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90年,在铁木真的领导下,蒙古乞颜部迅速发展壮大,这引起了札木合的不满。札木合纠集十三个部落向铁木真发起进攻。虽然杞木合在发动的战事中获得胜利,但札木合的残暴性格却令他失去人心,其部下纷纷投向宽容仁厚的铁木真。铁木真的军队规模再一次扩大。
公元1196年,塔塔尔部和金朝发生了战争,塔塔尔战败,铁木真乘机偷袭塔塔尔部,并取得胜利,得到了大批物资财产和奴隶。这之后,铁木真又与其他部落发生了四次大规模战争。公元1201年,铁木真击败扎木合。公元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将世仇塔塔尔部消灭。公元1203年秋,铁木真与克烈部决裂,并击败王汗。公元1024年,铁木真吞并了另一个蒙古部落乃蛮部。通过这些战争,铁木真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公元1206年春,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铁木真获得“成吉思汗”的尊号,正式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之后,他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趣味链接 铁木真名字的来历
铁木真出生时,他所在的部落正好俘虏到一名叫做“铁木真·兀格”的敌军俘虏。此人性格刚毅,不屈不挠。按照当时蒙古人的习俗,如果在俘虏敌军勇士时,己方恰好有婴儿出生,该勇士勇敢刚毅的品格就会转移到婴孩身上。这便是成吉思汗的名字“铁木真”的由来。据传,成吉思汗出生时,手中握着一个血块,寓意天降将掌生杀大权于此儿。
驰骋欧亚——蒙古铁骑势不可挡
成吉思汗建国后,势力日益强大。他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并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
蒙古分别于公元1205年、1207年、1209年,三次进军西夏。公元1210年,西夏向蒙古称臣,将公主嫁给成吉思汗,并保证以后派军队支持蒙古的军事行动。
公元1211年春,新疆东部的畏兀儿归附蒙古。
公元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辽东起兵反抗金朝,并宣布归附蒙古。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入侵金朝,于野狐岭会战中击败四十万金军。在之后的两年内,又相继攻破金朝河北、河东北路和山东各州县。1214年,金宣宗向蒙古求和,进献大量财物,并将金卫绍王的女儿嫁于成吉思汗为妻。
公元1218年,西辽被灭,蒙古扫清了其西征障碍。
公元1219年,蒙古抱着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的目的,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约二十万西征。数年内,蒙古先后攻破讹答剌(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被迫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的一个小岛上,其子札兰丁则被追至申河(今印度河)。
摩诃末逃走后,蒙古大军继续向西前进,陆续征服了太和岭(今高加索山)一带的很多国家。之后继续向西扩张,进入了钦察草原。
公元1223年,蒙古将领者别、速不台于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中将基辅罗斯诸国王公与钦察忽炭汗的联军击败,后攻入黑海北岸的克里木半岛。1224年,蒙古军班师回朝。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十万兵马攻打西夏。次年,西夏灭亡。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准备攻打金朝,却不幸逝世,时年六十六岁。他临终遗嘱道: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
成吉思汗一生戎马,横扫欧亚。成吉思汗去世前夕,大蒙古国和金朝的东部边界基本以黄河为界,金朝领土基本只剩河南和陕西。
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道:“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趣味链接 蒙古征服了多少国家?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汗国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通过这一次次的征服战争,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窝阔台灭金——宋蒙联合绞“金”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之后,窝阔台大肆侵略金朝,双方之间的战争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从公元1229年到1232年,蒙古和金朝陆续展开了庆阳之战、卫州之战、潼关凤翔之战等,双方各有胜负。
