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身边的交际达人,我们会发现,在各种场合之下他们总是能够进退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也有一些人,常常感到身不由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前者能够拿捏好交际的分寸,而后者做人做事从不注意给自己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不留出退身的余地。
一、优化举止仪表
优雅的行为举止可以提升个人气质,也可以使周围的人感到愉悦,对维护自己的人脉很是有用。
不管你的身份多么卑微,拥有得体的行为举止和规范的仪容仪表,会使你得到应得的尊敬。一个人的素质、风度、修养会通过行为和体态语言表现出来,注意将这些细节规范化,与人交往的时候才能够显示出自信和魅力。
有的人的观点则不同,他们不看重行为举止和外在的仪表,殊不知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否拥有优雅的言谈举止和得体的仪表装束,往往能决定他的前途和命运。毕业于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的米德尔顿大主教说:“高尚的品德一旦与不雅的仪表举止连在一起,也会使人生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内在品格。
之所以说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举止是内在品性的表现,是因为一个人的道德情感、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以及风俗习惯等,会通过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经过长期的环境影响和自我修养而形成的,是在个体行为方式上的综合反映。因此,这些在他人看来对个体本性起决定作用的仪表风度和接人待物的方式、态度等不可轻视。
在领导和管理他人的时候,彬彬有礼、温和友好的言谈举止更易使人心服口服、心情舒畅;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亲切热情的态度会拉近与客户的关系,使客户消除内心的疑虑。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发现,端庄大方的仪表和得体的言谈举止有助于事业的成功。相反,不修边幅的仪表、懒散冷漠的态度、粗鲁夸张的语言、指手画脚的举动会使人倍生厌恶之感,为人处世必定处处碰壁,可能因此失去到手的生意,甚至砸了自己招牌。
优雅的举止仪表简单地说就是真诚友好、恭谦有礼。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真情实意、友好善良,可让人感到与你相处是踏实和愉快的,因而增加个人的魅力值。懂礼节、讲礼貌是良好交际保证,从根本上讲,礼貌待人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使用尊称,多说“请”、“谢谢”等词汇,态度谦和友善,这些简单易行的礼貌举动都能使人感到被尊重和关心。
真正的谦恭礼貌必然是源自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感,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否则难以给人留下持久的、深刻的印象。
真正的谦恭礼貌必出自善良之心。真正善良的人才能处处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不愿让别人感到为难和苦恼,乐于助成他人的幸福。恭谦有礼与友善的行为是合而为一的,都是本着让人感到轻松和愉快的原则,而表现出来的友好行为和态度。
真正的谦恭礼貌尤其关注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交往双方能否得到人格的尊重是交往的前提,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思想、观点、个性、习惯等。要善于接纳他人与你相左的观点,包容他人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容忍他人的个性行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应该尊重他人。具体的行动上,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不强求别人的意见与自己一致,避免作尖刻的评论,避免言辞过激。对他人的言行评价过于尖酸刻薄会招致别人强烈的反击甚至过激的行为。
那些举止粗鲁放肆、说话无所顾忌的人根本没有尊重他人的意识,因此维系不住人缘。有些人一旦冲动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只顾寻求一时的痛快,宁可断送友情也不肯收敛放荡的言行。这种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人格的重要性,在自我发泄和满足之后,得罪了朋友甚至还感到莫名其妙。约翰逊博士曾说过:“先生们,任何人都无权说粗鲁的话,更无权干粗鲁愚昧的事情,恶言恶语伤人比将一个人打倒在地更令人怨恨。”
优雅的举止不是哗众取宠、招摇过市、夸夸其谈,而往往是体现在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人身上。文明有礼的人从来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显赫的社会地位、万人瞩目的职位、不菲的收入等,不会拿自己的优势对比别人的劣势,不会仗势欺人或者表现得财大气粗。从真正明智的、有礼的人们身上常常可以看到“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他们并没有因为谦虚、忍让、温顺而使自己降低地位、失去自信、丧失主见。相反,他们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赞赏和追随。他们是通过自己一贯的、切实的行动而不是通过大摆架势、虚张声势来证明自己的品性。
