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向北京进兵,一路上攻破宁武关、太原、大同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他又连下居庸关、昌平。3月,起义军包围北京。17日,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起义军攻入今复兴门一带。18日,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但双方谈判破裂。19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崇祯皇帝于景山自缢身亡。至此,统治近三个世纪的明朝宣告终结。
趣味链接 李自成为何失败?
起义军虽然攻入北京,灭亡了明朝,但却很快被迫撤退并灭亡,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起义军犯了战略上的错误。李自成没有意识到极具战斗力的满洲人的威胁。明朝灭亡后,他对于满清新势力和明朝残余力量没有做出任何战略部署。2.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起义军是流动作战,只知毁坏,不知建设,甚至抢夺民财,没有建立起一支懂得管理的文官队伍。3.起义军大失民心。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对军队不加约束,让士兵烧杀抢掠,遭致百姓痛骂。
崇祯帝煤山自缢——末代帝王含恨而死,明朝亡
明金战事,明朝一败再败,而努尔哈赤鲜有败绩。1626年,努尔哈赤发起宁远之战。明朝派名将袁崇焕以孤城抵抗。足智多谋的袁崇焕令满洲人攻打了六个月都没有拿下,甚至还让努尔哈赤受了重伤。公元1626年,袁崇焕又在宁锦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杀得落败而逃。后人在《明季北略》中说,当时有希望能取胜满洲人的将领只有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三人。
公元1629年,己巳之变发生——皇太极以蒙古为向导,突破长城,来威胁北京。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但是,袁崇焕设计的遵化、蓟州、通州这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战线推到北京。京城内外的官民受到骚扰,对他怨声载道。其实,早在袁崇焕统兵入蓟州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但袁崇焕却毫无察觉,为保京城而擅自率部进京,在广渠门外和后金十万八旗军血战一场,迫其退却。
皇太极不甘战败,可见袁崇焕军队凶猛,又不敢贸然进犯,于是便打算以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将袁崇焕投入狱中,次年八月以其诛杀大将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为罪名将其处以磔刑,并肢裂于西市。时人以为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
袁崇焕死后,明朝损失的不仅是一员大将,而是自毁长城。同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此时的明朝早已危在旦夕,众人纷纷投降。崇祯帝看到大势已去,便让永王和定王两个皇子化装成平民,逃出紫禁城,并命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亲手杀死了亲生女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之后,崇祯帝试图想逃跑,他曾带领一批太监冲出宫门。不过,在发现无法脱逃后,只得重返宫中。4月25日,万般无奈的崇祯帝登上景山(又称煤山、万岁山),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趣味链接 皇太极反间计始末
早在1628年,袁崇焕曾经向崇祯帝夸下海口,要“五年平辽”,这令崇祯对其实力产生了怀疑。后来战将毛文龙抢掠钱粮,袁崇焕将其诛之,又令崇祯感到不满。原本崇祯就生性多疑,曾冤杀过多名忠臣。己巳之变后,袁崇焕擅自入京的行动更加引起崇祯的猜忌。皇太极就是在这时听到了袁崇焕有暗通满人之流言,于是将计就计。他将之前被俘的明宫太监杨某监于帐中,故意让他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与满人有密约、退守实乃取京之策”,第二天又有意将杨太监放跑。杨太监跑回京后,将此事告知崇祯。崇祯中计后,将袁崇焕处以极刑。
清兵入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崇祯初年,少年吴三桂便以勇略闻名于天下。公元1641年,崇祯帝命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抵抗清军。公元1642年、1643年,皇太极亲自三次写信给吴三桂,企图以高官厚禄来招降之,但均被拒绝。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之后,他势如破竹,直逼北京城下。3月10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杀。这时,之前被崇祯帝关入狱中的吴三桂之父吴襄被李自成释放出来。3月23日,吴三桂收到了李自成的招降书和吴襄的劝降信。读罢,他对目前的形势进行了一番分析:明朝已亡,而满清政权和农民起义政权并行。不过,清军始终是外族。虽然李自成灭了明朝,但总归是汉人。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吴三桂决定来京投靠李自成。