公元1232年,窝阔台兵分三路攻伐金朝,攻下宝鸡,直逼汴京。此时,窝阔台想起成吉思汗临终前的计策,即利用宋金不和来消灭金朝。
金朝的精兵多在潼关,地理位置优越,难以攻破。但是如果与宋借道,再联合唐(今河南唐河县)、邓(今河南邓县)的兵力直驱大梁,金朝此时一定会从潼关调兵,那么,金兵会因路途长久,人马劳累,致使战斗力下降,金朝便可被攻破。
于是,窝阔台向南宋借道,准备通过邓州南下。金军在邓州调集二十多万人,以此来阻挡蒙古军北上。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下令不得与金军正面冲突,只是派少数人马对金军骚扰。
金将领完颜合达担心京城失陷,急忙率兵从邓州北上,沿路遭到各地蒙古军的袭击,损失惨重。之后,金军故意让开通往钧州的路,欲伏击蒙古军,却仍然战败。金军将领多战死,金军元气大伤。
次年,拖雷军队与窝阔台军队会合。利用迂回战术,蒙古军攻打至金朝的都城开封。因金都城久攻不破,蒙古军同意谈判。但是,蒙古使者在半途中被金人所杀。蒙古军气极,再次攻城。金哀宗见状,逃出开封,并命元帅崔立守城。
然而,崔立却趁此发动政变,掌握开封大权。蒙古军攻到城下时,崔立投降。金哀宗与他的统治集团节节退败,金哀宗心生绝望。逃至蔡州后,蔡州守将完颜仲德欲扶助金哀宗重振金国,但被金哀宗无视。
南宋也趁机攻打金朝,想要与蒙古联手夺回曾经的失地。金哀宗得知后,急忙派人向南宋求和,并陈说唇亡齿寒之理。但南宋不听,只顾着眼前利益。
蔡州与南宋接壤,城小粮少。三个月后,蔡州内忧外患。一天,金哀宗到城上巡视,连声叹气。夜晚,他召集百官,欲传皇位给总帅完颜承麟。他说:“我已逃脱不了。你身体矫健,若能逃走,金国便不会灭亡。”
此时,宋军已攻进城南。次日,正当完颜承麟的即位仪式举行时,蒙、宋军队攻入,金哀宗自缢身亡,完颜承麟亦死于乱刀之下。至此,金朝灭亡,长达二十三年的蒙金战争宣告结束。
趣味链接 性格复杂的窝阔台
在丰功伟绩的背后,窝阔台却有着让人捉摸不定的复杂性格。窝阔台天性慷慨大方,言出必行,“有宽宏之量,忠恕之心”。有一次,他下令处死三个罪犯,离开大殿时,看到一名妇女在嚎啕大哭。询问之下,方知这三名罪犯分别是这名妇女的丈夫、儿子和兄弟。窝阔台很同情她,答应饶其中一人不死。妇女说道:“丈夫死了可以再找,儿子死了可以再生,但兄弟只有一个,请您赦免他吧!”窝阔台大受感动,将三人全部释放。而另一方面,窝阔台也有残忍冷酷的一面。在南征北讨的过程中,死在他手里的人大约有两千万之多。据传,其弟拖雷便死于他的毒计之下。后来,他经常“欢饮极夜”,最终死于酒色。
崖山之战——蒙古军南侵,南宋灭亡
金朝灭亡后,南宋失去了保护屏障,蒙古开始对南宋进攻。
公元1235年,蒙古军首次攻打南宋,但被击退。之后几年内,蒙古军多次入侵,甚至曾一度占据长江北岸一带,但由于南宋军民的奋力抵抗,蒙古军始终没能渡江南下。蒙古军决定绕道而行。
公元1259年,蒙古帝国蒙哥汗战死,其弟忽必烈准备夺取汗位,南宋趁机与蒙古议和。忽必烈返回草原,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再次南侵,襄樊之战就此展开。南宋守将誓死保卫襄阳城,并依靠汉水获得资源。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都大都(今北京),国号为元。公元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被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年仅五岁的宋恭宗。南宋基本灭亡。
然而,南宋势力并未完全消失,南宋忠臣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成立南宋流亡政府。公元1279年,文天祥于海丰战败被俘,誓死不降,并写下了着名的诗歌《过零丁洋》。
同年,张世杰和陆秀夫带着小皇帝赵昺逃往崖山(今广东珠海一带),元将张弘范率军追赶。此时,宋军的东、南、北三面均驻有军队。张弘范以奏乐为号,命北军乘潮攻打南宋军北面,但战事失败,蒙军顺潮而退。之后,元军假装奏乐,使南宋放松警惕。正午,元军以鸣金为号,从东、南、北三方攻来,箭如雨下。张世杰建议小皇帝转移到自己的座舰上,准备突围。但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又担心小皇帝被元军所俘,于是拒绝了张世杰的建议,劝小皇帝以身殉国。之后,他先让自己家人自尽,然后背着小皇帝投海身亡。另一方面,张世杰突出重围后,想收拾残部,继续与元军对抗,但不久死于海上。
