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先发制人,命令军队渡过莱茵河,于12月2日,与俄罗斯、奥地利在奥斯特里茨(原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展开激战,史称“三皇会战”,结果法兰西大获全胜。12月26日,法奥签订《布列斯堡和约》。翌年,弗兰茨被迫宣布废除“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而改称“弗兰茨一世”。这个中世纪封建堡垒就此寿终正寝。
拿破仑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十分满意,12月5日给皇后的信可资证明:“皇后,奥斯特里茨是朕进行过的所有战役中最为漂亮的一次战役。亚历山大彻底失望,回俄罗斯去了。朕昨日在营地见到了德国皇帝(原文如此,疑为奥地利皇帝),谈了2个小时,商定尽快实现和平。英国人不敢与我们对抗了。”
俄皇于12月6日率残兵败将灰溜溜地踏上归途。普鲁士随机应变,放弃中立,与法结盟,封锁英国海岸以换取垂涎已久的汉诺威。英国首相皮特闻讯,沮“三皇会战”前夕,拿破仑视察军队丧万分,指着墙上的欧洲地图叹道:“此地图10年之内一无用处!”此战役联军伤亡约3万,法军损失仅7,000人,第三次反法联盟至此瓦解。
法国著名军事家约米尼说道:“奥斯特里茨之战开创了欧洲战史上的******。近世之大野战始自1805年。”此话不无道理,以往开仗,往往是“堂堂正正”,颇具骑士、侠客风度:一方猛攻,一方死守,光明正大地拼个你死我活。这种呆板的战法,自中世纪以来向为欧洲诸国所遵循。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一反陋习,灵活用兵,欲擒故纵,诱敌分兵,集中兵力,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不愧为欧洲第一名将矣。
1806年秋,英、俄、普鲁士和瑞典等又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只用了6天时间就制服了欧洲军事强国普鲁士。海涅说是“拿破仑一口气,吹去了普鲁士”。翌年,俄罗斯竖起白旗求和。
1809年1月,英国和奥地利以援助葡萄牙、西班牙为名,组成了第五次反法联盟,于5月在阿斯佩恩-艾斯林好不容易打败了拿破仑。法国皇帝吃了败仗,并不气馁,2个月后在瓦格拉姆重创联军,报了一箭之仇,洗刷了耻辱。手下败将奥地利无奈再次求和,签订和约,割地赔款,继续执行大陆封锁政策。
拿破仑毕生有两个主要敌人:英国与俄国。从1803年起,他就想进攻英国,奈何海峡天堑难以逾越,于是转而挥师东进,至1810年前相继取得了奥斯特里茨(1805)、耶拿(1806)、艾劳和弗里德兰(1807)、瓦格拉姆(1809)战役的胜利。
拿破仑称帝后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相继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南欧,权力达到了顶峰,堪与查理大帝相匹配,成了一个“能够在一刹那间决定整个大陆的命运,并且能够在自己的决定中显出英明果断”(“不列颠政局。--流亡者。──土耳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的风云人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今中外,概不例外。拿破仑征服了欧洲诸多小国后,封哥哥约瑟夫为那不勒斯国王,弟弟路易为荷兰国王,弟弟热罗姆为威斯特法利亚国王,将军贝尔纳多特为蓬特─科尔沃亲王,外交大臣塔列朗为本尼凡托公国公爵,妹夫缪拉为贝格和克莱沃公爵。对于非嫡生子欧仁,即约瑟芬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拿破仑颇为厚待,一是让他娶了巴伐利亚国王之女为妻,开创了波拿巴家族与欧洲王室联姻之先河;二是宣布若自己身后无嗣,意大利国王由他继承。
法兰西疆土大为扩展,共有130个省、人口7,100万。至此,拿破仑达到了他毕生事业中的顶峰。现在,他既是法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仲裁人,又是荷兰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大公国和其它附庸国的太上皇,欧洲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都自叹不如,无法与之媲美。
拿破仑进军意大利,出兵埃及,解放波兰,入侵西班牙……在短短的10余年里占领了除英国、俄罗斯等外的大部分欧洲领土,法兰西因此成了欧洲的头等强国,这荣誉要归功于拿破仑的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看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拿破仑了。他对内一言九鼎,朕即国家,文武大臣无不看他的脸色行事;对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秋风扫落叶似地荡平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执欧洲各国之牛耳。
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理念带给了意大利和德意志人民,这无疑应予以肯定。然而,与此同时,法国军队的进驻、占领又给当地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既要向入侵者进贡,以表忠心,同时又要无条件地为自己的国家出力,日积月累,所要缴付的费用越来越多,不堪忍受。因此,被占领国人民决定,一旦时机成熟,就揭竿而起,推翻外国统治。
