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佛教的发展也一样,释迦牟尼本人的一生就不顺利,遭到过无数次的暗杀、诬陷和栽赃。就在给孤独园的旁边,释迦牟尼就至少遭遇过两次栽赃,一次暗杀。
释迦牟尼的成功,引起了外道的不满,就有人扬言说要当众羞辱他,搞臭他。
怎么做呢?雇了一个妓女,做了两点准备,第一,公开露面;第二,高调宣传。公开露面的目的是让大家都知道她来过,每天都在释迦牟尼讲法的地方频繁出入,而且每次来都坐第一排,什么意思呢?确保大家都能够看得见,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来过。高调宣传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个妓女。这就达到宣传效果。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妓女并且天天听释迦牟尼讲法的时候“密而杀之,埋尸树侧”,然后报告政府,说有重大发现,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此指释迦牟尼。杀人,杀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有奸情,怕奸情泄露所以杀人。
本来这件事情就是他们干的,人就是他们杀的,尸体就是他们埋的,一切都是他们策划的,但是当他们挖出这具女尸的时候马上表现得很惊讶,很气愤,好像自己本来不相信,结果发现是真的。释迦牟尼还没反应过来,这些人就大肆宣扬,高声唱言:“看!看!看!乔达摩经常跟我们讲忍,讲戒,结果是什么呢?是他自己就先不这么干,今天他不但奸污了这个女子,还杀人灭口,这是什么戒,什么忍!”
这下就危险了,死无对证,你不能把这个人拉出来说释迦牟尼到底对你做了什么,恐怕拉出来她也不一定说实话,结果是人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栽赃陷害。有没有奸污首先不说,尸体本身就摆在这里,你怎么解释。
释迦牟尼面临着一场危机公关。因为对释迦牟尼来讲这就不是作风问题是原则问题,自己制定的规则,自己违反,这就相当于执法犯法,罪加一等,而且一犯就是三条戒律,第一,杀生;第二,奸淫;第三,妄语。
这个事情怎么收场呢?实际情况不知道。佛典的记载是神仙出来作证“诸天神在空中倡言,这是外道陷害”。
这件事情因为天神出面而得以平息,但是毁谤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敌人对我们的分裂从未停止。死人不行,那就用活人,办法总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释迦牟尼搞臭。所以当这个事情失败以后,又有新的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本上还是破戒,从男女关系上入手。
当时释迦牟尼正在讲法,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突然闯入给孤独园,指着释迦牟尼说“我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
这一说法出来之后是舆论哗然。当时就分为三派,一派坚信,一派不信,一派保持中立。
坚信的原因是对乔达摩本来就有意见,或者对他的学说,或者对他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托儿。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仅凭这一件事情不足以造成实际效果,影响太小。如果没有人呼应,大家都听如来讲法,这件事情就没有意思。要搞就要搞大,舆论就要造势,造势就要人多,关键是她有托儿。这些人早早地就穿插在释迦牟尼的听众中,表面上看是听释迦牟尼讲法。平时是群众,一到关键时刻就是反革命。
当这个女人一说之后,马上就有人跳起来指责释迦牟尼,第一个跳起来的肯定是托儿,因为一个正常的人对一个未经确认的消息表现出的绝不会是这种态度,他不会什么都不问马上就站起来指责。当然只有托儿也是不够的,托儿的作用是迷惑和煽动,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制造舆论导向,最终是要把群众煽动起来的,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而情绪是容易感染的,所以剩下的人就分成两派,玄奘说“邪见者莫不信然,贞固者知为诽谤”,什么意思呢?有偏见的人就信以为真,正直的人都知道这是诽谤。
这件事情的结果还是神仙相助。据说天帝释变作一只白鼠爬到这个女人身上,咬断绳索,结果扑通,掉下一个木盂来。这一声就像一锤定音,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大肚子是垫的,孩子是假的。事实面前,无话可说。刚才还趾高气昂的造假者一旦被当众戳穿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弱无力,无话可说,不明真相的群众也为自己的瞎起哄而脸红。
当然我们说毁谤是假,释迦牟尼有孩子却是真,释迦牟尼出家前就有一个孩子。
