像普希金的个性在《奥涅金》中一样,如此充分、光辉而鲜明地反映出来。他的全部的生命、心灵和爱全在这里,他的感情、概念和理想全在这里……。”
对于民间文学的关心和借鉴,形成了普希金一生为之奋斗的俄罗斯文学民族性的一部分。他那优美而朴实的民族语言为俄罗斯文坛注入了清新的空气。
《别尔金小说集》是普希金的第一部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村姑小姐》和《驿站长》等5部小说。这些作品第一次以平民生活为题材,把社会地位低贱的“小人物”当做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他们在封建专制制度奴役下的困境和悲惨命运,表现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并对他们的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
《射击》描写了平民出身的退伍军人与出身显贵的伯爵之间发生的决斗。小说中的平民在精神上完全压倒了贵族,而在小说末尾,让主人公最后牺牲在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战场上,更是意味深长。《暴风雪》描写了一个下级军官与地主小姐之间的爱情悲剧,肯定了“小人物”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控诉了俄国封建专制对青年男女的无情戕害。《棺材匠》写的是城镇手工业者的生活,出色地描绘了市民风情。《村姑小姐》则描绘了乡下姑娘与地主少爷的恋爱故事。赞美了劳动者美丽、温柔、聪明、善良的秉性。
《驿站长》在《别尔金小说集》中颇具代表性,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主人公驿站长维林是个十四等文官,人们不屑一提的“小人物”。他天生乐于助人,甘愿忍让,一生对名利极少要求。尽管他家境贫寒,晚景凄凉,但高居于他头上的贵族军官还是把他心爱的唯一的女儿带走了。这无疑使他更加孤苦无依,雪上加霜。虽然父女相亲,却再也难以相见。在他们面前横拦着一条平民与贵族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竟使爱情和骨肉之情不能相容。最终,驿站长孤苦伶仃凄然而死。这幕惨剧,无疑是罪恶的专制制度的产物。作者对驿站长悲惨的遭遇倾注了深厚的同情,同时又对这个扼杀人伦之情的专制社会表示了强烈的谴责,替“小人物”发出了沉重的呐喊!
书写爱情的诗篇在普希金的抒情诗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诗人以诚挚的激情写下了许多似怨似诉、如醉如痴的爱情诗篇。这些诗篇展现了普希金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他一生中动人心弦的美妙时刻。巴库尼娜是诗人中学时代初恋的情人,她那妩媚的姿容、纯真的气质使得诗人长久地为之沉醉、激动。诗人在一首回忆这次恋情的诗中写道:
在那些……在那些日子里,
当我初次看到
美妙少女的容颜;
那爱情啊
就使我青春的血液骚动不安。
我强忍着热情梦幻的折磨,
痛苦而又绝望地
到处把她的倩影追寻。
整天期待着相会的时刻,
温柔地把她思念;
饱尝了神秘痛苦的幸福辛酸。
质朴无华的诗句把初恋者的焦虑和不安、热情和痛苦、爱情的甜蜜和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普希金怀着无限的深情为这位初恋的情人写下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诗篇,史称“巴库尼娜情诗”。除此之外,诗人还写了大量的情诗,抒写情人相聚的欢乐、思念的惆怅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和哀伤。
然而,普希金作品中的爱情,不仅是写纯真的男女欢爱,而是在爱情的含义里包容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茨冈》中表现出自由与爱情的冲突。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被贵族诬蔑为强盗的普加乔夫在危急时刻成全了格利涅夫与玛丽雅的婚姻。写出了这位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农民起义领袖讲道义、重感情的高尚人格。而最能令人感动又促人深思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爱情观。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现实主义作品中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人物。她既具奥涅金的叛逆气质,又有奥涅金所没有的东西。她是那么的真诚、朴实,那么的纯正、高贵;她温柔敦厚,感情丰富。她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有个性解放的要求。她不同于上流社会小姐们的扭捏作态,敢于大胆地向她的意中人表露爱情。她那出众的举止与脱俗的品格颇令人耳目一新,但她的爱情遭遇却令人倍感同情。奥涅金轻易地拒绝了达吉雅娜的爱情,使她一度几乎痛不欲生……然而,数年后,当奥涅金反过来热烈地追求已为贵妇的达吉雅娜时,却被她温和而坚决地拒绝了。她说:我仍爱着您,但是我嫁了别人,我就要永远地对他忠诚。”就为了这番表白,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达吉雅娜遵循的只不过是封建的道德标准,甚至有的人为达吉雅娜放弃心中的爱情而惋惜。但是,从这位杰出的女主人公所受的教育及品格来看,达吉雅娜与其说是忠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是忠于她自己高贵纯洁的天性,忠于自己对社会的批判态度。而这也正是忠于奥涅金,忠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爱情的第一原则应该是“爱自己”,只有尊重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情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爱情的最高境界。也正因如此,达吉雅娜的形象和她的悲剧才富有内在蕴含。
1836年以后,由于普希金与宫廷多年矛盾的公开化,沙皇统治集团加剧了对诗人的迫害。1837年2月8日,普希金终因不甘受辱勇赴决斗,伤重而死。“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就这样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