不料,3月27日,吴三桂正行至滦州,忽然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李自成的部下抄了自己的家,还对父亲吴襄严刑拷打,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甚至还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国仇家耻,齐涌心头,吴三桂决定与李自成拼个你死我活。他立即返回山海关,并打出“复明”的口号,派兵攻打农民军。
于是,李自成率领二十多万人马攻打山海关,其实力不是吴三桂可以抗衡的。于是,吴三桂修书清军,向其借兵。辅政亲王多尔衮立即回信,表示同意。4月21日,多尔衮亲自率领几十万清军抵达山海关外。5月25日,李自成的主力亦到达山海关城郊。吴三桂见形势危急,不得不带领清军进入山海关。当时,多尔衮见吴三桂的部队与李自成的装束相似,恐怕误伤,便以此为由,要求吴三桂命部下剃发。之后,众将士按照满族风俗,正式订立盟约。也就是从这时起,借兵变为了投降。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命吴三桂与起义军接战。清军则养精蓄锐,见机行事。等双方都杀得人疲马乏时,清兵突然冲入,对起义军进行夹击。起义军大败。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占领北京。
趣味链接 满清男性发式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满族男子留着阴阳头,即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辫子。而实际上,当时真正的发式是“金钱鼠尾”。即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在清朝初年,按照律法规定,凡头发不合格者均要被问斩。阴阳头是到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顺治为帝——权力相争,少年顺治登基继位
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公元1643年,皇太极因病身亡。然而,他生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因此许多人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当时主要有两大皇位竞争者,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但两人都手握重兵,实力相当,一时难分胜负。
皇太极的妃子庄妃,即日后的孝庄太后是一名聪慧且富有谋略的女子。她在这时审时度势,决定投靠多尔衮。同时,多尔衮见局势僵持不下,于是放弃自己称帝的打算,转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并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如此,多尔衮得到了济尔哈朗的支持,而原本坚持拥立豪格的两黄旗也变得态度中立起来。
公元1643年,福临即位。公元1644年,崇祯帝上吊自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被清军逼出北京城。多尔衮以为崇祯报仇为名,进入北京城,还招降了许多明朝遗臣。10月,清政府迁都北京,改年号为“顺治”。多尔衮先后被尊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已然是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
1650年,多尔衮外出打猎,病死于途中。后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此时,早就有所预谋的英亲王阿济格准备继承摄政王的位置。多尔衮灵车到京时,顺治亲迎,阿济格父子也到场。不料,老臣济尔哈朗等人早已设好圈套,等待他们自投罗网。阿济格父子被捕,次年被赐死。
1651年,十三岁的顺治皇帝亲理朝政。他在齐尔哈朗等人的支持下,削掉多尔衮生前的爵位,并没收家产,惩治他的党派。之后,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坚持沿用明朝的制度,任用汉人为官,采取“以汉治汉”的方针。为了摆脱多尔衮时期政府腐败的问题,顺治还亲自审阅所有大臣的人事档案,罢免无作为之官。为了稳定局势,他还颁布了“缓剃发”令。
同时,顺治废除了明朝时加派在土地上的军饷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他又鼓励垦荒,安顿民生。他还派人四处征战,收复失地,扩大疆土。
1660年,幼子夭折和爱妃病逝的双重打击使顺治帝一蹶不振。1661年,顺治患上天花,不治身亡,年仅二十四岁,庙号“世祖”。他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作出了贡献,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趣味链接 孝庄后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后世常常流传,孝庄后通过嫁给多尔衮来赢得多尔衮对顺治的支持。其实,史书上并未记载这件事。有人说顺治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可见多尔衮与孝庄后的关系。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尊称,并不能证明多尔衮是顺治的继父。后光绪帝也尊称慈禧为“皇阿玛”,可见一个称呼并不能反映什么。也有人说庄妃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但其实庄妃出生在蒙古科尔沁,多尔衮则出生在满洲赫图阿拉,两地相距甚远,二人根本没有机会认识。这都说明,孝庄下嫁多尔衮只是后人的杜撰罢了。