拿破仑用刺刀和大炮开道,向欧洲传播了大革命的成果,所到之处,“清扫了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促使许多国家“从封建主义向‘自由的’资本主义前进”(列宁语)。但是,无穷无尽的战争,亦给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悲剧。总之,拿破仑在世界史上给后人留下了凝重的一笔,发人深思。
拿破仑的强大虚有其表。英国经济虽然不景气,但其强大的舰队与远征军仍是法国的劲敌。德意志反叛力量日见增强。普鲁士厉兵秣马。俄罗斯在窥测方向。而国内**********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这一切构成了对法兰西皇帝的巨大威胁。
大陆封锁敕令颁布后效果不佳,拿破仑恼羞成怒,决意杀鸡吓猴,拿西班牙开刀,遇到了当地人民激烈的抵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08年5月2日,马德里人民高举义旗,杀死700名入侵的法国士兵,但遭到血腥镇压,死200余人。西班牙著名画家哥雅,根据亲身经历,以强烈的民族义愤,创作了闻名于世的油画《1808年5月2日的枪杀》。画面上,天色昏暗,被捕的起义者有的已倒在血泊中,有的高举双臂,怒目而视;行刑的法国士兵低首举枪,竭力掩饰心中的恐惧。油画歌颂了西班牙人民的革命精神,鞭达了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在画面上泾渭分明,为罕见的现实主义作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拿破仑在西班牙的血腥镇压,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马克思说:“法国人不得不时刻准备着对付这些出没无常的敌人,这些人看不见,又到处存在,因为每一个山头都是他们的掩蔽所。”(“革命的西班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西班牙战争是“一场敌人以任何手段也不能摧毁人民的抵抗精神的战争”(“从军事观点看法国的局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在战争中西班牙人民树立了一个民族能够怎样抵抗入侵军队的光辉榜样。拿破仑日后在圣赫勒拿岛回忆说,西班牙战争是长在他身上的毒瘤。
拿破仑是国家元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更多的时间却是在马背上叱咤风云。他一手拿大棒,一手拿胡罗卜,既是战争之神,又要扮演和平之子。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延伸,引起了欧洲封建王朝的恐惧,由此产生了七次反法联盟。拿破仑率军反击,赢了5次,因为基本上是正义之师,焉有不赢之理;后两次输了,特别是在滑铁卢溃不成军,理由是穷兵黩武,之前的入侵俄罗斯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4.大国梦未竟全功
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奥联姻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额手称庆,希望革命的航船日后向封建王朝靠拢;有人竭力反对,说是前一位奥地利公主、原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已为法兰西带来不幸,第二位奥地利公主也必将是扫帚星。恩格斯说道:“拿破仑的最大错误就在于:他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和旧的反革命王朝结成同盟”,当他“拜倒在正统主义原则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统的帝王们便把篡夺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物极必反,过了顶峰就是下坡。法兰西帝国自入侵西班牙后,败局就已定了。拿破仑即使把皇室公主换成小家碧玉,亦未必能延年益寿。
之前的法俄联姻不成,两国种下仇隙,其实这只是表象。实际上,法国鹰与俄国熊为争夺欧洲霸权,矛盾由来已久。首先,亚历山大认为“君士坦丁堡是俄国的钥匙”;拿破仑则寸步不让,反对沙皇染指土耳其。其次,沙皇抓住既得利益不放,阻挠波兰复国;而拿破仑则帮助建立了华沙大公国,以此作为牵制俄国的前哨阵地。再次,俄国皇帝对德意志垂涎三尺;而拿破仑战胜普鲁士后驻兵不撤,在沙皇前进的道路上打下楔子。最后,沙俄签署提尔西特和约后,赢得了喘息时间,恢复了经济,开始与英国进行贸易来往;拿破仑既然容不得西班牙违反大陆封锁禁令,当然不会对俄英间眉来眼去无动于衷,袖手旁观。
1812年6月22日,拿破仑对俄国宣战,24日挥师渡过涅曼河,一路上势如破竹,在斯摩棱斯克、鲍罗迪诺等地与俄军鏖战一场,终于9月14日进入大火熊熊、空无一人的莫斯科;皇帝陛下困守孤城,战不能战,和不能和,眼看冬天将至,后勤供应不济,军纪松弛,士气低落,不得不乘兴而来,扫兴而去;10月19日撤离空城,原路返回,途中历经艰难险阻,遭到哥萨克骑兵的追杀,差点被生擒活捉。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他“由于站在令人目眩的高处,他所依靠的基础又很不稳固,已经无法下决心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他需要迅速获得成功,取得辉煌的胜利,通过突击争取签订和约”。(《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结果适得其反,重蹈瑞典查理十二世侵俄失败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