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玄奘就闭上眼睛,专心念佛,念谁呢?弥勒菩萨。为什么是弥勒不是观音呢?因为观音救苦救难,弥勒是心中所想,玄奘这个时候想的不是生,而是死,想的不是组织如何救我,而是死了干什么。而且就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玄奘许了两个愿望,第一,继续完成未完成的事业,死后托生在弥勒菩萨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这是他西行的目的,但这不是终极目的。因为取经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取经之后干什么呢?学习《瑜伽师地论》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了利他,一肚子知识最终是要施展的,是要用的,是要出来做事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所以玄奘的第二个愿望是请求死后降生到这里,干什么呢?还到这里来,教化这群杀人的强盗,让他们修植善根,撇弃恶业。想着想着,玄奘已经完全忘记自己在祭坛上,刀口上,处在危险之中。他感觉到自己仿佛登上了苏迷卢山,来到了三重天,见到了弥勒菩萨,身边有天神围绕。他心里只有安详和欢喜,“亦不知在坛,不忆有贼”。
当玄奘在祭坛上的时候,其他人干什么呢?哭。当同伴们看着玄奘被押在祭坛上,自己又无能为力,就只能哭。救不了你那就哭你,等你死了我们纪念你,这是人常用的方法。但是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情,玄奘都完全感觉不到。
而这个时候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情。突然“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
玄奘的平静已经让群贼感到惊异,再发生这么一件事情,这些贼人马上觉得这个和尚不一般,他们要杀的也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帅哥这么简单。因为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是很敏感的,任何现象他都会和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所以赶紧问旁边的人:“这和尚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
“这就是那个从中国来的求法僧人,你们如果杀他,要遭大罪的,而且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恐怕天神已经发怒了,你们要赶紧忏悔呀!”旁边的人赶紧说。这些人是见机行事?借题发挥?恐怕不是,在他们的心里恐怕也是这么认为的,玄奘绝不是一般人。
劫匪们相信吗?相信,这些劫匪一听马上扔掉屠刀,跪在地上,哀求玄奘,祈求原谅。为什么呢?做贼的人都是很心虚的,一有风吹草动就紧张得不行,而且现在“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船舫漂覆”,这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肯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直接原因就是玄奘不该杀。
但是不管这些人怎么祈求,黑风还是不止,玄奘还是不动。这下贼人就更加紧张了,万一玄奘真的死了,祭祀没有搞成,自己还遭大罪。
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有一个胆大的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爬上祭坛,看都不敢看,轻轻地用手指轻轻碰了一下玄奘,马上退了回来。《慈恩传》的记载是“贼以手触”,这一“触”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贼赶紧退回去,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只是竖着耳朵听着玄奘有什么反应。
“时至耶?”这是玄奘醒来的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呢?时辰到了吗?这是一句可以让所有人都跌倒的一句话,当我们回过头来把所有事件都看一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句话很幽默,玄奘紧张之余很放松。
所有人又惊,又喜,又恐惧,贼人跪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谢罪,“不敢害师,不敢害师!”为什么惊喜呢?玄奘没事,为什么恐惧呢?不知道玄奘会对他们有什么发落。然后马上把玄奘从祭坛上解下来。
本来这个事情就可以了,赶紧走。但是玄奘认为这件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为什么呢?今天不杀玄奘,不代表明天就不杀别人,这个事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玄奘刚刚发誓如果他死了,来生还要降临到这里教化这些劣徒。既然现在未死,他决定把刚才的愿望变成现实,干什么呢?教化劣徒。
玄奘马上对群贼展开思想教育工作。杀人是不对的,抢劫是不对的,你们的信仰是有问题的。玄奘说人生在世,就像闪电,早晨的露珠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稍纵即逝,又何必再做杀人的勾当呢。
我们说玄奘这句话说得恰到好处,早不讲晚不讲偏偏这个时候讲是有道理的,刚才讲只会激怒对方,而现在讲只会感化对方。话要在适当的时候说。
