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赏功罚过,分明据实
赏罚分明,分明据实,是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服人,才能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不然自己的管理一定会陷入混乱,让无理之人抓住辩词,让有理之人失望落寞。
赏功罚过,分明据实,既是曾国藩坚持的原则,也是成就他不可或缺的要素。
赏罚分明,然秩序井然
人人都提倡赏罚分明,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赏罚分明的人却少之有少,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是肉长的,感情总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为各种原因开绿灯。然而,曾国藩却经过历练做到了,从而成就了他的精锐军队。
曾国藩一生举荐过的人有很多,其中有非常棒的人才,也有令人寒心的人。历经世事,曾国藩定出了自己举荐、培养人才的标准:赏罚分明,赏功罚过,并时时按照这个原则行事。
曾国藩慧眼识英才,从众多人员中挑选出了李元度。李元度这个人非常不错,很有才华,且也极有情义,被曾国藩选中以后,衷心于主,始终陪伴在曾国藩的左右,不离不弃,共患难,即使处于危难阶段的时候,曾国藩也非常喜欢李元度,两人可谓感情深似海。然而,当李元度触犯到该受罚问题的时候,曾国藩也绝不姑息。
一次,曾国藩驻守祁门,列出了几个重要的据点,徽州就是其中一个。于是,曾国藩就派了值得托付的李元度前去驻守,虽然李元度参与的战事不多。但是,考虑到李元度只是书生出身的原因,曾国藩还是交代了一些,比如方案等,比如设想到的应对等。
然而,李元度却不慎将徽州失守了。一次,对阵太平军将领李世贤的时候,李元度一时没有守住自己,且判断失误,还忘记了曾国藩早已定下的约法五章和写信再三提醒过他的忠告,导致最终的失败。当曾国藩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心痛,毕竟是自己的爱将,多年来培养出的感情深重如山。但是,李元度确实违背了自己的命令,而且还将重要的据点失去,不可不罚,更何况千万将士也都期待着他的裁决。这不仅是原则的问题,还是军队纪律的问题。最终,曾国藩挥泪斩马谡,弹劾了李元度。期间,当弹劾李元度的奏折没有上奏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纷纷上门为李元度说清,但是李元度仍然按照规矩弹劾了爱将。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曾国藩赏罚分明,有功可赏,但是有过也必须要惩罚。
的确如此,曾国藩曾经有一个叫作雷嘉澍的知县,因为在与太平军对阵之时失守了真个县而被弹劾。但是,雷嘉澍是一个公正廉洁、爱民如子的人。一次,在他离职期间,太平军前来攻打他以往所在的德兴。虽然雷嘉澍已经没有了权力,但是却有一颗爱民的心,于是他不顾自己的身份,积极地将当地的百姓组织起来,一同作战,而且在他的领导下还取得了成功。曾国藩知道此事以后,非常高兴,不仅不计前嫌,还力荐此人,兵将雷嘉澍纳入自己的军营,赋予职位。
只有赏罚分明,军队的秩序、纪律等才能井然,且能够服众,才能够在战士的心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不然,一切都只能是空谈,还将给予他人狡辩的说辞。
分明据实,更能服人人不管做什么都应该分明据实,不然赏罚就没有道理,也没有支撑。所以,只有分明据实的赏罚,才能够更加服人。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的人,在提拔或者在弹劾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均会先分明据实。
曾国藩手下有一个人叫作鲍超,此人原本是一个流浪汉,但是其却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水性极好,曾国藩发现后,便启用了他。果然,曾国藩没有看走眼,鲍超领兵带队很有一套本领,可谓神出鬼没,奇功连连。
故此,曾国藩特别喜爱他,一心想要将其培养成为猛将。于是,每当鲍超建立功绩,曾国藩就上奏一本,本本有据有凭,于是每每都会得到清廷的应允。
但是,有一次鲍超却因为误解而憎恨曾国藩压制自己,并且还扬言要与曾国藩决裂,毕竟鲍超出身不雅。然而,曾国藩却从来都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只是按照大局而定下决策而已。
不过曾国藩却并没有因此而对鲍超有一丝嫌弃之情,因为鲍超虽有鲁莽但是却也并没有做什么有违军纪等的事情。
后来,鲍超与刘铭传之间因为贻误战机的事情而发生争执,李鸿章在处理此事的时候有些偏袒刘铭传。这时一项不争的曾国藩却力挺鲍照,竭力为鲍照澄清事实。因为,曾国藩一项都据实赏罚,鲍超不该受到惩罚,所以曾国藩就要力挺之。后来,鲍超得到保全,对曾国藩更加敬重,而且屡建奇功,在镇压太平军等动乱的时候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曾国藩带兵理事的方式,也正是由于此,他在将士以及同超为官的同僚中才非常有威信。例如鲍超,就如后人评价所言:非曾国藩之明,不足以服鲍超。
赏罚分明非常必要,但是在赏罚之前,更应该查清事实,依据事实而进行的赏罚更有威力,也才能够被称为赏罚分明。
10.脱胎换骨,打造湘军
曾国藩以书生治军,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便开始着手组建编练湘军,改革军制,在以后长期的残酷斗争中,屡败屡战,愈战愈强,最终将烧及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烈焰扑灭,这在军事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罕见的奇迹。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确有他人不可超越之处。
曾国藩治军思想(一)
1.凭以德才选拔湘军。
曾国藩认为:“独信忠信为治军之本。”在治军过程中,他始终遵守一个“诚”字。为了组建一支具有“忠义之气”的军队,曾国藩在选择兵士和将领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拙诚”。对于士卒,他要求“技艺娴熟,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曾国藩主张招募穷乡僻野、朴实土气的农夫为湘勇,因此,他基本上是从偏僻乡村招募湘勇,原因是这些拙朴的农民很容易接受纲常伦理的说教,并为其所用,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对于将官,他的第一要求必须是“吾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其次才是“娴熟韬钤之秘”。他认为“有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将官以“吾党而直晓军事之君子”为佳,但当“德”与才不可兼得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德”放在第一位:“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