康熙斗鳌拜——少年天子掌权开盛世
1661年,顺治帝于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第三子——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并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起初,四位大臣尚能和舟共济,但随着权势、利益的冲突,当初对顺治的诺言成了空话。这其中,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最深。为了打击苏克萨哈,鳌拜翻起陈年旧账,提出正白旗与镶黄旗必须改换圈地的要求,使朝廷一片哗然。除了苏克萨哈之外,还有苏纳海、朱昌祚、王登三人联书上奏表示反对。鳌拜勃然大怒,无视康熙的劝阻,将上书的三人一并处斩。鳌拜威风大振,实行了他的圈地计划。从此,鳌拜更加大胆,经常把奏折拿回家私自处理。少年康熙敢怒不敢言。
公元1667年,索尼呼吁康熙亲政。他出面联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强迫鳌拜联名请康熙亲政。是年8月,康熙宣布“择吉亲政”,但表示辅政大臣仍然有辅佐的权力。但这仍只是形式上的亲政,实权依然掌握在鳌拜手中。
没多久,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自知敌不过鳌拜,请康熙允许自己退休。但鳌拜仍不放过他,给他诬扣了二十四项罪名,奏请康熙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不肯批准。鳌拜就在朝堂上跟康熙强争起来,康熙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鳌拜的势力实在太强,康熙只好暂时低头,忍痛对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
康熙知道自己要亲理朝政就必须除掉鳌拜。他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天天在宫中练“布库”(摔跤)。鳌拜进宫,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的游戏,一点不在意。
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命令,要他单独进宫商量国事。他刚一上殿,便被那些少年围住。有的拧他胳膊,有的拖他大腿。鳌拜寡不敌众,被投入狱中。康熙帝立即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罗列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说应将其革职、问斩。但康熙帝从轻发落,免除鳌拜的死刑,改为终身监禁。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除掉鳌拜之后,康熙才真正掌握实权。这也使得清朝的皇权得以巩固,为扫清保守势力、推行满汉融合新政策、实现国家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趣味链接 康熙是如何被选为太子的?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与汉族的长子继承制不同。努尔哈赤规定,汗位的继承应该由八大贝勒会议选定。顺治便是在满洲贵族会议上被推举为皇位继承人的。但顺治即位后,认为皇子年龄太小,准备立皇弟。后与宠臣汤若望商议时,汤若望认为康熙出过天花,有终生免疫的优势,顺治才将康熙定为继承人。也就是从这时起,清代皇位继承人由皇帝生前诏谕来决定。
三藩之乱——大清王朝完成统一
当初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官来进行征战。后为了平定南方,并奖赏有功之臣,顺治分封了三位藩王——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都手握重兵,互相扶持。到了康熙初年,已然成为“国中之国”,渐渐成为清政府的隐患。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的实力最强。他总揽云贵大权,可以随意替补官员。吴三桂还私自筹钱、开矿、设立税卡,完全不把清政府放在眼中。
公元1673年,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让儿子尚之信袭爵。康熙准其退休,却要削其藩王称号,更不准其子袭爵。此令一出,震惊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耿仲明之孙)。他二人假意联名退休,以此试探康熙。果然,康熙对他们采取了和尚可喜一样的态度。
康熙的决定引起了众臣的反对,他们担心朝廷会得罪三藩,引起叛乱。但康熙却认为吴三桂蓄谋已久,不如趁早将其除之。
公元1674年1月,吴三桂杀掉了康熙派去的钦差,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发动叛乱。吴三桂盘踞西南,许多不满清政府统治的人纷纷加入他的大军。耿精忠很快也响应叛乱。短短一年后,公元1675年1月,吴三桂已经控制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五个省份。公元1676年,尚可喜病逝,尚之信也起兵反清。战乱渐渐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