这些贼信吗,信,因为在他们心中,玄奘现在就是一个神。对于这些信仰凶神的人来说,只要一个更强大的神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马上就信,谁厉害信谁,谁强大信谁。而且玄奘讲的没有错,让人向善有什么错呢,这是对他们好。所以这些贼马上表示:我们错了,我们以前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为所不应为,事所不应事”,如果不是遇到师傅你,我们哪里能明白这个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改邪归正,请师傅为我们证明。怎么证明呢?三点,第一,作案工具全部扔到河里;第二,抢来的东西全部归还;第三,请玄奘为他们授五戒,成为居士,从此不再作恶。到这个时候,才“风沙还静”。
但有些事情可以阻止,有些事情却不能阻止,自杀就不能阻止,玄奘说他来到钵罗耶伽国,也就是今天印度阿拉哈巴德一带,恒河和阎牟那河交界的地方,就看到了集体排队自杀的场景。怎么回事呢?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宗教浴场,古代印度人认为在这里沐浴会增加一个人的功德。但是这样做功德来得太慢,有些人认为仅仅沐浴不足以圆满,结果就变成自杀,后来演变为群体性自杀。玄奘说他到的时候,每天都有上百人排队投河自杀,挡也挡不住,而且不光这个国家的人来这里自杀,很多外国人也跑到这里来自杀。不吃不喝,绝食七日,然后跳水溺死。而且跟他们交谈,他们说这不是死亡是升天。不光人到这里来自杀,而且动物也来到这里自杀,玄奘说就连猕猴野鹿也成群地来到河边,“或濯流而返,或绝食而死”,什么意思呢?有些洗洗就走了,有些则就死在这里了。
除了自杀者,旁边还有修炼者。按照他们的观点,沐浴不够虔诚,自杀太过急躁,修炼正好。怎么修炼呢?在河中树两个木桩,一高一低。每天吃完早点,五点钟就来到这里,爬上树桩开始修炼,一只手抓着高柱子,一只脚踩着低柱子,另外的手和脚张开,形成飞翔状,脖子伸长,眼睛张开,面对着太阳的方向,就像向日葵一样,一天中随着太阳在不同的方向转动,反正是太阳走,我也走,我跟着太阳走,然后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就都从柱子上爬下来回家。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就像上班一样,天天如此。每天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他们把这叫做什么呢?轮回。希望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能跳出轮回。有些人几十年都没有停止过。如果有一天不小心掉河里了,没有关系,这是升天。我们可以想象,当人数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都伸展两臂,迎接着太阳旋转的方向,这是何其壮观。
所以当时的情形是每天日出的时候成群结队的人来到这里,有人洗澡,有人自杀,有人修炼,时不时地洗澡的旁边漂过几具尸体,修炼的旁边也有几具尸体浮出水面,这是一幅什么场景?而且旁边还有人扑通扑通往河里跳,或者说往河里掉,匪夷所思呀。玄奘的记载给我们展现了印度当时的场景。
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外道越来越多,佛教不受欢迎。
当玄奘来到室罗伐悉底国的时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不知道玄奘的心情会怎样。因为这里是佛教圣地,释迦牟尼本人就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五年。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当玄奘来到的时候看到的是:“寺院数百,多已毁坏,僧徒寡少,外道甚多。”
室罗伐悉底国也叫舍卫国,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边境一带,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切有”,意思是人类生活所需的一切这里都有。著名的“逝多林给孤独园”就在这里。
逝多是谁呢?太子,有权。给孤独是谁呢?商人,有钱。释迦牟尼的传道首先是和这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既能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又能得到经济上的赞助。
“给孤独”这个人乐善好施,是个大富豪,因为常常赈济穷人,把钱给孤独的人,贫苦的人,所以大家叫他“给孤独”。
当年释迦牟尼讲法的时候,就受到“给孤独”的赞赏,决定送释迦牟尼一套房子,“请佛降临”。这是好事,释迦牟尼派出弟子实地考察,要找一块好地方,因为办学首先要有学堂。太子逝多的地方好,地势高爽,环境优美。那么释迦牟尼看上了太子的地方,结果会怎么样?
太子的意见是你用金子把这个地方给我铺满了我就卖,否则不卖。那意思就是不卖。
本来是一句戏言,结果给孤独当真了。回家之后马上拿出所有的钱,在地上铺满了金子,就剩一小块马上要铺满了,太子说住手。为什么呢?与其买卖不如合资。太子说什么呢?你出钱,我出地,我们搞合资,这也算我一份,投资教育。
地方是好地方,又用金子铺地,释迦牟尼很高兴,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题名,名字倒是很好取,地是给孤独买的,树林是逝多赞助的,这里就叫逝多林给孤独园吧。这个地方释迦牟尼生活了二十五年。
但是这二十五年并不轻松,玄奘说释迦牟尼在这里传道的时候,就曾经遭遇到无数次的恐吓,威胁。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招来羡慕和尊重,他有可能还会招来妒忌和陷害,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客观存在的障碍之外,还有人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