当年释迦牟尼一出生就有仙人预言: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圣王。所以父亲是想尽办法、用尽心思不让他出家。给尽人间富贵,享尽人间美色。宫殿就有三座:春季、夏季、雨季各一座。女人就有六万多,释迦牟尼自己就说他有“三夫人、六万婇女”。而且释迦牟尼从小就作为家族接班人培养,接受包括学艺、军事、体育在内的全部教育,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他贪恋尘世,不出家。一成年就马上给他娶了一个妃子,美艳至极,史书的记载是“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资,瑰艳若天后”,干什么呢?“同处日夜欢”,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
这个事情让后来的佛教徒有些尴尬,因为佛教徒禁止结婚,佛祖却有一个孩子,这怎么解释。后来的佛教徒就想尽办法来解释这个事情。《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就说:“尔时菩萨在于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尽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什么意思呢?如果不这么做,别人会说我就不是男人,如果不与她们“俗乐”,别人就说我不“丈夫”。而且佛教里面就说身体残疾的人不能出家,比如黄门,什么意思呢?男根有缺陷者。佛祖当然没有缺陷了,佛祖不但没有缺陷,而且是个大丈夫。
其实这个事情也没有什么好尴尬的,因为乔达摩不是在出家后有的孩子,他是在有孩子后才出家的,所以不需要做太多解释。
他的父亲每天还安排一批巡视警察在沿途各个要道巡视,干什么呢?看路上有没有流浪者,乞讨者,疾病痛苦的人,一旦发现,立刻收容,关进收容所救助站。其目的就是让乔达摩看到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人民是幸福的,在他们的管辖下社会是好的。但是不管父亲用心多么良苦,乔达摩有多少夫人,多少婇女,几座宫殿,他也都毫不留恋,最终还是在一个晚上骑白马飞奔出宫门,出家为僧。据说是菩萨变作身染重病的人出现在乔达摩行走的路上,让他看到了人世间有疾苦,所以要拯救大家于苦难之中。
而当释迦牟尼成功以后,他首先就遇到了人身安全问题,个人名誉问题,因为他的学说动摇了当时婆罗门教的根基,他宣扬种姓平等,而他的成功又让很多人不满。所以毁谤,暗杀,接踵而来。毁谤不成,那就暗杀,不能名裂,那就让他“身败”,取其性命,搞不臭他那就杀死他。
首先要杀释迦牟尼的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谁呢?释迦牟尼的堂弟,也是一个王子。从小就跟释迦牟尼对着干,在现存的佛教记载中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在佛典记载中,其阴险卑鄙,简直就是蛇蝎虎豹,要多坏有多坏。
当释迦牟尼还是太子乔达摩的时候,舍卫城的人民献上宝象,提婆达多将它打死;乔达摩射下大雁,提婆达多来抢。为什么呢?可能是小孩子的嫉妒心,但是舍卫城的人说提婆达多这个孩子从小就“本自恶性,无有慈心”。
据说乔达摩力量很大,但是提婆达多也自负力量不小,乔达摩是王子,提婆达多也是王子,但是乔达摩显然要比提婆达多受欢迎那么一点点,所以提婆达多的嫉妒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一次乔达摩和其他人玩投掷大象看谁力气大的游戏,回来的时候,舍卫城的人民准备了一头漂亮的大象出城迎接。结果提婆达多一听说这么漂亮的大象,给乔达摩骑,马上心生嫉妒,一拳就把大象打死,然后扔在路边,临死了还踢两脚,“我让你骑,我让你骑”。
结果可怜的大象就这样横横地躺在路上,没有人能搬得动。乔达摩回来的时候,一听说是提婆达多打死的,二话不说,把死象高高举起,一扔就扔到城外边的一个壕沟里,而且死象坠地,马上砸出一个大坑。
显然这是看谁力气大,你敢打死,我就能拖走,这两人在角力。矛盾从小就有,所以这两个人将来肯定是有一场好戏的。
当释迦牟尼成佛以后,要发展信徒,就找到提婆达多的哥哥贤释,贤释说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让提婆达多跟我一起出家。为什么呢?我一出家,提婆达多就做国王,这对人民不幸,对大家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但是提婆达多愿意吗?愿意,提婆达多也有自己的打算。提婆达多想我要是不同意,贤释也不会出家,我就多一个竞争对手。我要是假装同意,可以骗他出家,这样国王就是我的了,稳坐王位。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提婆达多算来算去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算计了。贤释料定提婆达多是忽悠他,所以提婆达多一答应,贤释马上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昭告天下,公开宣布他和提婆达多放弃王位,都出家。所以没办法,提婆达多只能出家。
而矛盾随着提婆达多的加入在僧团内部更加激烈,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公开唱反调,公然提出两个凡是:凡是释迦牟尼拥护的,我就反对;凡是释迦牟尼反对的,我就拥护。而且提出了自己的修行五点:
释迦牟尼让穿袈裟,我们不穿,我们穿粪扫衣,粪扫衣是什么呢?捡来的破布缝起来的衣服。
释迦牟尼让吃乳酪,我们不吃,为什么呢?留给饥饿的儿童吃。
释迦牟尼让住寺院,我们不住,露居,坐树底下,为什么呢?减轻施主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