保持优雅的行为举止是需要自制力的。日常生活中,控制不住自己言行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或者令人无法忍受。由于缺乏自制力,这些人常常会因为言行失控给身边的人带来烦恼和愤怒,并且一辈子都在与自己制造的各种麻烦作斗争。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能遇到不合乎情理的事、不讲道理的人,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是混乱的、矛盾重重的。实际上,如果他们能改掉冲动、倔强、粗暴的处事方式,多一些耐心和自控能力,善于自我克制,心平气和地处理身边的问题,周围的人也会表现出和善的态度,事情也就会向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当然,优雅的行为举止也不是刻意而为,而应该是自然地流露。坦诚的举止与矫揉造作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引起他人的赞赏所作的掩饰。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是真实的一贯表现,讲究恭谦有礼、友善体贴的待人之道,使身边的人感到心情愉快、处事顺利且心悦诚服。仪态举止就如同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也是一种发动事业引擎的助推力。
英国有一句着名的格言:风格塑造人。一个人的举止仪表无一不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这种风格就决定了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步入哪个人生的层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说“人塑造风格”,就有失妥当了。一个缺乏修养、粗鲁无礼的人,也许有一颗善良、坚毅的心。如果这样的人也能培养出优雅的举止,表现得恭谦有礼,那么将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同时能够赢得更多的朋友,因此更容易迈向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二、与人交际的方圆之道
“方圆之术”是中国一门精深的处世哲学。“圆”是智慧,“方”是品德,智圆行方就是指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把握分寸,做人不但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也要识时务,让自己进退自如。
其中“圆”是指做人要圆融、变通。要想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不至于落入社交僵局,就必须要有变通的本领。做事圆通是处事干练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生活中的阻碍的时候找到绕道而行的办法,避免横冲直撞的损失。但这个“圆”却不同于圆滑世故,它强调一种高境界的道德和智慧,只有做到“外圆内方”才能将方圆之术发挥到极致。要想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可以经常调用方圆之术中常用的手法:打圆场、下台阶。
在社交场合,我们都会比平时更加注重个人形象,这时候的自尊心似乎显得异常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件让人下不了台的事情,或者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会恼羞成恨。遇到此类问题的如果是别人,就应该主动替他打圆场,或者开道解围,给他找个台阶下;如果是自己,应该赶紧和“稀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掩盖出丑的举动,或者扭转话题,将问题指向别处。只有善于“打圆场,下台阶”,才能给别人留面子和保全自己的面子,才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如果你给别人提供了台阶,别人因此保住了面子,摆脱了困境,别人一定会对你心存感激,从而促进今后的交往。
“打圆场,下台阶”具有两种明显的作用:一是掩盖丑陋;二是在丑事曝光之后,尽量减少其不良后果带来的影响。为了不使他人陷入难堪的境遇,在交往中应该注意避开对方的敏感区,不给对方制造难题。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自己若有难言之隐,不想被别人传开议论,就不应该逢人就讲。真诚是需要把握分寸的,有些话只对自己信得过的人才能讲。当别人问到你所忌讳的问题时,不一定要直面回答,可以婉转地将话题重心转向别处。如果没人给你制造台阶,就自己找个台阶下。
在与人交往中,有些人习惯撒谎,有的人有时候处于难言之隐或者不想丢面子说了假话。如果你看出了问题却不明白原因,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应当面揭穿对方;如果你看明白了对方不说真话的缘由,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之下,甚至可以顺着对方的意思接下话茬,以维护对方的自尊。在社会交往之中,谁都有可能出点小状况,犯些小错误,比如讲了外行话,一发言就念了错别字,记混了对方的姓名,等等。发现有此类现象发生时,应该保持冷静,尽量让对方把话讲完整,也可以寻找恰当的时机礼貌地提醒对方,切不可当堂大笑,或者直接指责批评,更不应抱着嘲笑的心态,以为“总算抓住小辫子啦”。抓住别人的失误来小题大做,拿别人的出丑行为在众人面前取乐,其实是折损了自己的形象。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刻薄的、不厚道的人,认为与你相处下去有朝一日很可能遭到你的嘲笑或者玩弄,因此会对你产生戒心,从而远离你。