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流亡政府的彻底灭亡,同时也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崖山之战后的几天,海上浮尸竟多达十万多具。这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的时刻,同时是元朝统一中国的标志。
趣味链接 功罪石
功罪石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山附近,它的来历与崖山之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崖山之战结束后,元将张弘范得意满满,在崖山旁的一块大礁石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字样。后明朝取代元朝,汉人将这十二个字削掉,另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或“宋丞相陆秀夫负帝沉此石下”字样。但后刻的字仅为传闻,不可考。1962年,着名剧作家田汉在此题下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十三个大字,由此,这块巨石成了名副其实的“功罪石”。
忽必烈建元——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
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蒙古暂停了攻打南宋的脚步。由于蒙哥汗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此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
蒙古有幼子守本土的风俗,因此幼弟阿里不哥实质上已经成为蒙古本土的统治者。但是忽必烈先发制人,在新筑成不久的开平城宣布即位,并建立和完善行政机构,组建个人部队。阿里不哥只好匆匆于1260年夏季,在阿勒泰山中召集留守漠北封地的诸王宗戚举行大会,并在会上即汗位。
从此,二人开始激烈地争夺汗位。成吉思汗直系各支宗王多支持阿里不哥,这对忽必烈很是不利。为此,忽必烈趁阿鲁忽和旭烈兀渐与阿里不哥不和的时机,拉拢二人,承认他们在各自势力范围内的既有权利,取得了二人的支持。次年,忽必烈与其他支持阿里不哥的诸王关系基本和解。
公元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大举南下。忽必烈亲自率兵,将阿里不哥驱至和林,甚至一度将他赶往吉里吉思。公元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次举兵,双方不分胜负。同年冬末,忽必烈回师,形势有所缓和。公元1262年,占据和林的阿里不哥缺少粮饷,许多货物又被阿鲁忽夺走,愤怒的阿里不哥转而攻打阿鲁忽。阿里不哥心知自己一旦前去攻打,和林必将落入他人之手,便在临行前命和林百姓投降忽必烈。于是,忽必烈收复和林,可汗之争就此结束。这次纷争,将蒙古的统治中心从碛北移至漠南,从而为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提供了一个契机。
然而,西北地区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趁着战乱纷纷自立,忽必烈的统治范围仅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于是,忽必烈以汉地为中心,建立起元朝的统治。所谓“元”,来自《易经》中的“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国号源自《易经》,说明元朝已不是只属于蒙古族的国家,而是中原王朝的继续。
趣味链接 忽必烈为何没能攻下日本?
忽必烈统治期间,征服了许多周边小国,如高丽、安南、缅甸等,却唯独没能攻下日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忽必烈用攻占陆地的方法攻打日本这个岛国,是以己之所短攻人之所长。同时,出海遇台风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定都燕京——元帝国正式进驻中原
忽必烈称汗后,建年号为“中统”,但却一直没有建立国号。直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固,才建国号为“大元”。之前,开平是忽必烈称汗建国的重要基地,但随着统治中心的转移,开平显然不再适合作为国家的都城。公元1263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名为中都,后又改名为大都。
从此,大都取代了和林,成为元朝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元朝对中原的控制。之后,明、清两朝,也都以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