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优点的,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即使在我们不喜欢的人身上,也具有很多优点,而这些优点也许就能弥补我们的缺点。
第二,尊重异性同事。
在工作中,男女同事搭配干活时,某些男同事总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处于优势,因而容易对女同事“另眼看待”。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女性身上所具有的优点,有时正好能弥补男性的不足,如女性的温和可以更好地融洽工作气氛;女性的细腻可以弥补男性的粗心。
第三,主动迁就他人。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因此尊重、认可对方的性格,是和睦的前提。所以,在工作中不要拒绝和自己性格不同的人共事,更不要幻想着将不同性格的人改造成与自己保持一致。
七、不留痕迹的故意效仿,能引发对方的好感
相信大家平时都没少进餐馆吧!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联络感情,还能洽谈生意。虽然与进餐对象的交流可以令您收获颇多,但另外的一个人也能让你学到很多东西。那个人整天都在研究如何赚更多外快,但几乎所有人对此都不屑一顾,不愿意向他请教如何赚外快。
这个人就是餐馆的服务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说服力得到大大加强。比如,许多有头脑的服务生发现,如果顾客在点菜时,他们把顾客每说的一句话立刻重复一遍,那么他们得到的小费只会多不会少。
然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许多大型餐馆里,点菜完毕后,服务生要么一声不吭的走开,要么淡淡地应一句“好的”就算了事。显然,与这样的服务生相比,重复订单的服务生会得到顾客的更多欢喜,因为后者不会让顾客担心自己点的红星二锅头,送来时却是牛栏山二锅头。
心理学教授瑞克·冯·巴伦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只要服务生在顾客点菜时能逐句复述,就能让自己的外快更加丰厚。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不需要更多的点头示意,也不需要说“好的”,只需要逐句复述,就能充实自己的腰包。据一项调查显示,按照上述方法接待顾客的服务生比那些一声不吭或者淡淡地应一句“好的”的服务生得到的小费高出70%。
为什么不留痕迹的故意模仿,能引发对方的好感,得到更多的小费?也许这和我们潜意识里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肢体动作是“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两人彼此把对方作为所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查坦德和巴奇教授认为,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能增进情感,还能巩固当事双方的关系。
某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在大街上随便找来两个被试者,要求他们分别与某位研究助理进行简短的交流,然后说出他们对这位研究助理的印象。这位心理学家又要求这位研究助理对其中一个人的行为照葫芦画瓢:如果他双臂交叉地坐着,还不时用脚轻敲地面,研究助理也要完全照抄。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则不必模仿。
实验结果显示,被模仿的那个人更喜欢这位研究助理,并且认为与他的接触很愉快。同样,服务生在顾客点菜时逐句复述,也是由于喜欢原则,得到了更多小费。
所谓喜欢原则,是指对自己喜欢的人我们更愿意帮助,同时对他们的意见也愿意表示赞同。
这个原则在谈判中非常实用。比如,对方翻阅文件,你也翻阅文件;对方脱下外套,你也脱下外套;对方将视线投向窗外,你也调头欣赏窗外景色。如此反复几次,自然会引发对方的好感,缓和气氛,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满足你的请求。
威廉姆·麦达克斯的实验就是证明。
在他的某次实验中,请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谈判者,他让这位谈判者代表某个公司分别与两家公司的谈判人员进行相同的谈判,并要求在与一个公司谈判时,对谈判一方进行模仿,如对方喜欢跷着二郎腿,他也要做出相同动作,而与另一个公司谈判时则不需要。结果显示,与前一家公司谈判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达成一致,而与另外一家公司则用了两天时间。
威廉姆·麦达克斯认为这是因为模仿行为会增加信任感,而信任感会促使一方愿意披露细节,从而达成一致。
或许你有这样的体会:当对方和你坐在同一张桌子旁进行谈判时,你无意间发现你摆出的动作和对方一模一样。发现这点后,你会马上调整为不同的姿势,因为你觉得这样不自在。但威廉姆·麦达克斯的实验告诉我们,不留痕迹的故意模仿能让双方受益,最少让你的成功不是以牺牲旁人为代价的。
不留痕迹的故意模仿在其他场合也同样有效。
高远是某电器公司的电话接线生。有一次她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愤怒的顾客打进电话要求接经理,他对公司的售后服务非常生气。接到电话后,高远对这位顾客说:“很抱歉让您苦恼了。”
“我是苦恼吗?我这是在生气。”顾客提高了音量。
“是的。我能听出您很烦恼。”
“烦恼?是烦恼吗?我不烦恼,我是生气!”这次顾客的声音更大了。
谈话很快上升为一场为表达意图而进行的争论,顾客为高远不承认他生气这一事实愤怒无比。
讲述完她的故事后,高远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不是你的错,只是你忽略了复述他人意思的重要性。如果你把顾客的话简单的复述一遍,就不会弄成此番局面。”我说。
“是吗?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试试你的方法。要是管用我请你吃饭。”高远回答道。
“请相信我,你只要说‘很抱歉让您生气了。我们能为您做什么吗?’就行了。”我说。
果然,高远在工作中再也没有让一件事情发展成上面的情景。我当然也美美的吃了一顿。
如果我们希望与他人的关系能更融洽,也可以引此为鉴。
值得注意的是,在效仿对方的举止时,要不露痕迹,否则,让人误认为你是在故意取笑他或讨好他,反而坏事。
八、增加交往频次,巩固人脉关系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向参加试验的人展示一些人物照片。有的照片展示了二十多次,有的展示了几十次,有的则仅展示一两次。照片展示完毕后,请参加试验的人员评价他们对照片中人物的喜爱程度。结果表明:展示次数越多的照片中的人物受欢迎的程度越高,即看到的次数决定了喜欢的程度。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真的就来得这样简单吗?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同样证实了这个结论。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女生宿舍楼中随机抽取了几间寝室,给每个同学发放不同口味的饮料,要求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不同的寝室间走动,但是不能与任何一个同学开口讲话。过了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调查这些女生之间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见面次数越多的学生,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越大。
