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1)。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2)。护卫周旋(3),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
魏,曹操征孙权还,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千余人屯合肥。操征张鲁,教(4)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敌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持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5)冲击突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其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援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6)。辽修守备,众乃安心悦服。权攻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帅诸将追击,几复获权。
【注释】
(1)甘苦共众:与部属同甘共苦。
(2)苟免:苟且偷生。
(3)护卫周旋:左右护卫随侍在侧,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
(4)教:古代王公大臣向下属发布的指示。
(5)呼自名:呼喊自己的名字。
(6)吴人夺气:吴国军队丧失了志气。
【译文】
身为将领,重要的是要与部下同甘共苦。如果遇到危险,不能舍弃大家而保全自己;不能在面临艰难时苟且偷生。要设法保护部下与敌人周旋,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如果能够这样,三军将士岂会忘记将军呢?兵书上说:“遇到困难危险时不要忘了部下。”
三国时,魏主曹操东征孙权归来,命令张辽、乐进、李典率领7000士兵驻守合肥,自己带兵去征张鲁。临走时,曹操给护军薛悌一封教令,封皮上写着:“敌人到时再打开。”曹操走后不久,孙权便率领部队包围了合肥。曹营将领打开这封教令,上面写着:“如果孙权领兵前来,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战,乐进守合肥保护军营,不要与敌人交战。”将军们都很疑惑。张辽说:“曹公出征远方,等赶回来救援,敌人早就已经攻下合肥了,所以才用教令来指导我们。现在趁敌人还没与我军交战,应该主动反击,挫败敌人的锐气,稳住我方军心,这样才可以守住合肥。胜败关键,在此一举,各位还有什么疑虑的呢?”李典的想法也和张辽一致。于是张辽连夜招募800名敢死队员,夜间杀牛犒赏壮士,准备明天大战。翌日天一亮,张辽便披甲上阵,身先士卒冲向敌阵,杀死数10名敌人,连斩两员大将,又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字,一直冲到孙权旗下。孙权一看大惊失色,东吴将领也不知所措,都向高处逃去。孙权站在高地上用长戟保护自己。张辽大声喝骂孙权,叫他下来。孙权动也不敢动,调来将士把张辽团团围住。张辽左右突围,向前猛冲,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带领几十名部下脱身而出。这时,还没有突围的战士们大声喊道:“将军难道要舍弃我们吗?”张辽听见后又冲回包围圈,救出其余这些人,孙权的队伍中没人敢抵挡。从早上一直战到中午,吴国军队都丧失了志气。张辽领兵回城之后,修整护城设备,大家这才安下心来,对张辽也心悦诚服。孙权进攻合肥,打了10来天都没攻下,只好退兵。张辽又率领将士追击,差一点就捉住了孙权。
【心得】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士之间能够同甘共苦、上下一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诸如人数悬殊、装备不良、地势不利等诸多客观不良因素都可以得到克服。尤其在危难之时,将领必须身先士卒。反之,如果将领临阵逃脱,这样的军队必定失败。所以有人说:“没有懦弱的士兵,只有懦弱的将军”。统帅的品格修养、精神意志会直接影响到部下的战斗力,古今中外莫能例外。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个真理:纸上谈兵的赵括不仅志大才疏,而且贪婪自私,凡君王有所赏赐,统统据为己有;对下属士兵更是颐指气使,他首次出战就全军覆灭,这绝非偶然。而汉代名将李广身先士卒,与将士同甘共苦,为后世留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誉。在孙权10万大军围攻合肥的紧急关头,张辽虽然仅有7000余人,却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主将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才使整个部队有志竟成、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