在他看来,“智可因忠而生,忠不必有过人之智,尽吾心而已……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
2.以文化培育湘军。
在培养湘军人才时,曾国藩特别注重精神教育,他所创建的湘军独树一帜,与当时清朝的八旗绿营大不一样。至于湘军,首先是一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曾被许多国外的学者称之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
在编练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所使用的方法非常独特,从一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将政治宣传教育贯彻在平日里的训练和作战之中。他不仅将湘军练成一支具有一定政治目标的军事集团,还在军队中开展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先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3.以纪律约束湘军。
曾国藩深知军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战争的胜负,所以,在着手编练湘军时,他就特别注重军纪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将此作为头等大事。在练兵时,“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较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
治军时,曾国藩始终遵循“立法行令”、“宽严相济”的原则,并强调部队要有严格的规矩,进止划一,为此制定营制、营规以为准绳。曾国藩认为“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提出治军应宽严相济,宽在利和名,严在礼和义,四者兼备,只要做到这一点,即使骄兵悍将,也不难管理能统驭。
4.以训练提升湘军。
曾国藩始终认为“能战为军队第一要义”,若要想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精练勤训”。没有接受训练的士兵是不能用的,训练不精的士兵不可上战场,曾国藩要求营官坚持不懈地抓好部队训练。此外,他还将“训”和“练”分开,针对这两点分别提出具体要求。
训分“训营规”和“训家规”两种,训营规的内容主要包括点名、操练、巡更、放哨;训家规的内容主要包括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练分“练技艺”与“练阵法”,并说明阵法虽好而士兵无胆艺,临阵还会奔逃。
曾国藩的战略战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涵义,并值得现代人为之借鉴,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要关于选择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这些战略均值得人们深加研究等。
曾国藩治军思想(二)
5.以和睦凝聚湘军。
在战场上,曾国藩既没有多少高深奇巧的打仗阵战兵法,又没有多少锦囊妙计,胸中也没有装下多少孙武诸葛之计,他靠的是“规”取大势,靠的是打硬仗、扎硬寨,而最更重要的是一个“和”字。这也正是湘军与八旗绿营的最大区别所在。
在严格治军的同时,曾国藩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也非常注意培养“和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他用同乡、师生等私人情谊维系整个军队的全军感情,以致在军营中提倡“死党”关系。有些幕僚经常待在曾国藩的身边,而有些则长期在外,针对这种情况,对于在身边和不在身边的幕僚,曾国藩分别采取集体训话、餐桌提醒、个别谈话和通信、指示等多种形式,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育,以凝聚人心。
6.以待遇稳定湘军。
曾国藩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对于精兵,应该提高经济待遇。
在湘军的待遇方面,曾国藩主要实行厚饷与重赏。他说“稍示优裕,原冀月有赢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湘军的饷银待遇要比绿营优厚得多,士兵获得的报酬所得,除了自己用于花销外,还可赡养家室。将官饷银不仅更高,还能“沾润公费”。他还明确制定出赏银规格,用重赏来“鼓好胜之心”,以激发士兵的的热情与战斗意志。
7.以事业激励湘军。
在这一方面,曾国藩的具体做法是在重视“利”的同时,也重视“名”,实行保举制度,即按战功保举一定名额的将士为国家武职官员。这种制度激发了湘军的斗志,全军上下成为都甘愿为清王朝卖命,曾国藩鼓动部将放手保举,并这样说道:“鄙人前衔奏补实缺,最足新耳目而鼓士气,不可畏干部诘而预自缩手也。”
在刚组建起湘军时初期,由于曾国藩仅任军职,无权补缺,所保人员“徒有保举名,永无履任之实”,同时,劝捐筹饷也经常受到当地官员的阻挠阻隔。在无奈之下,曾国藩向朝廷清帝上了一个奏折,直言不讳地要求督抚大权。在军事吃紧的情况下,清廷朝廷不得不满足他的要求,为此后军权与地方行政权的结合开了先例。就这样,湘军被保举的人越来越多,10多年里,各营保举的武职共达十几万人,其中官职达三品以上的数万人。
8.以科技武装湘军。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标志,科学技术,不仅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还是军队战斗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对外国侵略中国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他又对西方技术“不盲目排外”有着清醒的认识,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目的。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近代化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
11.功成身退,以退护官
人常说,功成名就。建立功业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但是,很多人虽然建立了功业,但在最终却不能够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既懂得进,又懂得退,才能成就其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