心理学上将这种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喜欢的程度较高的现象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不仅仅出现在心理学实验中,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多看效应。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与某个长相不太好的人初次谋面,可能不是很喜欢他,但是通过多次的交往以后,逐渐发现这个人也并不是很难看,反而增添了几分魅力,有很多可爱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
如果你细心观察周围那些人缘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善于抓住在人群中出现的机会,与很多人都能有更多的交流和来往,有更多的人熟悉他、了解他,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和帮助。
有这样两对恋人:有一对恋人住在同一个城市,每天下班后两个人都会见面聊上一个小时;另外一对,一个工作在北京,一个工作在南京,每年只有过年时候能在一起一个星期。请试想一下,几年之后哪对恋人维持关系的可能性更大。相信大多数人认为前者更有希望终成眷属。
这也是“多看效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每次只见面一个小时,但是见面的次数多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感和好感,并使感情更加稳固。如果见面的次数非常少,哪怕每次见面的时间再长,也难以抵消因为长时间缺乏相互交流而造成的距离感。来往次数少也会导致习惯和思想的差异加大,很可能在突然的长时间接触中产生摩擦。换而言之,一般情况下,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可见,想要拥有稳固、可靠的人脉网络,就必须注意提高你在别人面前的出现频次,也就是增加互相来往,这样才能提升你的自身吸引力,让别人更加喜欢你。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永远驻足在社会边缘的人,由于不喜欢或不容易与人接近,也就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当然,如果能在好的第一印象的前提下发挥多看效应,则以后的交往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值得注意的是,多看效应也具有两面性,不合时宜的印象强化反而会使多看效应产生副作用。
有一位电脑推销员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而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我们都知道,要想让一家大公司采购一批电脑,攻克领导是关键的环节。通常,这些领导的事情都相当多,几乎忙得顾不上吃饭。一般的推销员都是抓住领导一点空闲时间就插进去,而且一旦介绍起自己的产品来都是滔滔不绝,忘记了察言观色,导致领导对他这个人产生了反感,最终过度的工作热情反而让他失去了大单。
而这位推销员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每次拜访客户都不要求占用领导多长时间,只是表达出希望能在领导闲暇之余给他下次见面的机会。在推销的过程中,当他见到客户忙着去接一个要紧的电话,或者急于去见重要的人物的时候,他就主动告辞,不让对方为难,这样使对方心存感激,不好意思拒绝他下次光临。如此见面的机会多了,对方也就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了,因此顺理成章地和他签订了购买合同。
这位推销员的做法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让对方欣然接受你的秘诀就是制造更多的见面机会。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多看效应”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必须首先争取到面试的机会,在老板迟迟未做决定的时候不妨加强联系和沟通,甚至可以登门拜访。要想得到领导的重视,得到升迁的机会,就必须及时地向领导汇报工作,一次冗长的工作报告不如经常性的汇报。管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真实的话:领导都希望从下属那里得到更多的报告,但下属的报告永远少于领导的期望。要知道,下属及时的汇报能让领导感觉到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会对下属的工作更加信任和放心。
如果没有很多与领导,尤其是大领导面谈的机会,那么定期或者择时地撰写报告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交流方式。通过撰写工作报告,不仅能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找到工作的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点,还可以让领导了解你的工作业绩和进展情况。因此,经常地向领导汇报是赢得发展机会的关键。
有人认为,经常性地汇报不如等做到一个阶段之后再一起汇报,这样有助于把握工作的全局,与领导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的话看起来不错,但是有些时候恐怕会事与愿违。如果某天领导在忙碌之余正有一点空闲时间,本想休息一下,可这时你敲门进来提出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领导一定不会拒绝你,于是你坐下来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等你走后,领导会不会想你这个人真够啰唆的,不会察言观色!以后你再来汇报的时候,领导很可能事先告诉你,只有20分钟的时间,请你拣要紧的说。更多时候,领导在乎的是结果,是业绩,过程似乎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重要。所以,与其长时间地汇报一个问题,不如及时地让领导了解工作的进展,实则让领导熟悉你这个人。领导对你心中有数了,也就会更加器重你了。
如果想请并不熟悉的人办事,送礼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想送礼,你完全可以分成几次送,每次送去一两种,逢年过节就送上一次,日久天长,对方对你的印象也就深刻了,办成事的概率自然就大了。总之,维护人脉网的窍门就是增加交往的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