在一些小事情上装糊涂,别抓住别人的小过失不放手,主动给别人提供台阶,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完全不会因此而影响你严谨认真的口碑。如果总是抱有幸灾乐祸的态度,生怕别人的笑话闹不大,那么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丑事没有人愿意大肆宣扬,当别人试图掩饰丑陋的一面的时候,你应该主动为别人“打圆场、下台阶、留面子”,不但可以解救他人于难堪的境地,还能落下个人情,使别人对你心存感激。如果想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则可在必要的时候,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经看出了破绽,从而给对方造成一种压力,使其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但是采取这样的暗示应该视情况而定,并且点到为止,不要伤害到对方的自尊,过分地给对方施加压力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做事要留余地
仔细观察身边的交际达人,我们会发现,在各种场合之下他们总是能够进退自如,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也有一些人,常常感到身不由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做人做事从不注意给自己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不留出退身的余地。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尽,留有余地才能从容转身。所谓“留有余地”类似于“弹性外交”,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之下,采取适应性与伸缩性的做人做事方式,使双方获得较大的回旋空间,以免陷入僵局,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以下传授几招“做事留余地”的小窍门。
第一,答应他人使用“模糊语言”。
有的人豪爽、直率,答应别人的时候不会瞻前顾后,习惯使用肯定、具体的语言。这样的人容易给人留下爽快、可信的第一印象。当然,当你的确有把握的时候,坚定的回答有助于增加对方的信心,让对方认清事情发展的真实趋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事情的发展总不能依照人的意愿而转移,有时候已经答应别人的事情可能会遭到意外从而发生变化,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会误以为你不守信用,甚至还可能因此失去朋友,从而使自己的人脉受损。
明白之后,我们在答应别人的时候,不妨狡猾一点,使用“模糊语言”,以便在意外事件来临时也能够从容应对。
小王和小刘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在同一个县城工作,可是由于为生活压力所迫,平日很少闲来无事互相走动。有一次,两人不期而遇,小王对小刘说:“咱俩毕业都快三年了,都没在一起好好聚聚,你定个时间到我家里来吧!”小刘听了也非常高兴,早就想找个机会和小王聊聊了,就说:“那太好了!我国庆节前后一定去!”小王接着说:“好啊!不见不散!”这里,小刘答应小王的时候并没有敲定具体的见面时间,而是使用了“国庆节前后”这个模糊的词汇。这样一来,小刘不管在国庆节之前还是国庆节之后赴约,也不管相差几天来,都不能算失约了。小刘就是懂得未雨绸缪,事先不把话说死,这样万一遇到紧急事情还可以再作调整,不至于临时变动,失信于人。
第二,有意拒绝他人时暂且拖延。
面对别人的求助,当自己感到无能为力或者不愿意为此事出力的时候,有的人往往一口回绝。这样做,显得生硬且关系生分,别人很容易对你产生“不够意思”的想法。从而,对个人的人脉造成影响。因此,打算拒绝别人的时候不要当机立断、言语坚绝,应当请求对方给予考虑的时间,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以便使自己“进退有据”。
小杨和小马是大学同学,两人关系十分要好。毕业之后,小杨在某县机关工作,小马在高校任英语教师。一天,小杨到学校找到小马说:“我这次专程来找你,是想请你帮我参加一次英语考试,最近机关又要评职称了,我要能过英语这关就没有太大问题了。但是你知道,我一看到英语就头疼,你的英语当年可是全年级最棒的!”
小马听了心想,当前盛行的“替考风”是一种歪风邪气,自己十分鄙视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参与此事。但是如果不答应,不是明摆着驳了朋友的面子吗?正左右为难的时候,小马灵机一转,想出了个缓兵之计,笑着对小杨说:“杨兄,对于你,我向来是有求必应。不过这件事情,我暂时还不能给你个准话,因为系里最近安排较多。如果我能够脱身,定会为你效力!过两天之后,我听听上面的安排给你准信儿。”两天后,小马跟小杨通了个电话,说不巧就在考试那天系里领导要听他的课,因此很抱歉不能替考了,请小杨谅解。这里,小马就采用了“拖延拒绝”,为自己赢得了可进可退的空间和认真考虑的时间,虽然拒绝了对方,却让对方感到情有可原,由此保住了友谊。
第三,批评他人“点到为止”。
有的人看到别人做错了事情,不分场合,也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通责骂。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而且很可能结下仇怨,容易使自己的人脉受伤。因此,如果必须要批评他人,首先应该降低音调,而且避免使用不雅的言词,更不要新账旧账一起算,点到为止的效果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效果好得多。
第四,争论或争吵时忌说“过头话”、“绝情语”。
与人争论的时候,使用过激的言词会将争论的重点从论事转为论人,容易激化矛盾。双方一旦发生了争吵,情绪极易冲动,这时候应当先冷静下来,一定不能随性地抛出绝情的话,否则将重重刺伤人心,对维护自己的人脉很是不利。这时候不妨传递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表明我并不是故意跟你作对,我是喜欢你、为你好的。
第五,用微笑传达一条重要的信息:你应该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